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测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测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06 17:35:44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综合检测卷
(满分:100分 时间:4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张謇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他创办的最著名的实业是(  )
A.福新面粉公司 B.大生纱厂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总局
2.20世纪重庆总商会一副楹联:“古人忠愤,异代略同,借热情规划商情,要与前人分一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望大家包全时局,莫教美利让四方。”这体现出什么社会思潮(  )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维新变法
3.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由此可以判断近代交通工具(  )
A.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相继传入中国 D.导致公路大规模修筑
4.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呼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西式称呼完全取代了中国传统称呼 B.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
C.传统习惯短时期内难以改变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900年后 B.1901年后 C.1912年后 D.1898年后
6.从旧式婚礼和新式婚礼两幅图片可以看出婚俗的变化是(  )
  
A.中国已经摒弃传统婚俗 B.西化文明婚礼出现
C.旗袍成为婚礼的主要服装 D.集体婚礼出现
7.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烫发 ④西装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8.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倾向为(  )
A.盲目排外 B.崇洋逐新 C.全盘西化 D.亦中亦西
9.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这种现象当时出现于(  )
A.农村 B.内地 C.山区 D.通商口岸
10.“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这反映了社会习俗变化呈现出(  )
A.新旧并呈 B.发展不平衡 C.快速西化 D.复古倒退
11.同文馆开始设英文、法文、俄文等科,后增设天文、化学、格物、机器制造、万国公法等科。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注重培养新式人才 B.同文馆仍然为封建旧式学校
C.清政府废除八股文 D.清政府统一学制
12.清廷颁布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清廷这则诏谕颁布于(  )
A.1900年 B.1901年 C.1905年 D.1910年
13.清末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这首竹枝词描述了(  )
A.报纸 B.电视 C.互联网 D.小说
14.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右边的启事。由此可见这则启事与下列哪一因素相关(  )
A.报刊印刷业 B.近代照相业 C.电影拍摄 D.电话
15.下图取自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的某种生活情景。据图和描述画面判断空格处应该填入的选项是(  )
①电光影戏即  ,票价只卖二十文;②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③  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二、综合题(共55分)
16.把下面事件对应的答案补充完整。(8分)
(1)列强忙于战争,民族工业出现发展良机被称为:   
(2)《新闻报》《申报》商务印书馆创办地:   
(3)体现中华民族顽强、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的歌曲:   
(4)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17.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10分)
(1)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
(2)辛亥革命后,新式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变化,也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审美观念的进步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
(3)“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生动写照,它“畸形”的表现: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从地区分布来看,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  )
(4)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的是湖南隆回人魏源,它的代表作是《天工开物》。(  )
(5)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
18.识图:(10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请回答:
(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总态势是什么?(2分)
(2)“肥料不足”指的是什么?(4分)
(3)“冰雹无情”中的“冰雹”形象地体现出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哪几个因素制约?(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材料二 下列图组摘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连环画。
图组1


图组2 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请回答:
(1)材料一“飙转豹变”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据材料一我们应如何评价辛亥革命?(6分)
(2)从材料二中概括出中国在1919年前后社会思想发展的特点。举例说明。(4分)
(3)结合五四运动前后的历史分析中国社会习俗变化与哪些因素相关?(5分)
20.歌曲为时事而作而唱。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歌曲《长城谣》:……长城外面是故乡……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四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寇逞豪强……四万万同胞心一条,万里长城万里长……
歌曲传唱: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首歌曲传遍海内外,鼓舞了全国人民及爱国侨胞的爱国热忱,激励无数爱国志士同仇敌忾,奔向抗战前线,特别是感动了广大侨胞,他们踊跃捐款捐物,有的愤然回国参战。
材料二 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起来,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歌曲传唱:抗战期间,在苏联、法国、捷克等地《义勇军进行曲》被灌录成唱片翻译成不同语言,歌名翻译为《起来》。1940年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这首歌曲,从此这首歌曲开始在美国进步人士中间流传,罗伯逊并于1941年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所得收益捐赠给保卫中国同盟。二战结束之际,由美国国务院批准的一套盟军胜利凯旋之歌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表中国的歌曲赫然名列其中。
请回答:
(1)《长城谣》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声?(2分)
(2)《长城谣》的传唱对抗战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用具体史实说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4分)
(4)音乐是一种国际性语言,从材料二中任举一例说明。(2分)
(5)《义勇军进行曲》在美国被传唱和收录包含了哪些信息?(2分)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综合检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4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张謇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他创办的最著名的实业是( B )
A.福新面粉公司 B.大生纱厂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总局
2.20世纪重庆总商会一副楹联:“古人忠愤,异代略同,借热情规划商情,要与前人分一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望大家包全时局,莫教美利让四方。”这体现出什么社会思潮( C )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维新变法
解析:由材料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莫教美利让四方”等信息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潮。
3.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由此可以判断近代交通工具( B )
A.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相继传入中国 D.导致公路大规模修筑
4.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呼变化,主要反映了( B )
A.西式称呼完全取代了中国传统称呼 B.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
C.传统习惯短时期内难以改变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C )
A.1900年后 B.1901年后
C.1912年后 D.1898年后
解析:由材料中“阳历”和“鞠躬”等信息可知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6.从旧式婚礼和新式婚礼两幅图片可以看出婚俗的变化是( B )
  
A.中国已经摒弃传统婚俗 B.西化文明婚礼出现
C.旗袍成为婚礼的主要服装 D.集体婚礼出现
7.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C )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烫发 ④西装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8.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倾向为( B )
A.盲目排外 B.崇洋逐新
C.全盘西化 D.亦中亦西
9.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这种现象当时出现于( D )
A.农村 B.内地
C.山区 D.通商口岸
解析:19世纪60年代,在通商口岸,西餐、洋酒逐渐成为时尚。
10.“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这反映了社会习俗变化呈现出( A )
A.新旧并呈 B.发展不平衡
C.快速西化 D.复古倒退
11.同文馆开始设英文、法文、俄文等科,后增设天文、化学、格物、机器制造、万国公法等科。这反映了( A )
A.洋务运动注重培养新式人才 B.同文馆仍然为封建旧式学校
C.清政府废除八股文 D.清政府统一学制
解析:同文馆是洋务派为适应洋务运动的发展而创办的新式学校。
12.清廷颁布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清廷这则诏谕颁布于( C )
A.1900年 B.1901年
C.1905年 D.1910年
13.清末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这首竹枝词描述了( A )
A.报纸 B.电视
C.互联网 D.小说
14.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右边的启事。由此可见这则启事
与下列哪一因素相关( B )
A.报刊印刷业 B.近代照相业
C.电影拍摄 D.电话
15.下图取自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的某种生活情景。据图和描述画面判断空格处应该填入的选项是( B )
①电光影戏即  ,票价只卖二十文;②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③  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解析:由材料中“电光影戏”“活灵活现”概括出答案。
二、综合题(共55分)
16.把下面事件对应的答案补充完整。(8分)
(1)列强忙于战争,民族工业出现发展良机被称为: 短暂的春天 
(2)《新闻报》《申报》商务印书馆创办地: 上海 
(3)体现中华民族顽强、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的歌曲: 《黄河大合唱》 
(4)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定军山》 
17.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10分)
(1)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 )
(2)辛亥革命后,新式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变化,也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审美观念的进步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 )
(3)“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生动写照,它“畸形”的表现: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从地区分布来看,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 √ )
(4)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的是湖南隆回人魏源,它的代表作是《天工开物》。( × )
(5)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 )
18.识图:(10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请回答:
(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总态势是什么?(2分)
在曲折中发展。
(2)“肥料不足”指的是什么?(4分)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3)“冰雹无情”中的“冰雹”形象地体现出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哪几个因素制约?(4分)
日本法西斯侵略,官僚资本压制。
19.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材料二 下列图组摘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连环画。
图组1


图组2 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请回答:
(1)材料一“飙转豹变”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据材料一我们应如何评价辛亥革命?(6分)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跪拜礼,取消封建等级性的称呼;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还带来中国社会习俗的深刻变革。
(2)从材料二中概括出中国在1919年前后社会思想发展的特点。举例说明。(4分)
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并存,如觉慧反对鸣凤称呼他为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创办报刊宣传爱国思想;鸣凤称呼觉慧为少爷,并认为和觉慧存在身份差距。
(3)结合五四运动前后的历史分析中国社会习俗变化与哪些因素相关?(5分)
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20.歌曲为时事而作而唱。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歌曲《长城谣》:……长城外面是故乡……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四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寇逞豪强……四万万同胞心一条,万里长城万里长……
歌曲传唱: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首歌曲传遍海内外,鼓舞了全国人民及爱国侨胞的爱国热忱,激励无数爱国志士同仇敌忾,奔向抗战前线,特别是感动了广大侨胞,他们踊跃捐款捐物,有的愤然回国参战。
材料二 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起来,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歌曲传唱:抗战期间,在苏联、法国、捷克等地《义勇军进行曲》被灌录成唱片翻译成不同语言,歌名翻译为《起来》。1940年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这首歌曲,从此这首歌曲开始在美国进步人士中间流传,罗伯逊并于1941年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所得收益捐赠给保卫中国同盟。二战结束之际,由美国国务院批准的一套盟军胜利凯旋之歌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表中国的歌曲赫然名列其中。
请回答:
(1)《长城谣》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声?(2分)
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收复失地,保家卫国。
(2)《长城谣》的传唱对抗战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鼓舞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
(3)用具体史实说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4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进一步侵略华北。
(4)音乐是一种国际性语言,从材料二中任举一例说明。(2分)
《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欧洲反法西斯国家抗击德国法西斯。
(5)《义勇军进行曲》在美国被传唱和收录包含了哪些信息?(2分)
美国进步人士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国务院充分肯定中华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