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材料 :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
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二、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三、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四、声音的产生实验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 :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实验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玻璃钟罩、抽气机
实验步骤: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把闹钟放在真空的玻璃钟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在水槽中;将耳朵贴在水槽上,你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现象:除了在真空玻璃钟罩内听不到声音外,其余都能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六、? 声音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 :鼓、碎纸屑、木梳、硬纸片。
实验步骤: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
2、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
1、响度越大,纸屑跳动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2、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波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说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七、木材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池、导线、小灯泡、水槽等。
实验步骤:
1、用酒精灯烧木材,看哪种容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比较软硬。
4、将木材放在水中,看木材的浮沉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实验现象:1、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纹(年轮等)
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
4、木材有沉有浮。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有较弱的导电能力。
八、研究纸的吸水性实验
实验材料:长宽厚相同的各种纸、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将各种纸条依次粘在尺子上。
2、把尺子水平放在水槽上方,使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好。
实验结论:不同纸的透光性、吸水性、坚硬程度、粗糙成都等有所不同。
九、?研究陶瓷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电珠、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等
实验步骤: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软硬。3、放入水槽,看浮沉。4、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5、把陶瓷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6、从高处扔下,看是否易碎。7、用陶瓷碎片切纸。
实验现象及结论:陶瓷不易燃,硬度较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容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
十、 研究金属的特点
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电珠、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锤子、木条、陶瓷等。
实验步骤: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软硬。3、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4、用砂纸打磨,看是否有光泽。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6、从高处扔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实验结论 :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有些金属较软),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等。
十一、? 研究玻璃与塑料的实验
实验材料: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酒精灯、镊子、天平。
实验步骤:
1、用天平分别称量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
2、分别透过玻璃和塑料看书上的字。
3、让玻璃和塑料在同一高度落下。
4、用镊子夹着玻璃和塑料在火上烧
实验现象:玻璃比塑料重、透明度好、易碎、不易燃烧。
十二、水蒸发时吸收热量
实验材料:温度计、支架、棉纱、表。
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浸入水中,记录这时的温度。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注意事项:水温要接近室温,实验过程中不要用手接触温度计液泡。
十三、加快蒸发的实验
实验材料:瓷盘、湿巾、支架、酒精灯、火柴、水。
实验步骤:
1、两个同样的瓷盘,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个放置在桌面上,一个放在火上加热。观察哪个蒸发的快。
2、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展开,一块折叠两次,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3、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放在阴凉处,一块放在通风处,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实验结论:加热、增大蒸发面积、有风都可以加快蒸发。
精灯直接给圆底烧瓶加热。
十四、凝结的实验
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酒精灯、铁夹、火柴、热水
实验步骤:
1、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
2、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然后将两块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会出现小水珠,热玻璃片上不会出现小水珠。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 十五、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材料:大烧杯、碟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水、火柴。
实验步骤:
1、把水装在烧杯里,烧杯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2、把碟子放在沸腾的烧杯口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碟子下面出现水滴,并不断的滴下来。这就是雨。
十六、模拟露的形成
实验材料:毛巾、不锈钢杯、碎冰块。
实验步骤:
1、将碎冰块倒入不锈钢杯。
2、下面放上一块湿毛巾。静置一段时间。
实验现象及结论:杯壁外挂满了小水珠,这就是露。
注意事项:要把不锈钢杯外表擦干净,将随冰块倒入杯内,至杯子的1/2处,掺入适量冷水至2/3处。
?? 十七、模拟霜的形成
实验材料:冰、水、食盐、深色搪瓷杯、毛巾
实验步骤:
1、先倒半杯冷水,在加入冰块
2、在冰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待食盐溶化后在测定杯内的温度
3、将搪瓷杯放在是湿毛巾上,观察杯外壁出现的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杯的外壁有一层白色粉末出现,这就是霜。
注意事项:擦净杯外壁上的水再加入适量的冰块。
十八、? 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广口瓶、温水、冰块。
实验步骤:1、在广口瓶里倒入温水。2、用冰块接近瓶口。实验现象:把冰接近瓶口,瓶口有“白气”出现,把冰移开则“白气”消失。实验结论:“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形成了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