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统一了北方?
氐族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83年
前秦──东晋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以少胜多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
特点:
影响:
背景:
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请归纳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苻坚失败的原因:
① 骄傲轻敌
② 战线过长,力量分散
③ 民族矛盾尖锐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因居于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而得名。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
——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1、北魏的建立:
4世纪后期
439年
平城(今山西大同)
鲜卑族
2、北魏统一北方:
(1)494年,迁都洛阳
4、改革内容
为了巩固统治,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3、改革原因:
平城
洛阳
北魏
迁都洛阳
1.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交通不便。
2.平城鲜卑族保守势力强,不利于改革。
3.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494年,迁都洛阳
4、改革内容
(2)汉化政策
为了巩固统治,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3、改革原因: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使用汉语
——穿汉服
北魏供养人服饰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改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穿汉族服装
的鲜卑贵族
鲜卑姓 汉 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联汉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讲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5、作用: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的实力。
6、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
改革、战争、和亲、迁徙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 民族交融的表现:
(1)生活方式:
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生产方式:
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
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 民族交融的表现:
(3)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文化交流:
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
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 民族交融的表现:
(5)民族心理:
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
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民族关系的特点: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3. 民族交融的作用:
①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
③ 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交往中的冲突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交融中的发展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 羌族?? B. 匈奴
C. 氐族?? D. 羯族
C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A
3.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 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4.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①采用汉姓 ②穿汉服
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C
5.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抑制佛教发展 D.促进民族融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