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一、经典物理模块分类:17世纪前在观察与哲学的猜测上对天文、力、热、声、光有了一定认识。17世纪初—19世纪末是经典物理学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静力学(描述静止物体)运动学(描述物体运动)动力学(描述物体受力作
用下的运动)经典力学
(牛顿力学)二、经典力学模块分类:牛顿
三、牛顿主要贡献伽利略、第谷哥白尼、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胡克、哈雷等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经典力学金字塔的建立
开普勒
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更确立了牛顿的地位,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宏观、低速、弱引力的广阔领域,经受实践检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赞颂到:“如果一定要举出某个人、某一天作为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我选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1687年出版的那天。” 第一部分包括:“定义和注释”和“运动的基本定理或定律”。这部分虽然篇幅不大,却极为重要。
第二部分是这些基本定律的作用,包括三篇:第一篇是研究万有引力的;第二篇是讨论介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三篇是“论宇宙系统” 。经典力学的困境低速世界(经典力学)高速世界(相对论)四、经典力学的困境:在宏观低速的世界:一切都理所当然?当一些问题(如微观领域的深入)牛顿解释不了时,它就只好用上帝的万能来解释,为此牛顿花费了后半生的心血,这正是牛顿的悲剧。
所以:不管选什么参考系,不管物体怎么运动,物体的位移、时间、长度、质量等等的测量结果肯定是一样的,这是天经地义的。静止看光速和与光速一起运动算得的光速不一样,物体的速度甚至可以超过光速高速世界(接近光速)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物体高速时(接近光速),物体所占空间(如长度),物理、化学过程,生命持续时间,都与运动状态有关,时空都与运动相关联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 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暗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魔鬼说,让爱因斯坦去吧!于是一切又回到黑暗中。
趣例:按照狭义相对论,不仅“同时”是相对的,有时候,甚至事情的先后也都是相对的。举一个例子,一节长为10米的列车,A在车后部,B在车前部。当列车以0.6c的高速度通过一个站台的时候,突然站台上的人看到A先向B开枪,过了12.5毫微秒,B又向A发射。因而站台上的人作证:这场枪战是由A挑起的。但是,车上的乘客却提供相反的情况,他们说,是B先开枪,过了10毫微秒,A才动手。事件是由B发动的。到底是谁先动手呢?没有绝对的答案。在这个具体事件中,谁先谁后是有相对性的。在列车参考系中,B先A后,而在车站参考系中则是A先B后。甚至于飞船上的人可能会看到你先把苹果吃了,再看到苹果掉在了地上。
不敢相信图中的横线是平行的,不过它就是平行的 两个位于中心的圆哪个大?其实一样大的! 五、从宏观到微观六,从弱引力到强引力光之所以会被黑洞吸进去,是因为黑洞引力大造成空间扭曲,光随著被扭曲的空间走而进去黑洞里,大家都知道光只走直线,所以光并不是被引力吸进去的,而是光还是走直线,但空间扭曲而进到黑洞,打个比方,在纸上画一条线,把那张纸扭曲,但展开后它还是一条线。这时候,光虽然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传播,但走的已经不是直线,而是曲线。经典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互为补充,互不矛盾,互不否定共同支撑起物理学科的骨架。宏观低速高速微观世界强引力 科学总是从正确走向错误。 ——萧伯纳
科学的发展是在曲折中不断上升的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是科学战胜了宗教,是哲学观的一次飞跃。从圆轨道到椭圆轨道,从太阳中心说到宇宙无中心,是理智战胜了情感例如:
(1)对证据的质疑:水星旋进数据
观测值:43秒/百年
爱因斯坦计算相对论值:43.03秒/百年
最新相对论值(太阳非正球体):39.6秒/百年
(2)对共设的质疑:光速不可超越吗?
哲学:光速是否只是某一时空层次的极限速度?随着目前认识的宇观世界更大结构层次的发现,光速是否会被超越?例如:相对论是一定正确的吗?例如:量子力学就不会错吗? 量子力学证明质子是可分的,其半衰期约为三万亿年,说明其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一旦进入超微观,新的时空层次会催生新的理论吗?新的理论会代替量子力学吗? 爱因斯坦给后人的信
一天,爱因斯坦正在撰写光电效应定律的论文,美国总统罗斯福打来电话,让他给5000年后的人们写一封信。爱因斯坦笑了,说:“总统,您真会开玩笑,要我写些什么呢?”
罗斯福非常郑重地说:“把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科学的发展,告诉5000年后的人们,让他们对我们有所了解。”“这样的信,即使写了也没法寄啊!”爱因斯坦说,“没有这样的邮差。”
“这个,我考虑过。”罗斯福成竹在胸,“有的。我们给他们做一个安全固定的信箱,5000年后,他们到那里去取就是了……”爱因斯坦饶有兴趣地点点头说:“还是总统有办法。”
罗斯福1933年任美国第32届总统,业绩辉煌。他所以叫爱因斯坦给5000年后的人们写信,要的是名人效应。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学的许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38年8月10日,爱因斯坦写了《致后人书》——
“我们的时代富于创造思想。我们的发现本应该可以大大地使我们的生活轻松愉快。我们利用电能横渡大洋。我们使用电能来减轻人类的繁重的体力劳动。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利用电波很容易地把消息发到全球各地去。”
“但是,虽然有着这一切,我们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是完全无组织的,人们必须生活在忧虑中,担心被人从经济生活中抛出,失去一切。除此之外,生活在不同国家中的人们每隔一个长短不等的时间就要进行互相杀戮,因此,每一个想到未来的人必然都生活在经常的忧虑中。”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将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爱因斯坦的这封给后人的信是用特制的墨水和纸写成的。与其它的文件一起装进一个特制的钢体里,埋入纽约当时准备动工兴建的国际博览会建筑地基下面15米的花岗岩洞内,地面立有一碑柱,要人们在5000年后,即公元6938年取出钢体内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致后人书》,许多报刊上登过,5000年后的人们如果只想读到这封信,根本用不着去碰国际博览会地基下的那颗“定时炸弹”。哥白尼:日心说第谷:20年精心观测数据开普勒研究第谷数据得三个定律胡克、哈雷进一步认识牛顿解决椭圆并延伸到万物间有力万有引力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