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
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沈瑛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孔乙己》这篇小说篇幅精炼而意义深刻,?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值得教学的点比较多,?所以选取教学重点很有必要。鲁迅小说教学重点不在情节,?在细节、在关系,?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关键句以勾联起有关内容。但本课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笔者还是打算从情节入手,来初步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在后面的课程中来重点探究人物之间的关系。
1. 教材编写特点和编写意图。
《孔乙己》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该单元是小说单元,?以体悟所折射的社会生活为主题,?通过小视角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映,?使读者对讽刺的人、事进行反思,?“ 小” 人物、“ 小” 事件是该单元文选特征。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反映,?这篇文章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对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进行探求,?学习小说解读方法。
2 .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说教学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培养阅读小说作品的兴趣; 二是提高小说学习的文学素养; 三是培养体悟作品内涵的能力;四是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二)?学情分析
认知能力:?能读懂文章大意,?但缺乏解析深度。
知识水平:?对鲁迅比较熟悉,?接触过《故乡》《社戏》等鲁迅小说,?对鲁迅的写作风格有一定了解,?但知识建构不完整。
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砚、屡、蘸、舀、打折了、不屑置辩、绽出、颓唐”等;
2.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3.通过抓住典型事件,来初步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初步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教法:?提问点拨法、组织引导法。
学法:?朗读法、质疑问难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国文。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乙己。
(二)检测预习,疏通难字难词,
舀(yǎo)出???羼(chàn)水??阔绰(chuò) 唠叨(láodao) 打折(shé)了腿??门槛(kǎn)??蘸(zhàn)酒??服辩(biàn)??颓(tuí)唐
(三)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1. 通过对课文的通读,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情景。
………………
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棒,《孔乙己》这篇经典的课文在你们的父辈和老师读书时候就有,有意思的是这两天老师问了一些年长者和一些和我同时代的人,让他们说说多年后孔乙己留在他们脑海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这几幅孔乙己的经典画面:
(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回字有四样写法,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好象跟我们的同学说得不谋而合,看来这就是经典的不朽之处,无论经过多么长久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一样的。
2、根据以上这些文字的叙述,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读书人!
3、怎样的读书人?能否在前面加个定语。
可笑的读书人!迂腐的读书人!善良的读书人!
国际知名的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先生认为: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4、在你们的印象中,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的?
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应是挺高的。?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
(四)再品孔乙己,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1、那就让我们去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假如我们让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请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根据第四小节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
根据文中第一小节的描述,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而穿长衫的是要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也就是说孔乙己既不属于短衣帮,又不属于穿长衫的主顾。
3、他只要踱进店里坐着不就可以成为长衫主顾一类了吗?他能坐着喝吗?
不能,因为他太穷了!经济地位不允许他坐着喝!
4、那么只要他脱下长衫就可以归入短衣帮了。他愿脱下长衫吗?
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认为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他企图用一件长衫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思想意识不认可他脱下。
所以真是欲上不能,欲下不甘啊!既不能踱进店里去喝,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脱下长衫。孔乙己成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的边缘人。
(五)三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1、这么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边缘人,是否跟别人没有任何关联了?
文中第九小节这样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说明他还是和别人有关联的。
2、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具体表现吗?
A:第四小节,满口之乎者也……他说窃书不能算偷,大家都笑了。
B:大家说孔乙己捞不到半个秀才时,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C:孔乙己和邻居孩子之间的‘多乎哉?不多也’,也都是笑声。
D:第十一小节,孔乙己说:“跌断,跌,跌……”,大家便哄笑。
让我们想一想,这些真的好笑吗?如果我们就是孔乙己,考不上秀才举人,可笑吗?没钱不能多给孩子茴香豆,可笑吗?没钱只能去偷书,可笑吗?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可笑吗……
3、让我们分别来看看这几次笑?
确实如果我们是站在酒客的角度,觉得孔乙己是可笑的。但我们以孔乙己自身的角度去想想,这一切对于孔乙己个人来说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4、那为什么每一次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悲凉,人情冷漠。
孔乙己他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有身份的人,可他的一举一动却成为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可见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他们在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孔乙己这么一个悲苦的人的形象就很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5、但让我们感到更辛酸的是,文中继续写道:“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他是一个可有可无、毫无价值可言的人。
6、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读出?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第十小节,“谁晓得?许是死了。”
7、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读到了什么信息?
丁举人的凶残行径。
8、但没有人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说明了什么?
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麻木到了触目惊心、令人寒心!
有人说:“人没有错,错的是时间。”一个小小的孔乙己,谁会去关心他?一个小小的举人在那时可以草菅人命,而没有一个人去阻止,都只是旁观。或者说在看戏,戏中谁死谁活与我何干?漠视像习惯一般存在,再装着没事人样,然后再看戏。
9、文章最后还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听课文十一至十三小节,请同学们边听边在文章中找依据。
鲁迅先生让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让我们震惊,他先前塑造的那一个高大的孔乙己的形象已倒塌,这是一个人精神的萎缩。鲁迅先生让他最后一次出场也没有归属,他始终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可怜的读书人。所以著名作家刘再复认为:“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如果说“大约”印证了“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没有人去关心他,让我们读到了隐含着的社会的冷漠的话。那么我们同学们刚才找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让我们彻底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凄凉。
(六)走进鲁迅先生,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1、那个叫孔乙己的人,他死了。是谁杀死了孔乙己?
A.是科举制度,让他学了一些没用的东西,如茴字有四种写法等,让他无法谋生。
B.是他自己的性格,他好吃懒做。
C.是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
2、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写到: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我们来看一下,鲁迅是让孔乙己怎样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的?
齐读:他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说:“当读到这段文字,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鲁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他的腿被打断后,才开始写他到来的方式,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这幅图景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3、孔乙己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这些看客的冷漠的谈论中消解了,这正是鲁迅最痛心的。一种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遭社会凉薄的孔乙己形象呢?
批露这个麻木的社会
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使鲁迅先生感到痛心和愤慨的问题。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索“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先生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一般群众精神的麻木,从而对不幸者采取冷漠的旁观的态度。?《孔乙己》完成了他的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的:
(呈现下述文字,学生齐读):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 鲁迅《〈呐喊〉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