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年、月、日》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11-02 07: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知识之一。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一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教材把学生已有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和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分三个层次组织学生的观察和探索活动。一是通过让学生在年历卡上找自己生日的活动,了解学生对年、月、日的认知基础。二是先让学生独立地观察年历卡,发现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并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每个月的天数,引出“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再让学生在前面的表格上把大月涂上黄色,把小月涂上蓝色,凸现大月和小月的排列规律,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大月和小月的排列规律,并利用规律记忆。三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2004年全年的天数。“想想做做”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从年历卡上查找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预设
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
在从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合作的意识。
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初步有序观察的习惯,培养初步抽象概括能力;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年、月、日对于三年级学生并不陌生,虽然学生没有在课堂上系统学习过,但是因为年、月、日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安排了谈认识→齐验证→生疑惑→同探索→新发现→最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首先让孩子谈一谈自己对年、月、日已经有哪些认识,并借助年历加以验证,在2月这个天数不固定的特殊月上产生疑惑,并经历借助月历卡填写表格的探索过程,小组自主研究,集体讨论,一起发现2月与平、闰年的变化规律,并尝试用规律去解决问题,当再次遇到疑惑时(百年不闰),老师加以指导,最终解决疑惑,并能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教学除了知识上、计算能力上,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教学。课堂上还安排了计算全年天数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在了解各月天数不同的情况下,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较好的计算方式(分别用乘法计算出大月,小月各多少天,再加上2月的天数)。
1、将自学贯穿于课前课中。
年、月、日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已经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到了许多,所以我将教材中的例1,即观察2003年年历并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放于课前,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和了解年月日中蕴含着的最基本的知识,并让学生准备一些旧年历,在上面圈出一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在动手搜集资料,动手圈的过程中,学生知道的不仅仅是一些数学知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记忆大小月方法时,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左拳记忆法”和歌诀,并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来演示记忆的方法,在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中,在媒体的直观演示中,方法得到了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不断提升,自学的意识得到了不断的增强。
2、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搜集并圈出生活中有意义的节日,以及根据计算的结果判断平闰年时,引用的1949年(共和国成立)、1984年(首枚奥运金牌)、1997年(香港回归)这些极具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用媒体链接的方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另外,在课中的检测反馈中“小华的生日比国庆节早一天,是( )月( )日”、“小方?7月29日外出旅游,3天后回芜湖,那天是( )月( )日”以及后面设计到的但没来得及做的一些题目,这些问题,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层面的检测,更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好数学原来真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
3、引入科普知识,丰富课堂。
教学用计算的方法判断平闰年时,前面三个年份学生都顺利的用猜想的方法(年份÷4)得到了结果,但当计算到“1900年÷4”时,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日历上看到的28天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学生心中不禁要问:是我们的猜想错了,还是这只是个特例,为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我利用媒体引入了“科学规定”阐述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的道理,这时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而且还简单的了解了一些课外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当学生计算得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时,也借助媒体介绍了其中的原由,让学生简单的领略了数学中蕴含的奥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大家记得奥运会的开幕式是在什么时候?(板书:2008年8月8日)在这里,我们都用到了相同的时间单位,年月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通过谈话引入,为下面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互动新授
1.提问:你知道你出生的具体时间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年×月×日,有的同学还知道×时×分,你知道这些信息里都包含哪些信息吗?(年、月、日、时、分)
2、交流共享
(1)教学例1观察、统计。
学生分组探究课前准备的2014年年历,把年历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2)小组交流。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指名展示统计结果,教师相应板书。
讨论:观察黑板上2014年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通过观察、小组交流,让学生对大月、小月有了具体的认识。)
(3)认识大月、小月。
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口答,教师适时归纳。
①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②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③2月有28天,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设计思路:由观察表格到教师的引导,归纳总结,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点了解的更加透彻。)
(4)记忆大月、小月。
提问:你有办法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归纳。
①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7月以前的单数月是大月,8月以后的双数月是大月。
②拳头记忆法:(出示教材第45页拳头图)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
③儿歌记忆法:
a.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b.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设计思路:多种记忆法让学生快乐记忆。)
3.试一试。
提问: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
指名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预设:
方法一:将每个月的天数加起来:
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方法二:将大月的总天数、小月的总天数和2月的天数加起来:
31×7+30×4+28=365(天)
(让学生重点掌握方法二)
小结:2014年全年有365天。
三、当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交流题中节日的具体日期,再独立在年历上圈出来,最后集体订正答案。
2.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六一国际儿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三八妇女节,并说说分别是星期几。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思路:通过圈一圈对年、月、日的特点更加熟悉。)
3.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先填空,再集体交流,最后订正答案。
4.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观察年历,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元旦是每年的第一天,也就是1月1日,今年的最后一天过完了,下一天就是下一年的元旦。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我们在不断的怀疑与探索中,对“年、月、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老师希望你们不仅能了解年月日,更要珍惜你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伴随着《365个祝福》的歌声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