《池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三、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导学
1.用课件出示观课文配图:
图上都有什么?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
2.板题:《池上》
3.示标导学:(用课件出示)
(二)自学自测,小组纠错: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
(三)质疑拓展,归纳总结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
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四)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教后反思: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出示了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想通过孩子们创作的“诗画合一”,培养孩子们书写规范、端正,同时增加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