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
2. 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词的理解,感悟词所描绘的意境。
2.通过词的学习、意境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与熏陶。
3.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
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在阅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国古诗词的美好情趣。
教学难点: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资料,感知词的特点
1.师:孩子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抽生背诵。
师: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2.知道什么是词吗?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
【设计意图】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养成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资料的习惯,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语言导入,理解词题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预设:词的题目和古诗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读的时候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注意停顿,词题夜行那里也要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3.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词的题目与诗的题目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由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课件展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提出朗读要求,好吗?请看屏幕: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节奏。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预设: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如“山”“枝”强调读翘舌音;“明”“清”“鸣”强调读后鼻音。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指导朗读: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导读: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5.抽生读,再指导。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四、借助注释,理解词意
1. 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词。
2.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丰年:丰收的年景。 年:年景
天外:天边。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词的意思。
上阕的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下阕的意思是: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教师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词的积极性,也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对词的整体感知能力。
五、想像画面,境中悟情
1.师:孩子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
预设: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可能会说青蛙在说今年的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除了青蛙在说,还有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师:是呀,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感受着田野的一派生机,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孩子们,你们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了词中所描绘的意境。?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月夜!一个勃勃生机的田野!
2.师: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4.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孩子们,你们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喜悦,体会到了词人的愉快感受。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得真真切切,才会体会到词人的心境。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还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更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六、联系生活,内化情感
1.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哪些田园词?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预设:学生自主说出收集的辛弃疾的作品,老师及时补充。
2.从“路转溪桥忽见”,你感受到什么?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吗?说一说。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诗?
师:大声读出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3.经历过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辛弃疾一定是喜出望外,大声欢呼——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课文小结:在你们人生的路上,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你们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以读代讲,逐层深入文本,再一次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交流、朗读、扩展田园词、联系生活谈感受等方法引领学生表达内心体验,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七、布置作业
1.熟背并默写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设计意图】将语言转化为文字,可丰富学生词汇,拓展学生想象,提高文字组合、运用能力。让他们根据古诗词改写成小短文,既复习了古诗词,又加强了习作练习,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八、板书设计:
??????????????? 读音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解词意
??入词境??
??????????????? 悟词情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诗词学习方法,精炼的语言,易于学生掌握。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1、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2、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
二、成功之处:
在这堂课中,教师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课件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教师从背诵诗词导入本词,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首先教师范读。借机强调了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诗,再指名读,全班齐读,师生合作读,做到了朗读形式多样。
古诗词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教师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课件14张PPT。课文导入: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知道什么是词吗?
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理解词题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指导读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词。理解词语: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丰年:丰收的年景。 年:年景
天外:天边。理解词意: 上阕的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下阕的意思是: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境中悟情: 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可能会说青蛙在说今年的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除了青蛙在说,还有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境中悟情: 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境中悟情: 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研读诗歌: 从“路转溪桥忽见”,你感受到什么?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吗?说一说。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课文小结 在你们人生的路上,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你们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布置作业:1.熟背并默写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