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重点学会“荒、野”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词,读熟课文。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洪水泛滥的视频,引入新课
2.让学生谈谈看视频后的感受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指导“禹”的写法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要求:各自放声读一遍课文。
2、学生读文。
三、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词语:
(1)、自由读一遍词语
(2)、小组内互相读一读,纠正字音
2、指名学生领读词语
3、齐读词语
4、小组内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5、指名汇报
6、学生黑板上写“荒”“野”
7、师板书“荒”“野”的写法
8、学生练写
四、激发兴趣,朗读课文
1、自我推荐读课文
谁认为自己是班里读课文最好的,来读第一自然段。
2、挑战读课文
谁能读的比他还好,来读第二自然段。
3、小组推荐平时读书少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4、指名一小组读第四自然段。
5、齐读最后一段。
五、默读课文,学习3、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禹治水的段落。
2、默读3、4自然段,仔细读文体会,想想自己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
(1)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大禹治水经历了千辛万苦,启发学生想想除了书上写的脚跟烂了,大禹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学习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才,仅仅,就,却”所表达的意思,体会大禹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5、师补充大禹“三国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6、你觉得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8、齐读全文
六、总结:
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他真不愧是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像这样的英雄在我国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下节课交流。课后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舍小家为大家
无私奉献
《大禹治水》课后反思
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庄稼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这一课文内容,我就用洪水泛滥的视频引入新课,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为本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篇课文,都要在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地情况下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思想才是最有效的。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以“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你们愿意吗?”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自告奋勇读,接着让学生去挑战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非常积极,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再让学生推荐平时读书少的孩子读,接下来小组读,齐读,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想不想读课文,他们声音响亮地回答我“还想”,我话锋一转,说“那就继续读,不过这次是默读”,然后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都很投入地去读书了。
三、用心关注学生,而不是关注教案如果老师上课总是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该如何完成,而不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那这堂课一定不是成功的一节课。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教案可以为学生的学情适当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来还设计让学生背会第四自然段,但我发现学生读得还不够时,我在读上又多用了时间,而事实证明,读得时间多了,学生“读”进了文本,读出了感悟,“我体会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特别是胆小不敢发言的孩子也能锻炼自己。在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推荐一位平时很少发言胆子小的同学来读这一段,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了一个孩子的名字,我走近他,一个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来读这一段,好吗?”我问他,“我不敢,老师”他小声说,“没事的,老师帮你一起读,好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接着开始读课文,由于紧张,刚读了不到一句,就把一个字读错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鼓励鼓励他”,在大家的掌声中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读的也越来越流利。等他读完,我趁机表扬“你读的挺好呀!怎么不争取读呢,今天你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课文,读的还这么好,你超越了你自己,真不简单,老师为你感到高兴……”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到这个孩子早已热泪盈眶,我相信今天我的一番话他一定会记住的,以后他也会更有自信。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