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实验探究题复习(2011年江西物理中考研讨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中考实验探究题复习(2011年江西物理中考研讨资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1-03-31 19:35: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三物理实验与计算专题训练
一、实验题
1、小明利用压强计(如图18甲、乙所示)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下表是小明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1)小明根据上述数据记录,进行了数据的分析和论证认为,比较序号为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比较序号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比较序号为 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
2.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如图19所示;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2)配制一大杯盐水;
(3)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实验数据如下表:
马铃薯的编号 质量/g 体积/cm3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A 44.8 39.2 40 33
B 56.1 48.8 50 41
C21世纪教育网 77.3 67.9 69 57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2是___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10所示,密闭的玻璃罩内放有三个小实验装置:一个充气的气球,一个是弹簧测力计测重力,另一个是装满水的杯子,杯口用塑料薄片履盖并倒置悬挂在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不断抽去罩内空气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充气的气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玻璃杯中的水和塑料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计算题
1、2005年3月,大型国宝珍品——秦始皇兵马俑在福建博物馆展出。小红参观是发现,秦佣脚下都踩踏着一块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踏板,如图16所示。为了了解这种做法的好处,她收集了一尊战立姿态的秦佣的有关数据:体重(含踏板)1600N,踏板面积0.016 m2。
(1)这只兵马俑竖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2)跳板面积比双脚面积大,这样制作有什么好处?
2、玻璃杯里有一定质量的酒精,酒精的深度为10cm,酒精重2.4N,
已知玻璃杯重0.6N,杯底面积为20cm2,(杯的厚不计)则:
(1)、杯底所受水的压力和压强;
(2)、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则桌面受到杯的压力和压强为多大?
3、弹簧测力计下吊着一重为1.47N的石块,当石块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98N。21世纪教育网
求:(1)石块受到的浮力;(2)石块的体积;(3)石块的密度。
4、 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物体完全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未碰到容器底及侧壁),溢出了0.24kg的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2N。请你尽可能多的求出与该物体的有关物理量。(比一比,看谁考虑的最全面,g取10N/kg)
5、测定自己上楼时的功率有多大,是一项很有意义也很有趣的物理实践活动。如果现在你要测定自己爬上10m高楼时的功率,假设你身体的质量为50kg,上楼所用的时间是50s,请计算:
(1)、上楼时,克服自己的重力做了多少功?
(2)自己上楼的功率(取g=10N/kg)。
6、小亮在学习了“浮力”之后,做了一个观察鸡蛋悬浮的实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如图21所示,先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底面积为100cm2的圆筒形容器(厚度可忽略),向容器中注入10cm深的水,再取一个鸡蛋,称得其质量为55g,将它轻轻放入水中,发现鸡蛋沉至容器底部,此时测得水面升高了5mm,然后,向容器中加食盐并不停地搅动,直到鸡蛋恰好悬浮起来为止,请计算:
(1)容器中放入鸡蛋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多大(g取10N/kg)
(2)当鸡蛋悬浮起来时,盐水的密度是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7、某物体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完全浸没在水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完全浸没在另一种液体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5N。求:
(1)物体的体积.
(2)这种液体的密度。
21世纪教育网
温馨提示:6、7两题可以选做,大胆尝试一下吧!相信自己!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方法类试题研究
《初中物理考试命题导向研究》课题组
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新课标也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探究问题的物理方法。初中阶段有哪些物理方法需要学生熟悉?在中考的实验探究题将以何种形式考查这些科学方法呢?
一、常见的物理研究方法
模型法: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如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用简单的线条代表杠杆等。
叠加放大法:物理学中常常把微小的、不易测量的同一物理量叠加放大,如用镜面反射激光方法,来将音叉微小振动的幅度放大等。
控制变量法: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例题:
(2007年深圳)小斌同学在做“探究斜面长度是否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时,他用弹簧秤拉同一木块,沿高度相同、长度不同的斜面,从斜面底端匀速拉至斜面顶端,下表是他记录的实验数据。请你计算出下列表格中“①”、“②”的机械效率(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并将结果入答题卡中指定答题区域内。
分析上表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将同一重物沿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移动相同的高度,斜面长度越 ③ 时,机械效率越 ④ 。
(2007年莆田)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1)请将下列步骤填完整:
a、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____位置平衡;
b、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
c、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使杠杆重新平衡
(2)实验获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动力/N 动力臂/cm 阻力/N 阻力臂/cm
1 421世纪教育网 5 2 10
2 1.521世纪教育网 10 3 5
3 2 15 3 10
4 l 20 1 20
分析上表,用F1、F2、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平衡条件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例题:
(2007年株洲)在机械制造中有一个给大飞轮定重心的工序,该工序的目的是使飞轮的重心发生微小的位移,以使它准确位于轴心上。如图13所示,一个质量为M=80kg、半径为R=0.6m的金属大飞轮可在竖直平面内绕轴心(图中两虚线的交点)自由转动。用力推动一下大飞轮,飞轮转动若干周后停止。多次试验,发现飞轮边缘上的标记F总是停在图示位置。
(1)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初步确定飞轮重心P可能在图中 。
A.轴心正下方的某一位置
B.轴心左侧的某一位置
C.轴心右侧的某一位置
(2)工人在飞轮边缘上的某点E处,焊接上质量为m=0.4 kg的金属后,再用力推动飞轮,当观察到 的现象时,说明飞轮的重心已调整到轴心上了。
(3)请在图13中标出E的位置。
(4)试求调整前飞轮的重心P到轴心的距离l。(提示:利用杠杆平衡条件)
转换法: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常常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认识电流大小,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等。
等效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描述法: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常用线条等手段来描述各种看不见的现象。如用光线来描述光,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用力的图示描述力等。
类比法:在认识一些物理概念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类比,以帮助我们理解它。如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
二、在中考中出现的考题赏析21世纪教育网
例题:
(2005年安徽)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习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研究平静水面产生的反射现象时,可以将水面看成平面镜。同理,定滑轮可以看成是__________。
解析:定滑轮可以看成等臂杠杆。
(2005年长沙)物理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在下列研究实例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是( )
A.研究电流的形成原因时,将电流与水流相比较,从分析水流的形成来入手分析电流的形成。
B.研究电流的大小时,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大小来判断电流的大小。
C.研究多个电阻组成的电路时,求出电路的总电阻,用总电阻产生的效果来代替所有电阻产生的总效果。
D.研究电流与电压大小关系时,保持电阻大小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值,观察电流如何随电压变化而变化。
解析:A为类比法,B为转换法,C为替代法,D为控制变量法,答案为D。
(2005芜湖)牛顿曾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他发现人掷出去的石头总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于是牛顿提出了一个“大炮”的设想,上图是他画的“大炮”草图──在地球的一 座高山上架起一只水平大炮,以不同的速度将炮弹平射出去,射出速度越大,炮弹落地点就离山脚越远。他推想:当射出速度足够大时,炮弹将会如何运动呢?牛顿 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著名的“牛顿大炮”的故事,故事中牛顿实际也用到了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
(1)研究中牛顿基于的可靠事实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资料和牛顿的“大炮”草图,推测牛顿当年的重要结论是______________。如今,牛顿当年的推测已变成了现实,人们应用他的推论,利用现代科技制成了______________。
(3)想想看,初中物理学习中,你在研究什么问题时用到过理想实验的方法?请举一例并说明你的研究过程。
解析:(1)人掷出去的石头总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2)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将离开地球,绕地球旋转,做圆周运动;人造卫星。(3) 如: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用了理想实验的方法:把音乐芯片放在广口瓶内,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用抽气设备抽瓶中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人听到的音乐声逐渐变小,由于实验时无法达到绝对真空,在前面可靠事实的基础上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又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用到了理想实验的方法。让滑块 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到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木板上,发现水平木板越光滑,滑块滑得越远,在这一可靠事实基础上,推出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完全没有摩擦),滑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执笔人:刘永坚
斜面长L(cm) 斜面材质 斜面高h(cm) 木块重G(N) 拉力F(N) 机械效率
180 木板 20 9 1.9 ①
120 木板 20 9 2.4 62.5%
80 木板 20 9 3.1 ②
F
图13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考点解读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近几年来,科学探究类试题在各地中考物理试题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其中实验探究题尤为普遍,已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纵观各省市的中考实验探究题,都涉及到科学探究环节中的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现以近两年来各省、市部分中考试题中的实验探究题为例,剖析这类试题的特点和解决办法。

  考点一: 根据探究课题,提出猜想

  例1 小兰同学发现家里用皮碗(如图)挂东西,皮碗所能挂的物体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你提出一种猜想: ;你猜想的依据是: 。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实验探究题,可以从影响皮碗在墙面上的吸附能力的因素去猜想。如皮碗的大小、皮碗内的真空程度、皮碗与墙面的密合程度等方面进行猜想。

  答案:(1)皮碗的面积的大小;大气压相同时,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2)墙面的光滑程度;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3)皮碗和墙面的清洁程度;表面越脏,不能充分接触或无法完全排气等;(4)墙面的材料;不同的材料,表面光滑程度可能不同;(5)皮碗和墙面之间空气排除的程度;皮碗内空气排除越多,内外的压强差越大;(6)皮碗和墙面之间是否有水;水可以使接触面分离,减小摩擦;(7)制作皮碗的材料;不同材料,弹性不同,能排除气体程度不同;(8)大气压的大小;面积相同时,内外气压差越大,能产生的压力越大。

  应考指南:针对具体的科学问题或现象,通过质疑、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科学探究最常见的形式。猜想不是胡猜乱想,猜想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依据有两点:一是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科学事实,即所遇到的“问题”。像本题中皮碗贴在墙上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挂上重物后不掉是由于摩擦力的缘故,这就是提出猜想的依据。解答这一类实验探究题,应根据探究课题,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物理知识,进行大胆猜想,这样才能使你的猜想有依据。

  考点二:根据探究课题,选择器材

  例2 在一次物理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李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如图所示器材:


  利用这些器材同学们可探究很多物理规律。请先确定你所要探究的两个探究课题,然后针对对应的探究课题从其中选择你所需要的两组器材(每组都可包括1~8个器材,只填所选器材的编号)。

  (1)探究 ,选择器材 ;

  (2)探究 ,选择器材 。

  解析:本题同样是一道开放性实验探究题,根据自己确定好的探究课题来选择所需要的器材。

  答案:(1)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选择④⑦。

  (2)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和深度的关系(或探究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朝各个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选择①⑧(或选②⑧,或选③⑧)。

  (3)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大小关系(或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是否有关),选择①④⑤⑥(或选②④⑤⑥,或选③④⑤⑥)。

  (4)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选择①②③④⑤⑥。

  应考指南:这类实验探究题以设计实验为主,分以下几种情形:①给出器材,让学生选定,然后完成规定的实验;②给定实验内容,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器材完成实验;③给出实验器材,让学生选定,任做一个实验;④给出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完成同一个实验。解答此类问题,一定要从探究因素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实验原理去选择器材。

  考点三:根据探究课题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表格

  例3 润州中学九年级同学在学习电路时,自制水果电池,他们把铜片、铁片插入橙子中,并在铜片和铁片间接入小电灯,小电灯发光。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水果电池电压的因素,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其中小王同学猜想:水果电池的电压与水果的种类有关;小张同学猜想:水果电池的电压与铜片和铁片插入水果的深度有关;小李同学猜想:水果电池的电压与插入铜片和铁片间的距离有关。请你任选以上一种猜想进行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

  (2)设计一个供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3)在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之前,先要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请写出用电压表判断正负极的方法。

  (4)目前人们乱扔废旧电池的现象非常普遍,请你针对这种现象,给有关部门提出一个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在提出问题和猜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最后再收集证据。第(1)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第(2)问考查了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第(4)问则从环保的角度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环保意识。当然了,影响自制水果电池电压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不同金属片的组合、金属片表面的清洁程度等,使得试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制水果电池仍将是今后中考的一个亮点!

  答案:(1)保持其他两种因素不变,改变其中一种因素的情况,研究这一因素对水果电池电压的影响。如选择小王同学的猜想,用橙子、苹果、梨子等不同水果,保持铜片和铁片插入水果的深度不变,保持两金属片间的距离不变,测量不同水果电池的电压。

  (2)设计表格与上面选择相一致,如:

水果种类 电压/V
橙子
苹果
梨子
…… 21世纪教育网

  (3)用电压表试触一下,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判断正负极。
21世纪教育网
  (4)分类回收等。

  应考指南:解答这类实验探究题,要明确猜想的内容,进而确定实验操作步骤,注意设计的方案要具有科学性。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像本题中就要对猜想中的任意一个进行探究时都要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

  考点四:根据图表或图象信息,分析总结结论

  例4 下雨天,小颖站在窗前看到对面人字形屋面上雨水在不停地流淌。她想,雨水在屋面流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提出了两种猜想:(1)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雨水的质量有关;(2)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屋面的倾角有关。

  猜想是否正确呢?为此,她设计了一个如下图1所示的装置(斜面光滑且较长,倾角α可调),用小球模拟雨滴进行了如下探究:

  (1)保持斜面倾角α不变,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让它们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小球下滑的时间如表一。小颖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


  (2)不改变底边的长度,多次改变倾角α,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如图2)测出每次下滑的时间如表二。小颖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根据实验可知,为了减小雨水在屋面上流淌的时间,在建造人字形屋面时,屋面的倾角应该以 为宜。但实际建造房屋时,屋面倾角通常小于这个角度,其原因之一可能是: 。

表一
质量m/g 3 6 8 12 20
时间t/s 1.7 1.7 1.7 1.7 1.7

表二
倾角a/0 15 30 45 60 75
时间t/s 1.9 1.6 1.221世纪教育网 1.6 1.9[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实验探究题通过图表提供数据信息,让学生通过读表来解读数据的内涵,分析数据结构形式和规律,寻找合理的答案。最后一问则充分考查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答案:(1)在光滑斜面的倾角α不变的情况下,不同质量的小球下滑时间相同(或光滑斜面上,小球的下滑时间与质量无关);(2)在不改变斜面底边长度的情况下,随着斜面倾角的不断增大,小球下滑时间先是减小然后增大;45°;防止瓦片下滑(或同样耗材的情况下增大空间或节约建筑材料等)

  例5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班级“物理小博士”为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从图中选出一些图,针对某一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比较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出你的探究结果。(填图的序号)

  探究的因素是 ;选择的图是 ;探究的结果是 。


  解析:这道实验探究题是典型的图象信息题。通过对每个图的比较分析,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V排g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有关。题中的浮力可用称量法计算出,因浮力与两个因素有关,故应控制其中一个因素不变,来研究另一个因素变化时浮力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到解答。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因素有关等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答案:(1)探究因素: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选图①②③或①②④;结果: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2)探究因素: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选图①③⑤或①④⑤;

  结果: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液体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21世纪教育网

  (3)探究因素: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液体深度的关系;选图①③④;

  结果: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浸没深度无关。

  应考指南:在解决这类图表或图象实验探究题时要做到从粗到细,由浅入深。先分析定性关系,再分析定量关系,最后要处理好各数据段的细微差别得出特殊性的规律。这类题一般都要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点五:根据实验探究,对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

  例6 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食用油的密度。他们选取的实验器材有:食用油、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小新和小杨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请在方案中的空白处填空:

  方案一:(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 ;(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方案二:(1)将天平置于水平台后,立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用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食用油的烧杯的总质量m1;(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V;(4)测出烧杯及剩下食用油的总质量m2;(5)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

  【评估与交流】

  (1)请分别找出两种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方案一:

  方案二:

  (2)你准备选择方案 来做实验。为顺利完成该实验,该方案中不足之处应改为

  

  解析:本题要求同学们对“用天平和量筒测食用油密度”的实验目的、实验设计意图、实验步骤要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对题设所给的实验步骤认真审题,充分挖掘存在的问题,对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或错误进行分析评价。

  答案:【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m2-m1 ;m1-m2/v

  【评估与交流】(1)方案一“不足之处”:第(3)步中,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时,会有一部分油倒不干净,测量出的食用油体积偏小,会加大实验误差。方案二“不足之处”:第(1)步中调节平衡螺母前,没有将游码调至“0”刻度处。(2)一;第(4)步前加一步,测烧杯和没有倒完的食用油的总质量。(或二;第(1)步中,天平置于水平台后,将游码先调至“0”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应考指南:评估也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类对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的探究题,应注重于平时进行科学探究的积累,勤于动脑、动手。且在平时的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考点六:综合类实验探究题(例略)

  解析:这类题几乎包括了科学探究的所有环节,考查同学们的阅读、收集信息、理解、表达、分析及评价的综合能力。

  综上可知,实验探究题突出体现了试题的新颖性、综合性、开放性、探索性,通过探究过程,加强考查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就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培养问题意识及分析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激发起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解答实验探究题首先要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物理规律,并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对基础实验探究题做到万无一失;其次是掌握探究的方法,了解探究的全过程,熟练运用各种探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和“类比法”等,以不变应万变解答提高性的题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