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共22张PPT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共22张PPT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05 07:40:55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2)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孙中山投身革命的时代背景1.政治基础:清政府统治腐朽没落;
2.社会基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二、孙中山的一生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1922) 1914年7月8日 孙中山在日本召开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 捍卫共和,坚持不懈(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①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
②纲领: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
③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
④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
(2)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
(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合作探究)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
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1.从“医人”到“医国”三、孙中山一生中的四次思想转变归纳总结这次转变的原因:(1)民族危机的刺激
(2)受西方式教育
(3)国外生活求学经历注意:此时他还不是个革命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受时代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2.从“改良”到“革命”归纳总结这次转变的原因:(1)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2)上书的失败,使他彻底丢掉了改良注意的幻想,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反动本质。三、孙中山一生中的四次思想转变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归纳总结这次转变的原因:(1)从旧三民主义为指导的革命失败中吸取了教训;
(2)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3)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三、孙中山一生中的四次思想转变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
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三、孙中山一生中的四次思想转变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毛泽东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
——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四、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系统提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
2.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之后又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3.顺应历史潮流,改组国民党,制定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4.所著《建国方略》是他的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光辉结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五、“孙中山精神”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辞世
1.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是因为孙中山( )
A.首先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首先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C.首先发动了反清的武装起义
D.首先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关键信息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其主要原因是( )
A.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B.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缺乏民主精神强调
3.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集中体现在
( )
A.同意改组国民党
B.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
C.召开国民党一大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 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
方法:以前是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1924
材料2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 (2)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请回答:(1)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重大发展:提出了新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