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玉石文化(一)
作者
族艳慧 徐州市少华街小学
类型
欣赏?表述
课时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石为载体的玉石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据考查在远古时代玉首先作为劳动工具使用,继而作为装饰品佩戴,最后发展成为祭祀天地的神器,成为巫神之玉。在封建社会玉又是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玉的外表及色泽,人们又把玉比德君子。玉包含了我们中国人的很多情感在里面,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让玉石文化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教材用了三个版面的饱满排版,多角度传达了古代玉石的面貌和精神,其中主要是传达了原始玉器文化,比重最大的是红山玉器和良渚玉器。玉石文化(一)的欣赏教学,既要让儿童走进去,了解玉石的文化含义,学会欣赏玉器的美,感悟到玉石的文化内涵,还要让学生学出来,动手实践雕刻一下玉器,这是一个消化过程,不断提高儿童的文化内涵、审美素养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是本课的教学意义所在。
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有好奇心,有一定的观察力,敢说敢想,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玉了解不多,大概在自己妈妈的首饰盒中见过,或在旅游的商店里见过,但他们对玉了解不多,对原始玉器的作用和文化内涵更是不了解。这节课就是要让孩子对中国的原始玉文化有一些了解,提高孩子对玉的兴趣和感受。
教学方式、手段:
1. 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判断等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制作。
2. 设置问题情景,给予学生思考、感悟作品的机会,形成审美的眼光和独立的见解。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和生活。
教师准备:
课件、透明皂、塑料刻刀。
学生准备:
透明皂、塑料刻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玉的一些常识,简单了解远古时期玉的作用及内涵、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造型和审美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用透明皂雕刻一件简单的“玉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发学生对玉的好奇和喜爱,培养儿童对祖国的玉石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制作,了解古代玉器的造型特点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能感悟到祖国玉石文化的内涵,热爱祖国的玉石文化。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写个什么字:“王”,王在古代是什么人?王的腰间挂了一块小石头(写“玉”),美石为玉,为什么要挂玉呢?宝盖头有房屋的意思(写“宝”),家中有玉就为宝,为什么呢?从古到今我们中国人都是把玉视为珍贵的宝物,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这么喜欢玉,玉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成长,并且形成了一种博大深邃的文化——玉石文化。(板书)
设计意图:从字导入,形象直观的显示出玉的珍贵,引起学生兴趣,也充满了文化气氛。
二、探究新知,感受魅力
1. 你们喜欢玉吗?那我要考考你了:玉有什么样的颜色?
白玉:在玉中是很珍贵的一个品种,最好的要数羊脂白玉了。
黄玉:有浅浅的黄,也有深点的黄。
青玉:发青的白玉,有淡青色,深青色,比较多见。
碧玉:碧玉就像春天的柳叶一样青翠。
墨玉:碧玉上有黑点的玉就是墨玉.
还有比较特别的颜色:红色和紫色。这也是产量比较少的玉种。
玉石是天然形成的一种石头,它受到地质中化学元素的影响就会形成不同的颜色,有的在一块玉料中就会有好几种颜色,人们往往利用这种天然形成的颜色进行巧夺天工的雕刻,这就是俏色玉雕。(欣赏原石和俏色玉雕)。
2. 那玉石是怎么形成的呢?又需要多少年才能形成呢?谁来猜猜看。
以我们新疆昆仑山出产的和田玉为例,看看她是怎样形成的。(视频)和田玉所经历的这些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是所有玉矿共同经历的。
设计意图:两次猜一猜,第一次直观地了解玉的颜色,感受玉的美,第二次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玉的形成历史,感叹玉的形成是多么的不容易,学生对玉的常识多一些了解,就会增加对玉的喜爱。
3. 据考证,人类发现和使用玉至少有两万年的历史,那玉是怎样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的呢?
远古的先民们最早使用的工具就是我们随手可见的石头了,后来他们从山上找到了一种特别的石头,你们猜猜它是什么?不过用着用着,这块石头慢慢磨损变小了,不好当工具了,你猜,他们会怎么处理这块石头呢?他们就把它作为装饰品戴在身上。直到现在新西兰的毛利人依旧是把玉作为装饰品来使用。然而在中国,玉作为装饰品只是迈开了中华玉文化的第一步,它又将被赋予更高的神圣的使命。是什么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件玉器。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原始人的小故事,揭示了玉器最初的功能,通过悬念的设置,引发学生兴趣,引出下文。
4. 这是1983年在辽宁出土的一件玉器,因为考古学家最早是在内蒙古一座叫红山的山后发现的遗址,所以这些被统一称为红山文化,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红山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玉器。你们猜猜,它雕刻的是个什么形象?(生猜)
看视频,讲玉猪龙,在几千年前野猪是很凶猛的动物,所以有人认为,这件玉器源于原始先民对野猪的崇拜,把野猪的形象佩戴在自己身上,显示自己的勇敢和富有。但是经过考证,一些专家又认为,这是孕妇肚中胚胎的形象,在原始社会生孩子可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很容易怎么样?生:难产死掉。所以他们可能会把象征胚胎的玉猪龙放在女神庙中祈祷,然后再带回交给孕妇,保佑她顺利生产。可是答案是这样的吗?
5. 我们再来欣赏红山文化中的另一件典型玉器:C形玉龙。它的整体是个什么形?因为其龙的形象很突出,有人就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玉是很硬的,比一般的石头硬多了,在使用石器的落后的原始社会,他们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雕刻一件玉器呢?难道只是为了佩戴?到底是为什么呢?
6. 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再走近另外一个原始玉器的发掘现场。1936年,考古学家在长江下游,就是我们江苏、浙江这一带,发现了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玉器,它的时间和红山文化属于同一时期。
玉琮:它是什么造型,是做什么用的?师讲:外方内圆。上面还雕有一些图案,放大看一下,这是个什么图案,刻画的是什么?在良渚出土的玉器中几乎都刻有这种神秘的图案,我们通过这件玉牌再仔细看看,上面这是一个人,看出来了吗?他戴着大大的羽毛做的帽子,下面是一个有着大眼睛,大嘴巴,尖牙齿的野兽,考古学家把这种图案称为:神人兽面纹。在当时只有石头工具,金属还没问世的时代,先民们是用什么刻出这么精细的图案,至今还是个谜。那么他们费了这么大的劲去做这样一件玉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上面的人又是谁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C形玉龙、良渚文化中玉琮以及玉佩的外形、功能、雕刻手法、蕴含的含义等提问、讲解和分析,开拓学生的眼界和知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探究,提高学生对玉的兴趣和关注。
7. 自古说的好:民以食为天,在今天如此,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更是如此,他们首先就是要保证自己不被饿死,那就要让自己的庄稼能有个好收成,庄稼能不能丰收最大的敌人就是干旱,就是不下雨,如果老不下雨,那就意味着颗粒无收,自己就会被饿死。那干旱无雨的时候,原始人该怎么办?学生猜测他们别无办法,只能祈求上天,祈求天上的神明保佑,这时候他们就会让部落中最聪明的人来当巫师,来和神明对话,并且还需要一件沟通天地的神器,这时原始人就想到了玉,玉产生于高山之上,质地坚硬,晶莹温润,富有光泽,这不就是天地精气的结晶吗?于是,玉从此走上神坛,成为沟通天地的神器,这也正是原始人在条件、工具如此低下的情况下,煞费苦心雕琢玉器的原因。
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C形玉龙弯弯的造型正是天上闪电或彩虹的象征,是引来雨水的象征。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外方内圆的造型也是代表了天圆地方的含义,是祭天的法器。而神人兽面纹中的神人形象,正是巫师的写照。(看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揭示答案,让学生了解的原始先民们的生活状态,理解玉在那个时代的作用,拓宽了对玉的认识。
8. 巫师在玉器的帮助下最终变成了王者,玉器也被赋予了神圣色彩,从古到今一直为人们所追寻。你看,皇帝用的印章是玉做的,大臣们朝见皇帝时手中拿的是玉圭,咱们徐州博物馆中摆放的玉器都是汉代皇室用的,平时的百姓是没资格用玉的。所以玉是权力、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大思想家孔子就认为玉有11种美德,就像品德高尚的君子,君子比德如玉,在古代翩翩君子都要在腰间挂一块玉佩,以显示自己冰清玉洁的美好品德。直到现在人们都爱带一块玉,因为它也是高贵和吉祥的化身。我们中国人非常爱玉,崇尚玉。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玉器?
设计意图:通过这段的过渡和讲解,学生了解了玉的多种用途和功能,也是玉发展过程的一个总结,是对玉石文化脉略的一个简单梳理。
三、欣赏玉器,开拓眼界
现在我们来共同欣赏几件古代的玉雕作品。
鱼:年年有余,人类最早生活的地方一般都离水很近,水中生物是主要的食物来源,对鱼也是很有感情的。
鸟:鸟可以飞翔,也特别漂亮,很多部落都以鸟作为图腾,对鸟很喜爱。
蝉:古人认为蝉能从土中钻出,飞上枝头,认为它可以重生,金蝉脱壳,蝉的声音很响,有先声夺人的意思。
龟:长寿的意思,有知天命和保平安的意思。
鹿:神话故事中寿星骑的就是鹿,鹿是仙兽,鹿和福禄寿中的禄谐音,也是代表有好运有钱的意思。
蟾蜍:就是癞蛤蟆,因为它一次能生产很多宝宝,人们希望像它一样多子多孙。
龙:这条龙造型很漂亮,弯弯的,上面还装饰了一些线条。
玉人:人们还会把自己喜欢的一些人雕刻下来,咱们徐州博物馆中就有一组精美的玉舞人。
设计意图:多角度、多题材的将古玉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古玉的美和寓意,提高欣赏水平。
四、欣赏学生作品,动手尝试雕刻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美玉,我们还要尝试雕一雕。看看我们的材料和工具,就是用我们家里洗衣服的透明皂,因为它也有着这么晶莹的感觉。
怎么雕呢,我们来看看别的小朋友的作品,你们看看小朋友们都雕刻了什么呢?这是一只蝉,他是怎么雕刻的呢?(生说雕刻步骤,教师补充)这是小花,他又是怎么雕刻的呢?(生说,师补充),继续欣赏。
你们想一想自己可以雕刻什么呢?和同位说说自己的想法,提问几个学生。讲一下用刀注意事项。开始雕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同龄小朋友的作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雕刻的方法,自主学习,探究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欣赏的同时,自己动手尝试雕刻一下,感受玉的魅力。
五、展示讲评
请把雕刻好的玉器作品送到展台上展示一下,讲讲雕刻手法和雕刻的寓意。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自己亲手雕刻的作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情,这也表达了儿童对玉文化的喜爱和一种玉文化精神的延伸。
六、总结拓展
玉石文化博大精深,咱们刚才讲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功能和作用也是现阶段考古学家们的一种推测,可能还有别的作用,那就要你们长大后再去探究了。
以后小朋友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去博物馆去欣赏玉,出去旅游的时候也可以到玉器商店看看各种玉器。
作业要求
利用家中妈妈洗衣服的透明皂,切下一块,根据形状设计一下再用泥工刀雕刻一件“玉器”,体会雕刻中的困难和乐趣,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间接学习简单的雕刻手法,教师进行雕刻手法的集体讲解,然后针对个人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教与学的评价
1.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发言,但对玉石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来观察,来思考,来表达,在文化的传达上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玉石的兴趣。
2. 本课的作业:雕刻“玉器”,其实是对玉石文化的一个学习和消化的过程,学生能感受到雕刻中的乐趣和雕刻中的不易,其实就是对心灵的一次成长,所以评价一定以鼓励为主,当然也可以提出改正的意见,这样可以促使他们课后再去探索雕刻,你很好,你还可以更好,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
反思和总结
这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教学,其实玉离学生的生活可以说还是比较遥远,怎么让学生喜欢玉,了解远古时期玉石的文化内涵呢?这节课我首先从玉的基本常识入手,通过视频感受欣赏了解玉的颜色、形成,再带领学生欣赏远古时期的玉器,通过观察、猜想走进巫神之玉,再欣赏古代玉器,欣赏造型、感受寓意。最后让学生自己尝试雕刻一件“玉器”,以此来更好地感受玉的魅力,这也是一个消化过程。
在教学中所有的欣赏部分及制作环节都是让学生先说,让学生说出他的感受和看法,教师再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文化的提升,这是一个知识的递进关系。这样,学生会在原有的知识上有一个提高。欣赏的核心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玉包含了我们中国人太多太多的情感在里面,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让玉石文化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这也是本课的意义所在。
不同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可以分两课时上,一节为欣赏,一节为制作,在欣赏时也可以从本地区的玉入手,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好方法。
教学资源库
可以上网搜索关于玉的视频,如:《玉石传奇》《故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