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力量”
附校 赵丰成
教学目的:
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理解简单的现象。
2. 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式研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应用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释有关现象的能力,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使学生在惊叹之余,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实验器材:夹层酒壶模具、平口杯子、纸片、水槽、广口瓶、塑料吸盘挂衣钩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取出夹层酒壶:同学们,这是酒壶看上去很普通,别小看它,它可是个“宝壶”,先说说这个“宝壶”的来历吧,传说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个暴君,他害怕大臣功高盖主就请能功巧匠设计了这个酒壶,设有夹层,夹层中暗藏毒酒,倒给自己的是壶中的美酒,给对方倒酒时,用手悄悄按住机关,倒出来的是夹层中的毒酒。
今天在这里我让同学们亲眼见证宝壶的奥妙。不过别怕,今天壶里没藏毒酒。
演示倒酒过程。
二、质疑、猜想:
师:看了刚才红色液体变成黑色液体,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壶中的机关何在?等等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原来在壶身和壶盖上各有个小孔,用手按住壶身上的小孔时,夹层中的蓝色液体倒不出来,倒出来的是壶中的红色液体;当用手按住壶盖上的小孔时,红色液体倒不出来,倒出来的是夹层中的蓝色液体。
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猜得到吗?
启发生答出空气进入相应的小孔后,里面的液体才能倒出来。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轻飘飘的空气也具有某种力量吗?
师:是的,正是空气起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空气的“力量”。
(板书:空气的“力量”-大气压强)
原来在我们生活的地球周围有个大气层,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坚实的土地,大气层很厚,从地面开始一直延伸到几百千米的高空,所以空气受到的重力是很大的.我们知道,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会产生压强,空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在大气层里,下边的空气被上边的空气所压,地球被整个大气层所压,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会不会产生压强呢?
三.探究、体验:
再来看这个实验:
这是一个空杯,这是纸片,先将纸片放在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有这个现象?
学生回答.
然后将杯装满水,仍用纸片盖住杯口,用手按住,倒置过来,放开手,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师: 为什么纸片上方多了水的压力,反而不下落呢?会是什么力量托住了纸片和杯中的水呢?
学生回答.
师: 对了,还是空气.
播放课件:原来杯中的水排出了空气,使杯内水对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是大气压力托住了纸片和杯中的水.
大气压强的方向只朝这一个方向吗?
将水杯侧放,观察纸片是否下落。
师:这说明因为大气具有流动性, 产生的压强和液体内部压强类似,所以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师: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大气压作用的例子,比如大家常喝的盒装饮料,当吸到最后时再用力吸,会发现盒子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师: 对了,发现盒子瘪进去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 原来盒内的空气被吸出一部分后,盒内的气压就降低,低于盒外的大气压,在盒外大气压力作用下,盒子就被压瘪了.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同学们,你们前后四人讨论一下,看能否举出一些来吗?
学生回答.
师: 很好,说明同学们平时都很注意观察积累生活经验.
实验展示“小喷泉”,让学生来解释喷泉形成的原因(本环节有点难度,若效果好则保留,不好则砍掉本环节。)
师: 看了刚才的实验结合同学们举的例子,我们发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大气压却无处不在,学了今天的内容,我才知道:原来生活中的这么多事情都是空气“干”的。
四.分析、感悟:
师:我们周围既然存在大气压,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呢?
(引导学生这是因为身体内部也有空气也会产生压力,和外面的相互抵消,平衡掉了。)
师:如果有一方消失了,会怎样?
学生演示
把两个吸盘对接,挤出吸盘内的空气,请两位同学上来对拉,他们拉不开。(或费了不小的力才拉开)
师: 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
师: 原来吸盘内的空气被挤出后,外面的大气压将两个吸盘紧紧的压在一起.
五.反思、升华: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个吸盘实验跟1654年历史上著名的实验很相似。.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了解这个惊人的实验吧. 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
(板书: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师: 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但证明了大气压存在,还证明了大气压很大.那么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板书:测量)
展示装满水的试管插入水中以后,水柱没有下降。为什么?
生:大气托住了。
由于液体能够大小不变的传递压强,大气压通过烧杯托住了水柱。
此时大气压强的与水柱产生压强的大小哪个大?
虽然大气压强很大,但它他肯定也有一个数值,假如我们找一个足够长的试管来做这个实验,测出大气压最多能托住水柱的高度,此时水柱产生的大气压强是不是就等于大气压强的大小。
很遗憾,这个实验用水来做需要的试管太长,我们没办法做,那么怎么办呢?
生:用种密度比较大的液体。
师:汞的密度非常大,可以用它来做这个实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实验吧.请看大屏幕.大家看的时候注意观察大气压能托住的汞柱的高度为多少。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板书:p=760mm汞柱)
水银是液体,可以用学过的液体压强公式p=ρgh来计算出大气压的值.播放课件
(板书:p=760mm汞柱=1.013×105Pa)
这个压强可真不小。早在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用这种方法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的大小.所以这个实验称为:托里拆利实验。
(板书:托里拆利实验)
(若时间充裕,试着让学生算一下若用水来做这个实验,大气压能托住的水柱的最大高度)
为了方便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人们研制了几种仪器。课件展示:空盒气压计、汞气压计。
学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问: 是不是所有地方的大气压强都这么大呢?
高山上有一种现象,叫做“煮米不成饭”——在高山上煮饭很难煮熟,有人认为这是高山上的水乃冰雪所溶,非常寒冷所致,真的是这样子吗?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着《学案》第三部分,自学《大气压强的变化》的内容,并解答这个问题。
六.小结
七.课堂练习:
八.随堂检测
附一:课上练习
1.列各现象中,与大气压有关的是 ( )
A.用力将钢笔中的墨水甩出 B. 钢笔从墨水瓶中吸取墨水
C.三峡大坝旁修建的船闸 D.三峡大坝上窄而下宽
2、有一种用塑料或橡皮制造的挂衣钩,中间是一个空的“皮碗”,如图所示,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或玻璃上,在钩上再挂上几件衣服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 )
A.墙对它有吸力
B.玻璃对它有吸力
C.衣钉对墙或玻璃有附着力
D.大气压的作用
3、要使水的沸点高于100℃,以下可行的办法是 ( )
A.移到高山上加热 B.加大火力
C.延长加热时间 D.加密闭的盖子
附二:随堂检测
1.著名的 ________ 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著名的 __ 实验,测出了大气压的大小。
2.1个标准大气压的大小相当于_____mm高汞柱产生的压强叫做,其数值约为_________ Pa。
3.下列现象与大气作用无关的是 ( )
4.用注射器在吸取药液时,先把活塞推进针筒底,然后将针头插入药液内,提起活塞药液就会流入针筒,这样做的道理是(????? )
A、使针筒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药液会自动流入针筒。
B、使针筒内气压小于大气压,药液就被大气压压入针筒内。
C、使针筒内气压等于大气压,药液所受压力平衡容易流入针筒内。
D、针筒本身有吸取药液的本领。
5.登山运动员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山上煮鸡蛋,水沸腾了很长时间鸡蛋还是不熟,其原因是( )
A.高山上气温太低 B.高山上大气压小,水的沸点低
C.炉火的温度低 D.水沸腾的时间不够长
课件13张PPT。空气的力量
(1)大量实验证明,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一.大气压强(2)大气压的方向:大气压强的方向与液体压强的方向一样, 也是朝各个方向都有。 马德堡半球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常见液体的密度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760毫米大气压大气压真 空 计算: 760mm的汞柱产生的压强 p = ? g h
= 13.6 × 10 3kg/m3 × 10N/kg× 0.76m
= 1.013× 10 5 帕(意大利 托里拆利)常见的测量大气压的工具:小结一、__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压强:由于空气也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其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的压强。
二、____________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
1、1标准大气压=________mm汞柱=__________Pa
2、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
三、大气压强是变化的
1、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在______附近约为1标准大气压
2、液面上的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_____;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______。马德堡半球托里拆利7601.013×105减小海平面越高越低1.列各现象中,与大气压有关的是 ( )
A.用力将钢笔中的墨水甩出
B. 钢笔从墨水瓶中吸取墨水
C.三峡大坝旁修建的船闸
D.三峡大坝上窄而下宽牛刀小试:B2、有一种用塑料或橡皮制造的挂衣钩,中间是一个空的“皮碗”,如图所示,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或玻璃上,在钩上再挂上几件衣服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 )
A.墙对它有吸力
B.玻璃对它有吸力
C.衣钉对墙或玻璃有附着力
D.大气压的作用D3、要使水的沸点高于100℃,以下可行的办法是 ( )
A.移到高山上加热 B.加大火力
C.延长加热时间 D.加密闭的盖子D试计算: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p0 = ? 水g h
∴h=
=1.013×105pa÷(1000kg/m3×10N/kg)
≈10m
加点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