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同步单元测试: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同步单元测试: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01 08:2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同步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 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确凿(záo) 绽开(zhàn)
蝉蜕(duì) 疲倦不堪(kān)
B.倜傥(tì) 绅士(shēn)
斑蝥(máo) 人迹罕至(hān)
C.搓捻(cuō) 拼凑(zòu)
菜畦(qí) 恍然大悟(huǎng)
D.秕谷(bǐ) 企盼(qǐ)
盔甲(kuī) 花团锦簇(cù)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
A.慈爱 渊博 恭敬 浑为一谈
B.感慨 激荡 悔恨 小心翼翼
C.倘若 鉴赏 和蔼 截然不同
D.羞惭 争执 奥秘 人声鼎沸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她一直在暗中帮我。
B. 国庆节期间,广场上摆满了一串红,真是花团锦簇。
C. 展览馆里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 看了这场表演,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4.(2017湖北孝感中考)选出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2分)( )
A.董卿在主持《朗读者》节目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令广大观众目不暇接。
B.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对大脑感知领域进行研究。
C.这次大型海上编队驶入印度洋,让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海的愿望成为现实。
D.今年五月,德国的五十二名文化使者从汉堡出发,开始了横跨欧亚大陆之旅。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再塑生命的人》语言精美而流畅,富有特色,感情真挚而深沉。
B.我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该散文集另有《五猖会》《父亲的病》《狂人日记》等篇目。
D.《〈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6分)
(1)某同学学习时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爱动脑思考,你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他,让他明白学与思的关系。
(2)七(1)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首场比赛,队员们顿时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3)“求知至乐”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的核心教育思想之一,这一教育思想也是对《〈论语 > 十二章》中孔子“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7.(2017广东广州中考)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其中有一幅丰子恺的画(如下图)特别引人注目。请欣赏这幅画,并按要求作答。(4分)
(1)请描述画面主要内容。(2分)
(2)请说说你对这幅画主题的理解。(2分)
8.现在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一些“读经班”“国学班”办得如火如荼。这些班让学生朗读、背诵诸如《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传统启蒙教材,有时还学习作揖 等古代礼节。所谓“国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一些专家和老师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继承太少,导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丢失不少。很多孩子不懂礼貌,不会与人相处,自私自利,不会关心他人。对此,你班进行了一系列活动。(6分)
(1)国学常识了解。国学经典中的“四书”除了大家熟知的《论语》和《孟子》外,还有哪两本?请写出来。(2分)
(2)有同学对学习文言文有抵触情绪,认为太难懂,现在又不用文言说话和写文章,干吗还浪费时间和精力?请你针对这种想法进行劝说。(2分)
(3)你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 (至少两条)(2分)
二、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2014陕西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高山仰止( )
(2)不能去云( )
(3)没则已焉( )
(4)人不知而不愠( )
1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3分)
(二)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回答问题。(9分)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②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③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痩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2.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谈谈选文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13. 选文第①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的心理。(3分)
14.选文第②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三味书屋?(3分)
(三)(2017河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唯有垂杨管别离
① 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之前互不相识。 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 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③ 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后,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 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15.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3分)
16.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17.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8.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 (40分)
19.题目:家有 _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写完整;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6 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确凿(záo) 绽开(zhàn)
蝉蜕(duì) 疲倦不堪(kān)
B.倜傥(tì) 绅士(shēn)
斑蝥(máo) 人迹罕至(hān)
C.搓捻(cuō) 拼凑(zòu)
菜畦(qí) 恍然大悟(huǎng)
D.秕谷(bǐ) 企盼(qǐ)
盔甲(kuī) 花团锦簇(cù)
答案:D
解析:A.蜕tuì。B.罕hǎn。C.凑còu。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
A.慈爱 渊博 恭敬 浑为一谈
B.感慨 激荡 悔恨 小心翼翼
C.倘若 鉴赏 和蔼 截然不同
D.羞惭 争执 奥秘 人声鼎沸
答案:A
解析:浑→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她一直在暗中帮我。
B. 国庆节期间,广场上摆满了一串红,真是花团锦簇。
C. 展览馆里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 看了这场表演,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答案:B
解析: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与语境不符。
4.(2017湖北孝感中考)选出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2分)( )
A.董卿在主持《朗读者》节目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令广大观众目不暇接。
B.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对大脑感知领域进行研究。
C.这次大型海上编队驶入印度洋,让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海的愿望成为现实。
D.今年五月,德国的五十二名文化使者从汉堡出发,开始了横跨欧亚大陆之旅。
答案:A
解析:A.用词不当。“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不合语境。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再塑生命的人》语言精美而流畅,富有特色,感情真挚而深沉。
B.我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该散文集另有《五猖会》《父亲的病》《狂人日记》等篇目。
D.《〈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答案:C
解析:《狂人日记》是小说。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6分)
(1)某同学学习时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爱动脑思考,你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他,让他明白学与思的关系。
(2)七(1)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首场比赛,队员们顿时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3)“求知至乐”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的核心教育思想之一,这一教育思想也是对《〈论语 > 十二章》中孔子“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此题为理解型默写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选对句子。还要注意“罔”“殆”的正确写法。
7.(2017广东广州中考)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其中有一幅丰子恺的画(如下图)特别引人注目。请欣赏这幅画,并按要求作答。(4分)
(1)请描述画面主要内容。(2分)
(2)请说说你对这幅画主题的理解。(2分)
答案:(1)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在田岸旁两棵杨柳树静静伫立,柳条随风飘荡,两个农人,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在图画的右上角,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题名和作者丰子恺的署名。(2)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为题,但作者不画古装而画现代装,通过描绘残月夜、杨柳岸、农民的田间劳作,体现了农民的辛劳,表现了丰子恺对普通民众的关心。
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能力。先观察图中有哪些意象:天空、残月、田岸、两棵杨柳、两位戴着草帽在田里劳作的农民。注意还有画中的题名和作者的署名。再把这些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语句通顺即可。尤其需要注意把画中题名“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与画面内容相结合。(2)画中的题名为“杨柳岸晓风残月”,“晓风残月”表明时间是天刚亮时。画面主体内容是农民在田间劳作,表明天刚亮,农民就已经在田间辛勤劳动了,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关心和赞美之情。
8.现在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一些“读经班”“国学班”办得如火如荼。这些班让学生朗读、背诵诸如《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传统启蒙教材,有时还学习作揖 等古代礼节。所谓“国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一些专家和老师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继承太少,导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丢失不少。很多孩子不懂礼貌,不会与人相处,自私自利,不会关心他人。对此,你班进行了一系列活动。(6分)
(1)国学常识了解。国学经典中的“四书”除了大家熟知的《论语》和《孟子》外,还有哪两本?请写出来。(2分)
(2)有同学对学习文言文有抵触情绪,认为太难懂,现在又不用文言说话和写文章,干吗还浪费时间和精力?请你针对这种想法进行劝说。(2分)
(3)你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 (至少两条)(2分)
答案:(1)《大学》《中庸》。(2)(示例)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如果认真对待,用心积累,必然会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让我们说话、写文章更有典雅之气,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认真学好课本上的文言文;课外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作品;参加国学社等相关学生社团;参加一些国学培训课程;等等。
解析:题(1),根据积累填写,注意要加书名号,还要注意“庸”字的写法。题(2),劝说理由要围绕学习文言文的益处阐述。题(3),方法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二、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2014陕西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高山仰止( )
(2)不能去云( )
(3)没则已焉( )
(4)人不知而不愠( )
答案:(1)仰望,敬仰?(2)离开?(3)停止,消失 (4)生气,恼恨
1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1)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2)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有危害(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解析:注意将关键词语“以时、习礼、罔、殆”等翻译到位。
11.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3分)
答案: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解析:第一则谈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第二则谈学习方法,第三则谈学习态度。这三个方面,就是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叫“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的人了!?
(二)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回答问题。(9分)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②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③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痩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谈谈选文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百草园的生活,引出下文三味书屋的生活,表达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无奈与依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过渡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模式:承接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对...的叙述,表达了...之情
13. 选文第①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的心理。(3分)
答案:排比?得知自己将被家人送去三味书屋后困惑、猜测
解析:根据三个“也许是因为....”连用可确定采用了排比修辞。“也许”表推测,不确定。据此可概括作者心理。
14.选文第②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三味书屋?(3分)
答案:位置、环境、陈设。
解析:仔细分析第②段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三)(2017河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唯有垂杨管别离
① 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之前互不相识。 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 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③ 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后,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 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足过学校的小病号上课。②岳老师在小病号愤怒发问后,不仅教他更多,还给他喂饭,让他喝水,陪他采花。③岳老师听说小病号要转院,为小病号编写教材。④岳老师听到小病号离别时肯出了诗,大哭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的能力。先看“抗争的痕迹”一词出现在第几段,理解其含义,再依次筛选、概括。“抗争的痕迹”出现在第⑦段,仔细阅读“感慨”的内容来理解“抗争的痕迹”的含义。由“终究值得一过”“人人都无法逃脱”“至少”可知,该词的含义是:死亡不可怕,但不能屈服于命运,要努力活着,而不是在消极中度过余生。明确了这一点,再从前后文找到岳老师积极面对生活的做法就可以了。
16.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答案:第一次大哭的原因:①小病号“反正活不了几年”的话深深刺痛了她。②为自己只顾教学,忽视了小病号的感受自责。第二次大哭的原因:①为与小病号离别而伤感。②为小病号背出诗而欣慰、激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岳老师第一次哭在第④段,结合④⑤两段来理解岳老师的心情。直接原因是小病号的话“活不了几年”让她为生命痛心;间接原因,结合第⑤段中岳老师的表现“反倒是教他更多”“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可看出,岳老师做出了改变,说明哭中含有之前对自己不够关心小病号的自责。岳老师的第二次哭在文章末段,直接原因是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并以背诗的形式与岳老师告别,岳老师的哭中含有深深的感动、欣慰——小病号终于理解了她的苦心,哭中也含有深深的不舍——也许是生离死别。
17.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答案:[A](示例)从“终年苍白”到“一丝红晕”,抓住脸色变化这一细节,表现出岳老师成为小病号老师后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B](示例)“每一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用,写出了岳老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抓紧给小病号上课的情形。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A]先确定是人物描写,然后确定是神态描写,再分析人物心情——喜悦。[B]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般要看动词、形容词或副词。此句中“每一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词语,表现出岳老师迫不及待地要给小病号上课的心情。
18.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背诵这句诗。②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③凝聚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④诗意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及其作用的能力。从内容情节、人物情感、文章主题、表达效果等方面去理解。从情节方面说,文中主要情节是岳老师给小病号上课,而“唯有垂杨管别离”是授课的重要内容。所以标题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人物情感方面说,这句诗最终被小病号记住了,小病号用它与岳老师道别,表现出小病号对岳老师的依恋、感激之情;从主题方面说,诗句背后隐含着岳老师对生命的态度——病房里的生命也有诗意,要与命运抗争:从表达效果方面说,以诗句为题,增添了文章的诗意。同时,写一种离别,或者说是生离死别,轻描淡写地用一句诗来表达,奠定了文章哀而不伤的基调。
三、写作 (40分)
19.题目:家有 _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写完整;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写作指导]家庭生活是中考作文命题关注的一大热点题材。这道“家有_____”的半命题作文题,将我们写作的视角定位于“家庭生活”,就是要求我们叙写家庭生活中的人、事、物。不过,大家要注意,题目中的“家”并非仅指“家庭”,它的内涵可以拓展到“家乡”“群体生活的场所及组织(如班级、学校等)”“国家”等。不论从哪个角度构思立意,都是符合命题要求的。要写好此题,恰当选择写作对象是关键。具体说来,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写作角度一:叙家事,凸显生活的情趣。古语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跳跃着动人的音符。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家庭生活中捕捉可写的事件,并以生动的笔法将它再现出来。喜事、乐事、伤心事,甚至是琐事、烦事,均可在我们的写作中呈现。关键点是,这件(些)事情有什么意义。我们需要用心去揣摩,挖掘出其中的积极意义。写作角度二:写家人,刻画人物的个性。家中亲人是我们最熟悉的人,也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人。因为熟悉,所以常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其实不然,家中亲人的个性我们最容易把握,还有,写亲人往往能带出真实的故事,使作文更具有生活气息。写家人,一定要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一千个家人,有一千个形象。家人不全是满面春风、阳光灿烂的,他们也可能有唠叨、冷酷、严厉、无情的一面,把人物的个性充分地刻画出来,就会很成功。写作角度三: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家里除了家人和家事,还有植物、动物(宠物)、器物、玩具等。我们可以将这些事物作为写作对象,叙述它们与自己的故事,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思想感情。
[例文] ?? 家有“黄牛”老父 ??“……老哥,动作麻利点啊,时间不早了,该出发了。”几个男子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起身揉了揉蒙眬的睡眼向窗外望去——天还没亮呢。 ??我知道,他们又来叫父亲随他们一起到镇上卖青蚕豆了。今年风调雨顺,夏季上市的青蚕豆喜获丰收,我家也不例外。这几天,外省的许多客商到我们镇上来收购青蚕豆。家家户户都忙着摘豆卖豆,因为青蚕豆的价钱要比以后卖干豆高出很多。 ??窗外的院子里,父亲弯着腰,正用绳子捆着昨天摘来的两包青蚕豆。我分明感觉到,父亲瘦弱的身躯在清晨的风中瑟缩着。不一会儿,父亲挑起两包豆,吃力地迈开步子,慢慢地,慢慢地,从我的视线里消失,走进黎明的晨光中。 ??昨天晚上,有位姐姐到我家说,她弟弟明天要到集市上去,如果愿意乘他的车,每人3元,一包豆也是3元。父亲算了算,我家的两包豆再加上他就得花9元钱....父亲拒绝了。 ??这些年,尽管粮食年年丰收,可父亲很节俭,总舍不得花钱。他要支撑起这个家,要供我和哥哥上学。他从不乱花一分钱,现在,乘一次车要花9元钱,他怎么肯呢?他只能一再辛苦自己,用单薄的肩膀去担起几十公斤的担子。 ??中午,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从10里外的集市回来。见了我,他笑着说:“今天卖了个好价钱,有140多块哩!够你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了吧?”说着,他径自向橱柜走去,添了一碗冷饭,夹了点冷菜,坐在门槛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看着父亲的样子,我的眼晴湿润了。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父亲宛如我们家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每天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里来,雨里去,无怨无悔地劳作在田间地头,整天还乐呵呵的。额上的皱纹一道道加深了,眼中布满了血丝,银发也长了出来。岁月的犁铧,使他的身躯越来越沧桑。 ??今年,我们家蚕豆大获丰收,父亲心中充满了喜悦,也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 ??[点评]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法,以蚕豆丰收为背景,生动地记叙了父亲卖豆前后的故事,刻画了父亲生活节俭、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乐观坚毅的“老黄牛”形象,讴歌了伟大的父爱。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颇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