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05 13:2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一、分析题目
1.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可用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作为题目。
2.分析题目的作用:①交代文章写作内容。②表现文章主题或情感。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④交代行文线索。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
例:《走一步,再走一步》;①交代了文章写作内容。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表现了文章主题。暗示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告诫人们要一步一步战胜困难,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畏惧困难。
二、概括内容
(一)用文中标志性的语句概括,包括文章标题(可以根据题目进行扩充)、主旨句、过渡句、总说句和结论句;(二)抓关键词,将要点归纳合并。
(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写人叙事类: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2、写景状物类:景物(事物)+特征
3、抒情类:人物+感情
三、分析词语
赏析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有特殊含义、重要意义的词。
基本方法:结合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分析。
(1)赏析词语:词本义+句中含义+表达效果(运用什么修辞或什么描写,表现事物特征,人物心理、性格或情感、文章主题)
格式为:“××”一词原指……,这里指……,(运用什么修辞或描写)表达了……(或起到了……的作用)
(2)能否换其它词。
①回答能否(大多不能)②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具体(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换了后……,③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①是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排列的。②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④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分析重要句段
1.开头段:(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总领全文、统摄全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提示主题)
2.中间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 /开启下文 ,/总结上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段末起总结作用/埋下伏笔/铺垫蓄势。)
3.结尾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照应前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升华感情/画龙点晴/卒章显志/给人启示,令人深思,含蓄有余味(回味无穷)/寄托作者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
4.分析一句话的思考角度:
1)倒装句:作用——强调倒装的部分。
2)分析关键词:体会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分析写作手法:运用了……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生动形象(或准确严密……)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感情(观点)。
五、赏析写作手法
(一)赏析修辞方法。
格式:点明修辞+结合内容分析修辞+表达效果(……对象的……特点)+作者情感。
1.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例:看,像牛毛,向化镇,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春雨比喻成牛毛、花针、细丝,并组成排比句,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春雨细密迷蒙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或把……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例: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并把春风人格化(或赋予春风以人的感彩和动作),生动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表达作者对春风的喜爱赞美之情。)
3.夸张:突出……对象……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强调了……对象……特征,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强烈抒发了……的感情。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反复:强调……,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段首或段尾,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9.引用: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10.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能起到突出形象,使……具体、生动的效果。
11.对比:突出强调……事物……特点。
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多表示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3.一语双关:包括语义双关(联想);谐音双关(晴)。言在此而意在彼,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语意丰富,给人以深刻印象。
14.互文;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文辞更加简精,语义更加完备!
总的来说,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含蓄隽永、平实质朴、准确精当、强调强化、惟妙惟肖、穷形尽相、淋漓尽致、留有空白、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诙谐幽默、辛辣犀利等。
(二)赏析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开门见山、想象、联想、比喻象征、衬托(正衬、反衬)、用典、讽刺、烘托渲染、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喻理、借物喻人、借物抒情、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相衬、叙议结合、描写方法、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白描、前后呼应、卒章显志、铺垫悬念、伏笔照应、借古讽今等。
格式:运用了……写法,结合内容分析表现了……事物(人物)……特点(性格、思想),表达了作者……情感。
象征手法:把特定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上,含蓄表达了……的情感或志向,形象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特点(或道理或某种感情),给人深刻印象,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先抑后扬:突出所写的对象,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使文章曲折有波澜。
(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 感情等。《社戏》
(7)虚实结合: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好的表达了感情。
(8)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9)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10)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1)反语(反讽):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12)托物言志: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1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14)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赏析表达方式:
记叙
议论——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说明——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
抒情——
①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②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
①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②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答题模式:运用了……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征(身份、地位、心理、心情、思想、性格、处境、经历、精神品质),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③景物描写作用:烘托人物心情、形象,展示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品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预示结局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自然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社会环境)
④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⑤描写的角度:
景物描写角度——多种感官(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
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侧面描写:通过他人言行衬托人物的某种感情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六、赏析人物形象
1、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典型意义)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分几个方面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分析,再用一句话作总括。
分析方法:
1)通过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和典型意义;
2)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七、物象的分析:
物象作用: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某种思想感情;E渲染某种气氛。
八、赏析语言特色
准确严密、简洁凝练、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辛辣、平实质朴、华丽、豪放、婉约、明快、简明、委婉含蓄、意味深长、深沉、清新、优美、绚丽、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句式整齐、言简意赅、批判讽刺、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等。
九、赏析构思技巧
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附: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按时间的推移;按地点的转换;按情节的发展;按人物的变换;按感情的变化;按事件的内容;按总分总特点;按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称谓方法。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直抒胸臆,使抒情更强烈感人,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叙述顺序及作用:
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对情节起推动、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容量,增强可读性;突出中心)
补叙(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分叙(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条理清晰)
(4)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层层深入、过渡自然、首尾照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跌宕起伏、张弛有度、详略得当等;
(5)文章线索。
寻找线索技巧:①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句或事物③议论抒情句④作者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见闻所感。
线索出现的方式:物品、人物、事件、情感、时间、地点、人物的行踪见闻感受、双线。
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行散神聚等;
十、赏析文章主旨。
常见考题:谈看法、读启示、谈体验、谈做法等
注意:①针对话题,从原文出发,围绕文章主旨,忌脱离文章主旨。
②选取适当角度具体阐述,忌空谈。可采用总分式,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③观点鲜明,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④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
⑤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方法归纳:
(1)借助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题目直接揭示文章主旨。
(2)借助总起句和总结句。有的文章开门见山,总起句直抒胸臆;有的篇末点题,总结句卒章显志。
(3)借助写作背景。背景会告诉我们作品产生的根源、作者写作的意图,帮助我们把握主旨。
(4)借助关键语句(议论句,抒情句,过渡句)。这些语句往往蕴涵着作者的观点、情感,起画龙点晴的作用,是文章主旨的结晶。
(5)借助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也是解读文章主旨的一条通道。
表述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塑造了、反映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表现了、讽刺了、说明了)……的思想(形象、性格、精神、实质、哲理、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