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PPT(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PPT(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11-04 08:5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分子和原子》
说 课教法与学法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目录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
步入充满神奇的色彩微观世界的起始课,是化学学
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认识的开始。因此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
想象的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
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
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教学重点1、分子的基本特征;
2、能用微粒观解释日常生活
中的问题;
3、形成分子和原子概念。重点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学习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而且在初中物理中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以及联系。同时也知道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的知识做了铺垫。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学情分析但是学生对于宏观世界难以理解
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难点三、教学目标A、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B、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C、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性质。 教学目标A、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方法处理信息;
B、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片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教学目标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三、教法学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
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
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法指导 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分析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四、教学过程用手蘸薰衣草精油在黑板上写字并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吗?为什么薰衣草精油是一点一点消失?你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很黑板上的薰衣草精油会跑到和你的鼻孔中?这样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加明显且操作简单不,
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提高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也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联
系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意图 环节二:科学手段、证实存在铁原子苯分子硅原子 目的为了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
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环节三:思考交流、引出特征通过展示了铁原子、苯分子和硅原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第一个特征是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并举例子我们手上有很多的水分子,但能感受到水分子的质量吗?
运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接着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地过度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提问:分子的性质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性质吗?
环节四: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实验并小组合作完成构成物质的
分子会不会运动这个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
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环节五:你收获了什么?自由畅谈学生归纳总结分子的基
本特征,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 学以致用1、登山时喝空的矿泉水瓶,拧紧瓶盖。下山后瓶子变瘪,说明瓶内的气体分子( )
A、个数减少 B、质量减少
C、间隔减少 D、体积减少
2、想一想:水的蒸发和过氧化氢的分解有何不同?(从分子的角度分析)
一、 物质由微粒观子构成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空隙
三、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在生活 中的现象
附板书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从学生的经历出发,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多媒体等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遵循学生为主体及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活跃、思维开阔的课堂学习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我的这节课主要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意识的作用。
但是本节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的探究活动较多,增加了负担。
六、教学反思谢谢恳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