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节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及其政治危机
1.原因
(1)在第______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__________出现,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对外__________的步伐。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 __________ 阶段。二垄断组织侵略扩张帝国主义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征美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英国高利贷帝国主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3.影响:受资本主义__________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支配和影响,美_______两国经济发展迅速,英_______的发展相对缓慢。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享有与其实力相应的国际地位,重新__________,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则不肯放弃既得利益。新老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愈演愈烈。经济政治德法瓜分世界
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
1.三国同盟
(1)1879年,_______首先缔结“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_______性质。
(2)德国利用__________同法国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
(3)1882年,__________正式建立,德国成为其核心。德奥反俄意大利三国同盟
2.三国协约
(1)1892年,_______和_______签订军事协定,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局面开始出现。
(2)随着_______矛盾日益激烈,英国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与______、______签订了协约,这标志着__________正式建立。法国俄国两大军事集团对立英德法俄三国协约三、参战国家的战争准备
1.在军费开支方面,增长最多的是______。
2.陆军兵员增加最多的是________。
3.扩大海军主要在______两国之间进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上第二个海上强国。
4.制订作战计划。著名的有德国的“___________”等。德国俄国英德施里芬计划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出现了跳跃式的不平衡。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分别退居世界第三、第四位,新兴的美国、德国分别跃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国家实力与所占殖民地倒挂的状况。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希望按照实力的强弱重新瓜分世界;而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保持既得利益,坚决不肯退让。因此,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不可避免,并且愈演愈烈。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战争爆发的具体原因。欧洲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欧洲列强的重新整合和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随着帝国主义之间国家矛盾的加剧,在欧洲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围绕这三对基本矛盾,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两大集团间的扩军备战加快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1914年6月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终于给帝国主义国家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特别提醒】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列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战争爆发的具体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则成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导火线)。【典例1】下列各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正确的是( )
①资本主义列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 ④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①→③→⑤
C.④→①→②→⑤→③
D.①→③→②→④→⑤
解析:应当深刻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尤其要抓住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变化和发生矛盾及战争的根源这一基本规律。
答案:D1.法德矛盾:法德矛盾由来已久。普法战争的旧仇宿怨使之成为欧洲大陆最主要的矛盾,实质是争夺欧洲霸权。
2.英德矛盾:英国一贯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不愿看到德国过分强大,加上在殖民地等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逐步激化。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实质上是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俄奥矛盾: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向巴尔干渗透,与奥匈帝国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俄奥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图示如下:
【特别提醒】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国家综合国力决定其对外政策等。
【典例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
A.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
B.俄奥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C.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解析: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实质”。A项是现象;B项不符合史实;C项勾结只是斗争表现,勾结是为了更大和更激烈的竞争。
答案: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1890年7月1日《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二 ……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大的变更!
——1911年7月14日《泰晤士报》
[探究问题]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后回答,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英国对德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
[探究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容易得出材料一是英国联合德国反对法国和俄国;材料二则是德法矛盾中英国支持法国反对德国,变化的实质要从英国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的角度来归纳。第(2)问,需结合材料从国家关系的变化所反映的问题及原因等方面归纳特点。
[探究结论]
(1)变化:英国由勾结德国反对法国和俄国转变为支持法国反对德国。实质:表面上是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是勾结法国对抗自己的劲敌德国,以维护其既得利益和殖民霸主地位。
(2)特点: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彼此勾结与斗争,关系变幻无常,具有不稳定性。帝国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制定是由其经济地位的变化和各自侵略利益决定的。谢谢观看!课件26张PPT。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经过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一、萨拉热窝事件和战争的爆发
1.萨拉热窝事件
(1)概况: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__________夫妇。
(2)影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___,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斐迪南导火线
2.战争的爆发
(1)标志:在德国的支持下,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__________宣战,________________相继投入战争。
(2)双方: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奥匈帝国、__________和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
塞尔维亚德、俄、法、英土耳其二、1914~1916年的战争状况
1.三条战线德奥匈巴尔干
2.战争概况
(1)西线:1914年8月,德军越过比利时攻入________。9月5日,英法联军与德军会战_________。西线转入__________。
(2)东线:1915年,战争重心转至_______,俄军成功阻止了德奥军队的猛烈进攻,整个东线也处于_______状态。
法国马恩河阵地战东线相持3.凡尔登与索姆河大战:1916年是大战最关键的一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_______,对法国战略屏障_________地区实施重点进攻。德军始终未能攻占凡尔登。英法为减轻德军对凡尔登的压力,发动了索姆河战役,英军首次使用________。
4.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英德两国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即日德兰海战。双方都损失严重,但战略主动权转移到__________一方。西线凡尔登坦克协约国三、俄国革命与美国参战
1.俄国革命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12日,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__________,但接掌政权的__________继续推行______政策,国内反战情绪高涨。
(2)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__________。随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__________战争。沙皇政府资产阶级战争新纪元帝国主义2.美国参战
(1)原因:
①美国与__________的经济利益联系紧密。
②美国希望协约国获胜,以保证__________不付诸东流。
③夺取__________的需要。
(2)参战:_______年年初,美国军队加入对__________的作战。协约国大量贷款世界霸权1918同盟国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1918年9月,__________宣布投降;10月,土耳其宣布投降;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并于11月3日宣布投降。
2.1918年11月初,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德皇__________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11月11日,德国被迫投降并签订了________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保加利亚威廉二世停战1.原因
(1)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的顽强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
(2)协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进攻一方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
(3)当时军队的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德军的进攻受到了极大制约,德军作战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2.影响
(1)这一变化使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
(2)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特别提醒】德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为速决战,但是战争爆发后,与战前人们的估计恰恰相反,双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都没能在短期内将对方置于死地。战争变成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直到交战的一方无法坚持下去为止。
【典例1】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英、法、比军队的军事实力相对强大
B.“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解析: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并陷入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所以说“已经输掉了战争”。
答案:B1.原因
(1)经济利益:德国与美国在拉丁美洲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激增,战争期间,美国还为协约国提供各种物资和贷款,美国同协约国的利益已经紧密地连在一起。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2)政治要求:美国参战前的“中立”是为了捞取战利品,等待参战的最佳时机。美国参战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争夺世界霸权。
(3)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作好战争准备,国内人民的反战情绪高涨。
(4)寻找借口:德国实行的“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
2.影响
(1)影响了许多其他的“中立”国家,美国宣布参战后,中国等国也纷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
(2)在军事上,美国海军的参战,是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失败的重要原因;美国派出200万士兵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军事实力。
(3)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不断运往欧洲战场。美国不仅中断了对德奥的军火供应,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对协约国的贷款,从物资上为协约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特别提醒】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能否保持其利益线。即在战时利用战争形势,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额利润,并趁机向世界扩张;在战后能收回战争贷款,进而以仲裁员的身份取得国际事务的支配权。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线被突破,于是只能以参战去获取“中立”国不能再有的利益。
【典例2】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援助协约国集团 B.维护世界和平
C.争夺世界霸权 D.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
解析:B项是伪善的谎言。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材料二 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包括德国人民在内,为大小各国的利益……而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也不想统治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
——威尔逊总统提请美国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
[探究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材料二中的演说词包含美国的何种意图?
(2)美国参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的变化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探究思路]第(1)问,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美国当时采取的是“中立”政策;分析材料二可知,美国要参加战争。第(2)问,联系当时美国的国家利益来说明美国参战的目的。第(3)问,从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关系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结论]
(1)“中立”政策。意图:美国准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2)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争夺世界霸权。
(3)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谢谢观看!课件22张PPT。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一、德、奥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人力物力匮乏,_______和_______等力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战争需要。经济军事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历史影响
1.后果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害。
(2)削弱了_________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帝国垮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力也被严重削弱。
(3)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帝国主义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英国法国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2.影响
(1)战后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下的不稳定和平局面,国际__________与战前发生了明显变化。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__________,揭开了世界__________的崭新篇章。
(3)各种新的武器装备崭露头角,形成了_______、飞机、____和毒气等大量装备部队,推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略格局新纪元现代史坦克潜艇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军队编成军事思想1.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是看交战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贯穿于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主要是因为交战的帝国主义国家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战争中,各国的战争目标和行动也都是为了争夺和瓜分领土,明显体现了战争的掠夺性;战争的结果也不是正义和公理的胜利,而是战胜方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正确分析战争的性质 2.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塞尔维亚和比利时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不能从整体上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特别提醒】(1)对待战争,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远离战争,更重要的是看清战争的性质。当祖国遭到侵犯时,我们更应该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2)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的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典例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塞尔维亚所从事的战争是正义的,主要是因为( )
A.与塞尔维亚交战的是帝国主义同盟国集团
B.塞尔维亚没有加入帝国主义协约国集团
C.塞尔维亚始终为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
D.塞尔维亚根本就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解析:从全局考虑,第一次世界大战无论从起因,还是作战双方的目标,都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但具体到塞尔维亚而言又有其特殊性,它是因奥匈帝国的侵略而进行的自卫战,所以是正义的。
答案:C 1.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方面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地位下降,使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个帝国毁灭,英法实力进一步削弱,美国和日本崛起,从而改变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并极大地激励了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3)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民族的觉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4)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2.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
(1)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
(2)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并促使人们不断地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3)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4)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特别提醒】战争总是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和平,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实现和平崛起。
【典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许多技术受到重视。下列技术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 )
①飞机受重视,汽车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化工技术的发展 ③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改进 ④政府加强对私人经济的干预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解答时必须从每个选项入手,以符合史实为判断标准。④项不属于对新技术的客观影响,而是对政府机构职能的影响,故排除带④的选项。
答案:A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探究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西方民众与国家对战争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劳秀斯对战争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探究思路]第(1)问,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即可。第(2)问,“主张”在材料中有明确表述;“变化的原因”应该从战争的危害等角度分析;“意义”主要从促进和平主义兴起和世界和平等角度分析。
[探究结论]
(1)民众: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国家: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2)主张:国际战争应受法律约束,并提出诸如交战规则、战俘待遇、武器使用等原则。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更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人们普遍渴望和平。意义:格劳秀斯提出的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这将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谢谢观看!课件18张PPT。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章末回顾总结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和大战中交战国的目的
1.根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各国力量的对比出现显著的变化。
2.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出现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甚至战争。
3.目的
(1)德国: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中欧帝国”,还要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夺取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2)法国:希望报普法战争中失败的一箭之仇,恢复原来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3)奥匈帝国:奴役巴尔干半岛,使塞尔维亚成为其附属国。
(4)英国: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在西亚肢解奥斯曼帝国。
(5)俄国:摧毁德意志和奥匈两大帝国在土耳其和巴尔干半岛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地位。
(6)日本: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
(7)意大利: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
(8)美国:捞取战利品和争夺世界霸权。
二、近现代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
1.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角。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1652~1674年,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18世纪中期,经过“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沙俄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
3.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19世纪七八十年代,源于普法战争的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大陆政策”变成了“世界政策”,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1.(2015·天津高考)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参战,其主要目的是趁机占领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趁英国、法国忙于战争之机,加大对它们的殖民地的经济渗透,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题干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均说明日本意在掩盖其参战意图,故选B。A、C、D三项均未反映日本的本质意图。
答案:B2.(上海高考)若为下面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
A.克里米亚 B.凡尔登
C.列克星敦 D.萨拉热窝
解析:漫画形象地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同盟国与协约国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一堆时刻可能被点燃的干柴,而点燃干柴的那根火柴应是萨拉热窝。
答案:D
3.(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在北京》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句话,可以知道这场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属于协约国一方,是战胜国,这与中国切身利益相关。第(2)问,联系教材知识,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名称答出即可。后面“原因”和“办法”的回答,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教材即可。
答案:事件:(1)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2)国家:英法等国。原因: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办法: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谢谢观看!课件26张PPT。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和新的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一、经济危机打击下的德国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十分沉重:银行纷纷倒闭,企业大批破产;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产品出口锐减;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二、纳粹头子希特勒上台
1.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____大党。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________,走上了对内________________,对外___________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_策源地形成。
3.________年,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不久,便制造了耸人听闻的“______________”。
一总理实行恐怖统治积极扩张欧洲1933国会纵火案4.为巩固其反动统治,希特勒政府进一步加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法西斯控制。在经济体制上,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使国民经济向__________转轨。在社会生活中,疯狂迫害_________,推行种族灭绝政策。在意识形态领域,仇视____________,禁止一切人类进步的思想文化,大批书籍被焚为灰烬。经济体制 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军事经济犹太人共产主义三、德国的扩军备战
1.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恢复实行_____________。
2.1936年,德国出兵开进______________。
3.发展______________及相关民用工业。
4.扩大战备资源进口。
5.专门成立了国家动员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义务兵役制莱茵非军事区军事工业战时经济最高审议会
四、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日本
1.危机的影响:_______萧条,工人大量失业,农民收入下降。
2.摆脱危机的措施
(1)向人民转嫁危机。
(2)搞军需通货膨胀。
市场
五、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形成和政党政治的结束
1.形成:在日本的法西斯组织中,力量________、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法西斯势力。
要求取消议会制,主张以_______名义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内独裁,对外扩张政策。
2.结束:日本政党内阁被超政党的军阀——________内阁所代替,政党政治结束,日本政府开始向军部独裁过渡。
官僚最强军部天皇
六、日本“二二六”兵变和侵华战争的开始
1.1931年,日本发动__________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2.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后,在军部法西斯的支持下,法西斯分子__________上台组阁,日本逐渐成为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
3.1936年8月7日,广田内阁通过了《基本国策纲要》,又称《国策基准》,决定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 九一八广田弘毅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趋尖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矛盾的激化必然会引发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2)具体原因:市场危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高额利润,盲目扩大生产,工人工资的增长远远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造成超前消费,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严重。20世纪20年代,美国股票投机活动非常猖獗,大幅度地哄抬股票价格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影响
(1)加深了各国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普通民众饱受苦难,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宁。
(2)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围绕市场展开激烈的争夺。资本主义各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掠夺,激化了民族矛盾。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3)对西方社会经济制度产生深远影响。西方国家纷纷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实力雄厚、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广大的美英等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起美元集团、英镑集团等排他性的经济集团。德国、日本则由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没有殖民地或殖民地较少,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实施国民经济军事化,企图用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方法摆脱危机。
(4)加速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世界走向战争。德国纳粹党利用大危机造成的混乱局势,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日本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特别提醒】此次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所采取的措施虽然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危害,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深远。
【典例1】下列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 )
A.经济危机引起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B.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而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商品
C.面对危机,各国解决危机的选择不一样,有的国家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D.各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壁垒,刺激出口
解析:A、B、C三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D项说法不准确,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
答案:D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特别提醒】德日两国长期以来都是君主专制的国家,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日本在东亚的市场亦受到压制。这是两国能够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历史原因。
【典例2】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法西斯势力在德日分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日本法西斯专政有别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是( )
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上台 ②建立起一党独裁专政
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 ④利用了阶级矛盾异常激化的有利时机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③④
解析:日本法西斯通过政变上台,军部在政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有别于德国法西斯。
答案:B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材料二 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的人口。只有本民族同志才能成为公民。不分职业如何,凡是具有日耳曼血统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
——纳粹党的早期纲领
[探究问题]
(1)材料一是哪国于何时修建的水利工程?它的修建体现了怎样的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和民族观点。
[探究思路]第(1)问结合“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总结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第一段材料可归纳出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第二段材料可归纳出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
[探究结论]
(1)工程: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政策:以工代赈。影响: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也给美国带来了长期的社会经济效益。
(2)政策:对外侵略扩张政策。观点: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谢谢观看!课件28张PPT。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节 战前的局部战争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一、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起因:为控制__________极其重要的埃塞俄比亚。
2.概况
(1)1935年10月,________不宣而战,入侵____________,意军速胜企图没有得逞。
(2)1936年5月,意军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____________。不久,意大利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3.结局:________年,在盟军帮助下,将意大利侵略者赶出了国土,埃塞俄比亚获得解放。战略地位意大利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1941
二、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
1.____________后,日本一步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2.1937年__________的爆发,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三、西班牙内战
1.背景
(1)西班牙于_______年建立__________。
(2)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__________上台执政。
2.爆发:西班牙驻摩洛哥殖民军将领__________发动武装叛乱,内战爆发。1931共和国人民阵线佛朗哥
3.各种势力的态度
(1)德意:向叛军提供装备,并派出军队直接_________。
(2)英法:“__________”政策。
(3)其他:西班牙军民同“__________”并肩战斗,沉重打击了叛军。
参战不干涉国际纵队
4.性质: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_______战争,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__________民族解放战争。
5.结果:1939年,_____________灭亡,佛朗哥建立了__________独裁政权。革命反法西斯共和国政府法西斯
四、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和《慕尼黑协定》
1.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1)含义:______、_______、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实行姑息纵容政策。
英法
(2)表现:
①日本侵占__________时,得到英法操纵下的__________的迁就。
②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等国采取“__________”政策。
③德国吞并__________后,英、法、美三国正式予以承认。中国东北国际联盟不干涉奥地利2.《慕尼黑协定》
(1)过程:1938年,__________会议召开,英法两国同意把__________等地区割让给________。
(2)影响:
①使__________达到顶峰。
②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使苏联失去了对英法的信任,加速了《______________ ______》的签订。慕尼黑苏台德德国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五、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1936年,德日签署《__________________》。
(2)1937年,意大利加入,“柏林—________—东京轴心”形成。
2.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
(2)________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反共产国际协定罗马19391.态度
(1)德意法西斯公然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支持叛军。
(2)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
(3)苏联向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巨大援助。
(4)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组成“国际纵队”,来到西班牙,同西班牙人民一起抗击法西斯的进攻。世界各种力量在西班牙内战中的态度及其教训
2.教训:只有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联合起来,组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才能制止战争。对于法西斯的侵略只能进行坚决的斗争,任何用退让来换取和平的想法和做法,都只能是空想,最终都要遭到失败。
【特别提醒】1936年,德意两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西班牙内战演变为由人民阵线领导的,得到国际进步势力支援,但遭到西方大国遗弃的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西班牙战争涉及国际上各种政治势力,被称为“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典例1】有一种观点认为,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彩排”。这主要是因为( )
A.西班牙战争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西班牙成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举足轻重的国家
C.西班牙战争充分反映了当时国际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D.“国际纵队”的参与使西班牙内战变成了一场国际冲突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围绕西班牙战争有世界各派力量,但归纳起来只有三种:法西斯势力;反法西斯力量;推行绥靖政策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上述各种力量斗争的结果。所以,西班牙战争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A、B两项明显错误;D项错误,因为德意两国的直接参战,已使得西班牙内战的性质发生了质变。
答案:C
1.背景
(1)西方大国的纵容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德国吞并奥地利后,以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问题为由,对捷提出领土要求。
(3)英法企图牺牲捷的利益,与希特勒达成妥协,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全面理解慕尼黑阴谋
2.过程:1938年9月,参加者有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捷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强行签订将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法西斯德国的扩张政策和英法的纵容侵略政策的产物。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3.各国政治主张的特点
(1)德国以外交讹诈和武力威胁为手段,利用英法的软弱及其与苏联的矛盾,来实现其分割捷的阴谋,为进一步吞并捷打下了基础。
(2)英法牺牲捷的利益以获取一时的和平,并排斥苏联在该事件中的影响。
(3)苏联采取了伸张正义的立场,明确支持捷政府和人民。
(4)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几经抗争,但一味依赖英法直至被出卖。4.影响
(1)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希特勒得寸进尺,第二年,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德国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3)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苏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在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且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早日形成。
【特别提醒】《慕尼黑协定》是法西斯德国的扩张政策和英法的绥靖政策的产物。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弱小国家的利益,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
【典例2】慕尼黑阴谋的实质是( )
A.英法联合制止德国侵略
B.英法牺牲小国利益以满足德国的扩张要求
C.德意联合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D.德、意、英、法联合对付苏联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慕尼黑会议的相关内容。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的协议。因而,其实质是“英法牺牲小国利益以满足德国的扩张要求”。
答案:B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还有,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空前加剧……很难指望这样的政府能在德、意、日的扩张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的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探究问题]
(1)材料一、二中,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谈谈你对绥靖政策的认识。
(3)绥靖政策的影响如何?
[探究思路]第(1)、(2)问,根据材料总结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原因及对绥靖政策的认识。第(3)问,依据教材对绥靖政策的影响进行概括。
[探究结论]
(1)英法两国实力削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到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恨;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希特勒的欺骗策略。
(2)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实行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目的是通过满足侵略者的部分贪欲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它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基础上的;具有反共反苏性质。
(3)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客观上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谢谢观看!课件32张PPT。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一、德国入侵波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概况: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向_______实施突然袭击。9月3日,________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波兰英法
2.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
(1)德军武器装备先进,使用了“__________”新战术。
(2)波兰________奋战。
(3)英法虽对德宣战,但未对__________发动大规模进攻;_______向西扩展疆域,占领了波兰的东部地区。闪击战孤军德军苏联
二、比法灭亡和不列颠之战
1.比法灭亡
(1)确保侧翼:德军于1940年攻占________、________,又迫使荷兰、比利时投降。
(2)突入法国:绕过__________防线,进攻法国,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从__________撤往英国。丹麦挪威马其诺敦刻尔克
(3)发动总攻:1940年6月,德军发动总攻,__________也对法宣战。
(4)法国败亡: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__________流亡英国,组织“__________”运动。意大利戴高乐自由法国2.不列颠之战
(1)经过:______年8月至1941年5月,德国对________进行长达9个月的战略轰炸,英国粉碎了这一进攻,史称“不列颠之战”。
(2)影响:
①使德军自开战以来第______次受挫。
②粉碎了希特勒征服_______的企图,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1940英国一英国
三、苏德战争的爆发和莫斯科、列宁格勒保卫战
1.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__________。
2.苏军失利:苏军损失惨重,德军北路指向_________,中路指向__________,南路指向________。扩大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3.莫斯科保卫战
(1)时间: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
(2)莫斯科红场阅兵:1941年11月7日。
(3)影响:粉碎了德军的“__________”计划,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_奠定了基础。
4.列宁格勒保卫战
(1)时间:_______年7月,德军对列宁格勒形成包围之势。
(2)影响:迟滞了德军的进攻速度,使之屯兵坚城之下,未能达成集中兵力向__________进攻的战略目的。闪击战转折1941莫斯科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
1.防御阶段
(1)正面战场:台儿庄大捷。
(2)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
2.相持阶段
(1)正面战场:退居________地位。
(2)敌后战场:成为对日作战的主要区域。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进行了“__________”,打击了日军的猖狂气焰。次要百团大战
3.地位:中国战场的抗战和胜利,有力地支援了__________人民的抗日斗争和________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反攻,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________并夺取最后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南亚盟军反攻
五、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原因:
①改变侵华战争的僵持局面。
②摆脱国力严重不足的困境,掠夺__________的战略物资。
③建立“________________”。东南亚大东亚共荣圈
(2)战况:
①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__________,美军损失惨重。
②同时,日军向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上的岛屿发动进攻。
(3)影响: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至__________规模。珍珠港东南亚太平洋最大2.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原因:日本向__________扩张,危及美英等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__________战争的爆发。
(2)过程:
①1941年8月,___________和丘吉尔发表了《____________》。
②1942年1月,《_____________》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_______建立。东南亚太平洋罗斯福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正式
(3)意义:增强了__________国家的团结和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信心和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_______进程。
反法西斯胜利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德日经济的发展使其打破原来体系束缚的欲望愈加强烈。
2.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最终促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原因 3.主要原因: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因孤立少援而未能遏制世界大战的爆发。
4.诱导因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5.苏联的政策: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给德国吃了一颗定心丸。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导致祸水西纵,也促进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特别提醒】本要点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把握本要点,一方面可以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全面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典例1】B.艾伦莱希在《血的仪式》中写道:“自从野兽不再对人类生活构成危险后,暴力的使用就转向了人类自己,成为解决重大争端的一个主要手段,人类历史上因而充满了战争。”导致两次大规模世界大战发生的共性根源是( )
A.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B.自然灾害引发矛盾冲突
C.各民族的好战传统引发大规模冲突
D.人类固有的特性就是战争
解析: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都与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市场和原料有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政治的不平衡,从而引发战争。故选A。
答案:A1.形成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严重威胁,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
(2)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联盟的形成。全面认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2.政治基础:《大西洋宪章》。
3.经济纽带:《租借法》。
4.形成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5.性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6.启示: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作。
【特别提醒】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说明了世界人民同法西斯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也说明为了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典例2】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苏德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②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③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 ④1942年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解析:选项③表述的美国改变“中立”态度的标志是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的新的《中立法》,排除③项。
答案:C
阅读下面材料:
1942年元旦,正在对轴心国家作战的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个文件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联合国”这个词,这是罗斯福总统所建议的。
各签署国政府在宣言中说:
“出于对……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和原则的共同纲领业已表示赞同。”
“确信为在它们本国以及其他国家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维护人权与正义,必须对其敌国取得完全的胜利,而且确信它们现在正在对妄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力量进行共同的斗争。”特宣告:
(1)各国政府保证运用其全部军事或经济力量反对这些政府正在与之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
(2)各国政府保证与本宣言签署国政府合作,并且不同敌国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
凡在为战胜希特勒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质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签署本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探究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的26个国家要求建立联盟的原因有哪些?
(2)请概括“宣告”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主要意义。
[探究思路]第(1)问,从当时法西斯势力扩大侵略威胁到世界安全这一角度分析“原因”,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问,对材料中“特宣告”内容进行概括。第(3)问,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联系课本内容作答。[探究结论]
(1)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威胁着世界的安全;与会者均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了联合起来共同战胜法西斯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2)签署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反对轴心国及其附庸;签署国保证彼此之间的合作,绝对不同敌人单独媾和。
(3)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谢谢观看!课件23张PPT。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和结束
1.了解各大战场的重要战役等史实。
2.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一、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战役
1.斯大林格勒会战
(1)原因:
①莫斯科保卫战后,德军放弃对苏_______进攻的计划。
②为夺取苏联_______的粮仓和________,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迂回包抄莫斯科。全面南方油田(2)战况:
①防御:________年7月,战役开始,苏军经过四个月的防御作战,阻止了德军的进攻。
②反攻:1942年11月,苏军集中兵力发起_______;1943年2月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重大胜利。
(3)意义:
①苏军由此开始转入战略________。
②巩固和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促使法西斯________内部开始瓦解。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___。1942反攻反攻轴心国转折点
2.库尔斯克战役
(1)状况:________年7月至8月,德军向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发起进攻。苏军进行了防御,结果,德军再一次遭到失败。
(2)意义: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__________,德军被迫转入全线防御。1943主动权二、诺曼底登陆和第二战场的开辟
1.背景
(1)________年后,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
(2)__________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2.过程:1944年6~7月,美英盟军在法国的__________ 登陆。
3.影响
(1)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___________。
(2)从此,德国处于__________作战的__________中,加速走向灭亡。1943德黑兰诺曼底两栖登陆战东西两线被动局面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________年7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政府垮台,9月,意大利新政府退出战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2.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__________结束。
1943欧洲战争3.日本投降
(1)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
①__________会议召开。
②美国在________、________各投下一颗原子弹。
③_______对日作战。
(2)时间:1945年9月2日。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束。波茨坦广岛长崎苏联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德军在会战中损失惨重,遭到了自开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
2.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希特勒灭亡苏联进而称霸世界的企图,打击了德国的国际地位,其仆从国从此对希特勒的信心发生动摇,法西斯集团内部开始出现裂痕。 如何认识斯大林格勒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的地位
3.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增强了苏联军民迅速打败法西斯德国的信心。这次战役后,苏军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并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4.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给世界人民以极大的鼓舞,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特别提醒】斯大林格勒战役之所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战役使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联盟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苏德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苏军经过整顿,展开反攻并最终走向胜利。
【典例1】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 )
①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②是德军对苏联发动重点进攻的产物 ③以德军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④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有深远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惯用方法。1941年6月,德军以“闪电战”的方式向苏联发动了全面战争。莫斯科战役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破产。①项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召开的重要会议
【特别提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在政治方面采取的重大一致行动,各国团结协作,相互联系,共同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典例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曾召开了一次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这次会议是指( )
A.德黑兰会议 B.开罗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理解“炒冷饭”的含义,意即《波茨坦公告》中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因此这次会议是指波茨坦会议。
答案:C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罗斯福
材料二 法国抵抗运动的力量,“给了我们无法估量的援助……没有他们这种巨大援助,解放法国和粉碎西欧的敌人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作出更大的牺牲”。
——艾森豪威尔
[探究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2)有人认为,打败法西斯的主要力量是美、英、苏三国,其他国家的作用微乎其微。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探究思路]第(1)问,可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等方面回答。第(2)问,首先判断观点是不正确的,然后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世界人民共同参与的反法西斯战争及战争中其他国家的贡献等加以印证。
[探究结论]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用巨大的民族牺牲,阻滞、消灭和牵制了日本法西斯侵略力量,有效配合了亚太战场和欧洲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不同意。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法西斯势力,是靠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与协作,除了美、英、苏三大国的核心作用外,其他遭到法西斯侵略的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法国的抵抗运动等,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谢谢观看!课件24张PPT。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1.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一、惨痛的历史教训
1.损失巨大:使数千万人丧失了生命,人类长期积累的大量财富毁于战火,__________遭到严重破坏。
2.法西斯的暴行
(1)德国:在各地建立集中营,杀害了大批波兰人和__________。
(2)日本: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也犯下了种种罪行,______________是其中一例。 物质文明犹太人南京大屠杀
3.历史教训
(1)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突然袭击的侵略方式。不能丧失警惕性。
(2)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遏制________战争向世界大战演变。
(3)避免消极避战,助长侵略的________政策。局部绥靖
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_________性。
2.团结就是力量。
3.__________指导正确。
4.战争动员有力。正义战略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
2.形成了__________世界体系。
3.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__________运动的发展。
4.促进了__________的进步和军事学术的发展。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族解放科学技术1.原因
(1)根本原因在于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各国调动一切资源,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2)各大国召开一系列会议,协调行动,加强政治上的团结。
(3)各方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如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等。
(4)苏联、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民族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启示
2.启示
(1)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人民,也给侵略国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就是灾难,我们必须反对军国主义的复活,捍卫世界和平,绝不能让大战的悲剧重演。
(2)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为了应对人类发展的共同挑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团结协作。
(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动力。
【特别提醒】第二次世界大战启示人们,和平来之不易,世人应当珍视和平;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的;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典例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包括( )
①对法西斯恐怖势力绝不能姑息养奸 ②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合作共处 ③团结对敌是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 ④世界大战是推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两次世界大战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但世界大战不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A1.战争给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战争历时6年多,遍及世界各地,消耗了大量财富,将许多城市和村庄夷为平地,生灵涂炭。
2.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法西斯在战争中大肆屠杀无辜人民,毁灭人类文明,残暴本性暴露无遗。战争打败了法西斯,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远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战争彻底打垮了德、意、日帝国主义,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严重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战争中力量得到壮大,为争取民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4.战争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5.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战后,这些原本用于制造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特别提醒】我们应该认识到:要维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时,各国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典例2】2018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战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②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③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⑤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告诫我们,和平与进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战争极大地削弱了殖民主义国家的实力,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发展,出现了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答案:A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争中的新式武器。(见下图)材料二 令人悲哀的是,人类科技在20世纪的巨大进步,首先加快了“死亡技术”的进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导致了大规模的毁灭。人类扮演了自己的“掘墓人”……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出现,使得人员伤亡的数目大大增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几个人投下的一枚原子弹就造成了十几万人的伤亡。机械化战争在杀伤有生力量方面的残酷性前所未有。而电子化的战争,更使杀人成为一件轻松甚至惬意的事情,士兵们再也用不着匍匐着穿越铁丝网、沙包和泥坑,只要监视着电子显示屏,按一下导弹发射按钮,杀人过程即告完成,就如同孩子们玩电子游戏般简单。
——〔英〕霍布斯鲍姆《复仇的不死鸟》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在一些同行的促动下,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几年后,爱因斯坦得知美国人用两颗原子弹轰炸了人口稠密的日本城市,这件事又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探究问题]
(1)材料一中图一的武器首次使用是在哪次战役?图二中武器的发明对日本有何影响?
(2)材料三中爱因斯坦的前后做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科学技术与战争、和平的关系。[探究思路]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首先要作出判断,然后结合爱因斯坦的活动评述。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探究结论]
(1)战役:索姆河战役。影响:加速了日本投降,也给日本带来长期的危害。
(2)不矛盾。原因:都是爱因斯坦基于对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热忱而作出的举动,爱因斯坦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伟大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3)科技对战争、和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进步可用来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加速经济发展(或和平时期将军事科学技术转化成民用科学技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有时能起到以暴制暴、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但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运用于军事,又使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从而威胁着世界和平。战争、和平对科技的影响:战争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发展;和平环境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谢谢观看!课件34张PPT。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章末回顾总结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归纳
1.一个阴谋: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
2.两个集团:轴心国集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3.三个三
(1)三次登陆:北非登陆、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登陆。
(2)三次突袭:突袭波兰、突袭苏联、偷袭珍珠港。
(3)三大转折: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4.四个四
(1)四大盟国:中国、美国、英国、苏联。
(2)四大战场:西欧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3)四个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4)四个重要文件:《大西洋宪章》(1941年,美英)、《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26国)、《开罗宣言》(1943年,中、美、英)、《波茨坦公告》(1945年,中、美、英)。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阶段性特点
1.第一阶段:德国运用“闪电战”战术,横扫大半个欧洲大陆,法国投降,意大利参战,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法西斯势力达到顶峰。另一方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2.第二阶段:战争的攻守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使反法西斯国家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形势,迫使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3.第三阶段:反法西斯国家实施战略反攻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时期。苏、美、英三大国为了协调军事行动并安排战后事务,先后举行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日法西斯投降。
三、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比较
1.原因
(1)都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的。
(2)都产生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继而出现军事对峙集团,妄图重新分割世界,夺取各自的霸权。
2.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战争,也有局部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3.影响
(1)相同点:①几乎使全世界卷入战争之中,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使世界经济的发展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③战后都确立了新的国际体系与格局。
(2)不同点: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垮了俄、德、奥、土四个大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倒了德、意、日三个大帝国,削弱了英法。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出一个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出一个社会主义的阵营。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迅猛发展。1.(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内容分析并结合日本的“大陆政策内容”进行整理,可以通过时间的线索来归纳。第(2)问依据材料中的二战的时间线索并结合日本的侵略目的及其侵略的本质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2.(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开罗宣言的意义、台湾问题,从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等角度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试图在战后利用中国,扶持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
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3.(2015·全国高考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依据材料中“没有输掉这场战争”“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等信息作答。第(2)问,从信念、领导、人民的角度并结合材料中“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与盟军一起参加……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等信息概括作答。
答案:(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4.(2015·山东高考)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一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二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据图一和图二,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
解析:根据时间“1937年”及图一中旗帜和标语,可知图二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根据“1945年11月”“苏军烈士纪念碑”,可知图二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对日作战。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合作对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到的作用。
答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5.(2015·全国高考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解析:第(1)问,太平洋战场态势根据材料“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并结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分析;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阶段性特征及时间分析。第(2)问,注意题干要求,从军事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6.(2014·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不理会那些将领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这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第一小问,行动根据材料“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向奥地利进军”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作为一种试探”“不理会那些将领的反对”分析回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思潮”根据材料“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概括,“原因”根据材料“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等概括。第(3)问,“政策”很容易概括,“原因”根据材料“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等分析,“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回答时要分层次、多角度。答案:(1)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2)和平主义思潮。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3)绥靖政策。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4)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谢谢观看!课件37张PPT。第二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一、各国关于战后政治地图的设想
1.国际关系格局和大国力量的变化
(1)英国、_______、意大利等欧洲列强力量已被削弱,但仍企图继续支配世界。
(2)________和日本在战争中崛起,急欲争夺世界霸权。法国美国2.各国的设想
(1)英国:尽量扩大其殖民帝国的版图,以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在欧洲,继续推行“__________”政策,既不让法国过分强大,也不让德国过分削弱,以便坐收渔人之利。
(2)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组成一个以法国为盟主的同盟体系;插足__________,巩固在非洲和西亚的阵地,建立欧洲霸权。大陆均衡巴尔干(3)意大利:主要在南欧和__________地区进行扩张。
(4)日本:使自己在战争中攫取的利益合法化,谋求在_______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5)美国:建立一个由美国控制的__________,在拉丁美洲、西欧、东南欧、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地中海远东国际联盟
二、巴黎和会
1.召开: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心议题是讨论对______和约问题。会议由英国首相___________、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操纵。
2.山东问题: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理应收回德国侵占中国的一切领土和权益,但英法偏袒和支持日本;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_______运动。德劳合·乔治五四三、《凡尔赛和约》
1.签订时间:1919年6月28日。
2.主要内容
(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责任。
(2)调整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和__________归还法国;____________行政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_______为非军事区,不得设防。洛林萨尔煤矿区东岸(3)剥夺德国全部海外__________。
(4)废除德国________________;不得拥有重炮、坦克、主力舰、潜水艇、空军;陆军不得超过_______人。
(5)德国必须向战胜国提供赔偿。
(6)将德国霸占中国山东的特权和利益转让给________。
3.影响:巩固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维护了英国在海上特别是__________的强大优势,促进了日本在_______的扩张利益。殖民地普遍义务兵役制10万日本地中海远东
四、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调整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沙俄消亡,德国战败,法国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和巩固其在欧洲的利益。
(2)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日三国的争夺。美日矛盾最为突出,争夺的中心在_______。
美英中国
2.表现
(1)对美国来说,战后争夺远东,特别是争夺中国,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2)争夺__________、投资范围和原料产地,是美英之间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
3.英美政治斗争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______________。商品市场海军军备竞赛
五、华盛顿会议
1.召开:________年11月,华盛顿会议正式开幕。
2.议题
(1)限制海军军备问题。
(2)太平洋和远东问题。
3.内容: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公约和协议。1921四国条约
4.影响
(1)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__________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反映的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终告形成。太平洋
六、《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1.《四国条约》代替了_______同盟。
2.《五国海军条约》分别规定了各国的_________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使之取得了在海上同______平起平坐的地位,英国的__________从此丧失。
3.有关中国问题的《__________》使中国又回到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__________的局面。英日主力舰英国海上优势九国公约共同支配
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1.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通过外交手段对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表面上是“国际和平体系”,实质上是根据帝国主义列强的________对世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
2.影响: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的战后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新的危机,具有极大的__________。实力不稳定性1.美国的计划
(1)提出背景: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其军事实力尚不能与英法相比。
(2)主要目的:企图凭借经济实力,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取得世界霸权。战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争霸计划
(3)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之中,它以不得有秘密的国际协定作为伪装,来反对其他国家在排除美国的情况下订立分赃的密约;它提出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和消除一切贸易壁垒,来反对英国的海上霸权,以推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它建议组建国际联盟,企图使国际联盟成为美国争霸世界的工具。
2.英国的计划
(1)提出背景:英国在大战中遭到很大的削弱,但仍然拥有相当的实力,在经济上尚未显露出衰落的迹象;军事上,随着德国这个主要竞争对手的战败,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强国;大战使英国的殖民地进一步扩大。
(2)主要目的:维持世界霸主地位,进一步扩大海外殖民地,主宰欧洲。
(3)主要内容:推行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不愿过分削弱德国,企图利用德国来抗衡法国、遏制苏俄;吞并已经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上与美国争雄;利用美法矛盾,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
3.法国的计划
(1)提出背景:法国作为大战的主要战场,其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但是,同盟国的失败又使法国在欧洲大陆上占有军事优势。
(2)主要目的:称霸欧洲大陆。
(3)主要内容:削弱甚至肢解德国;企图在东欧建立亲法的屏障;扩大在非洲和近东的殖民地。
4.意大利的计划
(1)提出背景:意大利是战胜国,虽然它的经济、军事实力相对薄弱,但其扩张的野心很大。
(2)主要目的:称霸地中海。
(3)主要内容:占据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的大片土地,使自己在地中海地区处于支配地位。
5.日本的计划
(1)提出背景:日本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经济力量相对弱小;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出兵中国,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并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和属地。
(2)主要目的:称霸亚太地区。
(3)主要内容:攫取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分享战前德属太平洋岛屿,巩固在远东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优势。
【特别提醒】从整体上把握战胜国列强召开巴黎和会的目的,即实现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秩序,削弱德国,巩固战争成果。
【典例1】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指在巴黎和会上( )
A.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B.宰割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英法与美国争夺国际联盟的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深刻的矛盾
解析:《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与战败的德国签订的,主要加剧了战胜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宰割德国使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一旦德国重新崛起必然引起新的斗争,以致打破原有体系。
答案:B1.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特点
2.特点
(1)支配世界的力量仍然以欧洲尤其是以英法两国为主。
(2)体系具有不稳定性、脆弱性。
(3)体系具有反动性。
(4)体系具有不全面性。
(5)体系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特别提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按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新的实力对比关系,牺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利益来重新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帝国主义的新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战败国、进行强盗式分赃的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
【典例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所以不能避免世界大战的再度爆发,主要是因为( )
A.国家利益决定的
B.西方大国推行中立自保、纵容侵略的政策
C.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产生
D.该体系建立在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上,矛盾重重
解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义上倡导和平,但因为其存在诸多缺陷而不能维护世界的长期和平。该体系建立在战胜国掠夺战败国的基础上,建立在大国强权的基础上,因此体系内充满着诸多复杂的矛盾。体系并未解决旧的矛盾,要解决矛盾就必须改变体系关系。
答案: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次会议(华盛顿会议)对于中国显然是很重要的。中国的主要对手是日本。中国非常盼望趁这个机会彻底解决山东问题,要求国际上确保中国的安全,承认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
——《顾维钧回忆录》
材料二 美国首席代表休斯在大会次日对代表团成员交底的说法是他“总是赞同这样一种理论,即本国决不会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任何侵略而走向战争,因此最多只能做到使日本住手”。
——《太平洋历史详论》
材料三 日本人坚持中日联合经营胶济铁路的要求,目的是通过控制铁路,变相控制整个山东,在遭到中国代表团强烈反对后,日本人又抛出一项建议,要求中国向日本银行家筹借一笔长期贷款来赎买铁路……用意还是要长期控制这条铁路。……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部分收回山东主权。
——《山东问题与华盛顿会议》(山东省情网)
[探究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中、美、日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对于山东问题的态度。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为什么会部分收回山东主权。
[探究思路]第(1)问,从三则材料中分别提炼出中、美、日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关于山东问题的态度,力求准确明了。第(2)问,从当时中国国内人民的斗争形势,美、英、法等国与日本在中国的矛盾以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探究结论]
(1)中国希望解决山东问题,收回山东主权,维护国家主权,取得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美国反对战争,主张改变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日本要求中日联合经营胶济铁路,要长期控制胶济铁路,维持对山东的独占。
(2)中国人民的不懈斗争,美、英、法等国与日本的矛盾,中国的外交努力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谢谢观看!课件17张PPT。第二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第二节 国际联盟
简述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一、国际联盟的成立
1.设想: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的“__________”,提出了成立国际联盟的设想。
2.酝酿:国际联盟是___________的产物。
3.成立: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国际联盟实际上操纵在__________手中。
4.解散:_________成立后,根据1946年4月18日的决定。十四点原则巴黎和会英法联合国二、国际联盟盟约
1.宗旨:“促进__________,保证国际___________。”
2.规定:(1)各会员国有保持各国__________、_________的义务和________________、保持各国之间和平的责任。
(2)裁减军备和对发动________进行制裁。
(3)建立________统治制度。国际合作和平与安全领土完整行政独立防御外来侵略战争委任
三、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和评价
1.活动
(1)主要围绕维护《_____________》,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等开展了各种活动。
(2)在解决_______与_______这一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上,互相沟通和进行磋商。凡尔赛和约战争和平
2.评价
(1)历史地位: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第_____个政治性国际组织。
(2)积极作用:在发放贷款、禁止________贸易和救济各国难民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3)消极作用:由于国联只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一个工具,所以没有给世界带来_________和平。一鸦片持久1.国际联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促进了世界各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的加强,为国际联盟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2)一些专门性国际组织的出现,促进了各国在某一领域内的合作,为国际联盟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国际联盟的产生及作用 2.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倡导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2)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但成效不大。从1920年到1939年,国际联盟理事会共受理了66件国际争端,其中有些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但在制止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方面成效不大,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在促进和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社会、经济和人道主义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特别提醒】国际联盟的诞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一般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但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沦为了英法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最终未能制止侵略,局部战争终于走向了世界大战。
【典例】下列有关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盟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联盟盟约是《凡尔赛和约》的组成部分
B.是英、法、美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C.宣称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D.其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解析: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因而B项错误。
答案:B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和战败的德国加入这一国际联盟组织,各会员国应相互保证“领土完全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际联盟有权干预。国际联盟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问题。
材料二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三 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际联盟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
材料四 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带病在美国作了1万公里的旅行,到处演说兜售他的国际联盟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半身瘫痪,但参议院就是不买账。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美国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1920年3月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际联盟的议案。
——以上材料均摘自《国际关系史》[探究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主张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中有关规定对哪国有利?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美国总统威尔逊与参议院之间的主要分歧,并利用材料分析成因。
(4)据上述材料,分析围绕国际联盟问题而产生的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思路]第(1)问,答出美国的“目的”。第(2)问,回答“原因”即为什么。第(3)问,概括材料三、四的“内容”。第(4)问,认识“实质”。[探究结论]
(1)控制国际联盟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2)英国。英国有最多的殖民地(自治领),因此掌握了国际联盟的支配权。
(3)分歧:参加国际联盟还是不参加国际联盟。成因:由于美国控制国际联盟的目的未达到,加上美国孤立主义势力的反对,使威尔逊遭受了失败。
(4)争夺世界霸权。谢谢观看!课件24张PPT。第二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第三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
不稳定的和平
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一、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
1.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_______的时期。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矛盾
(1)战败国与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
(2)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3)帝国主义列强与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
(4)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稳定战胜国苏维埃俄国
二、俄罗斯问题
1.面临的问题
(1)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__________不断发动叛乱。
(2)国际:______________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列强2.措施
(1)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_____________的转变。
(2)1922年,苏俄同德国签订《____________》,打破了协约国孤立苏俄的局面。
(3)_______年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
3.影响:20世纪20年代,除美国外,苏联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基本上实现了与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新经济政策拉帕洛条约1922三、德国赔偿问题和鲁尔危机
1.赔偿问题
(1)德国的赔偿问题,巴黎和会未达成一致协议,仅规定成立赔款委员会确定赔款总数。
(2)由于经济陷于混乱,德国要求延期支付。
2.鲁尔危机
(1)原因:法国反对德国延期支付赔款。
(2)经过:________年1月,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鲁尔区。1923
(3)影响:鲁尔危机使德法两败俱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不稳定的和平受到了考验。
(4)措施:
①1924年,协约国制订新的赔偿计划,即“______________”。
②1929年,提出新的计划,即“__________”。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四、《洛迦诺公约》
1.签订:_______年10月,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国际会议,讨论欧洲安全保障问题。会议签订的最后议定书和七个条约,统称为《洛迦诺公约》。
2.评价
(1)积极:暂时缓和了德国同战胜国尤其是法国的关系,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消极:是西方大国__________的产物,不可能给欧洲带来永久的和平。1925暂时妥协五、《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
1.背景
(1)洛迦诺会议以后,法国政府为重新提高法国的政治地位,决定发动一次和平运动。法国外交部长_________向美国国务卿凯洛格提出一个更为明确的建议:两国不以战争作为__________的工具,和平解决两国之间的一切争端。
(2)1927年年底,美国照会法国,建议缔结一个一切国家参加的多边条约。白里安国家政策2.签署:1928年8月,英、法、美、德等15个国家在________正式签署《非战公约》。
3.主要内容
(1)第一条声明各缔约国“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用战争作为实行__________的工具”。
(2)第二条规定各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________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巴黎国家政策和平4.作用
(1)积极作用:
①《非战公约》在确定侵略战争为非法方面,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之一。
②它是第_______个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性国际公约。
(2)消极作用:公约既不能解决国际争端,更不能废除__________战争。一帝国主义六、国际联盟裁军会议
1.召开:__________年2月2日,国际裁军会议在__________召开。
2.议题:主要讨论________的裁军问题。
3.结果:裁军问题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各国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裁军问题不了了之。1932日内瓦陆军1.进步性
(1)《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一系列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结果,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2)《非战公约》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是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要求与和平主义运动的最高成就,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放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非战公约》的评价
(3)它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了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它曾在20世纪30年代被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政府用来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庭对德国、日本两国的主要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提供了法律依据。
2.局限性:《非战公约》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的一面。它没有从性质上划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界限,这实际否定了正义战争的合法性;而且各大国在签署条约时都提出了“保留条件”,从而使公约实际上失去了效力,而对于蓄意谋划战争的侵略者来说,公约也只是一纸空文。
【特别提醒】该要点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对《非战公约》的评价,把握该要点一方面能培养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认识。【典例】《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是因为( )
A.《非战公约》根本对列强毫无约束
B.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伏笔
C.《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非战公约》没有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
解析:《非战公约》之所以对侵略者没有约束力,是因为列强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列强随时调整其对外政策或以后发动战争、参与战争提供了借口。
答案:B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两条摘自《非战公约》:
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材料二 英法等列强在签署《非战公约》时,都提出了所谓的“保留条件”。
英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关于废弃战争可作为国策之工具,使我想提醒阁下注意,世界上有些地区的繁荣与完整,对我们的和平和安全具有特殊而重大的利害关系。英国政府在过去曾极力说明干涉这些地区是不能容许的。保护这些地区免遭攻击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一项自卫措施,必须清楚了解到:英国政府是在明确理解到条约不会损害他们在这方面的自由行动才接受新条约的。
法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每个国家都应保留有合法的防御权;如果一国破坏了他的不进行战争的保证,则所有其他国家应自动解除义务;条约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抵触法国以前在国际联盟盟约、《洛迦诺公约》或各项中立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
[探究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提出的两大原则,简评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回答,英法两国参加《非战公约》最主要的“保留条件”是什么?它们提出“保留条件”的实质是什么?它们各自的借口又是什么?
[探究思路]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概括两大原则,结合基本史实指出其积极意义。第(2)问,据材料二概括共性问题。材料二是对教科书知识的拓展,反映了“保留条件”问题。说明解答材料解析题要注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合历史背景把握、分析材料。
[探究结论]
(1)原则: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积极意义: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2)在必要条件下,放弃履行《非战公约》的义务,发动战争。实质:英法可以视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应该诉诸战争,《非战公约》对它们没有约束力。借口分别是“自卫”和“防御”。谢谢观看!课件16张PPT。第二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章末回顾总结一、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重新瓜分世界的意图和矛盾斗争
1.意图
重新分割世界、策划反苏、建立战后新秩序是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重要原因。美、英、法、意、日五国在惩罚、掠夺战败国、反苏反共、重建欧洲、成立国际联盟上有共同的利益;相互勾结而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争霸世界是它们的根本目的。因此,各国之间矛盾重重。(1)美国凭借其壮大起来的经济、金融实力,推出“十四点原则”,实则是要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通过成立由美国控制的国际联盟主宰世界;通过“航海自由”“贸易自由”打破英法的海上垄断,使美国资本顺利侵入他国;在欧洲,扶植德国,抗衡英法,对抗苏俄;在东亚,利用“门户开放”政策,争夺亚太地区,消除日本的威胁。
(2)英国不顾实力削弱,仍想凭借海上优势和广大殖民地,维持在欧洲和世界的霸权。英国继续推行“大陆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获取德国的赔款,又不愿过分削弱德国,以防止法国独霸欧洲。
(3)法国因战争损失惨重,要求以严苛方法处分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向德国勒索巨额赔款。
(4)意大利要求扩大领土,称霸亚得里亚海。
(5)日本要求把战争中攫取的利益合法化,即占有德属太平洋的岛屿和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2.矛盾斗争
二、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1.(2016·全国卷Ⅲ)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阅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解析:第(1)问,联系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倡导建立战后秩序的计划及目的等方面加以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中“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等信息,从美国计划的本质、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2.(2017·全国卷Ⅱ)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计划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计划未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第(1)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得出。第(2)问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联系教材所学法德关系,以及材料中的“1929年”时的欧洲形势来分析说明。
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计划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谢谢观看!课件24张PPT。第五章 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第一节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一、朝鲜战争的爆发
1.朝鲜半岛的分裂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军队以____________作为受降分界线,接受日军投降,形成了南北两个占领区。
(2)1948年8月,在美国的扶植下,朝鲜南部成立了以_______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9月,在苏联的支持下,北部成立了以金日成为国家首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纬38度线李承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
2.爆发: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朝鲜人民军迅速占领________,并向南方推进。
3.美国参战
(1)美国操纵______________通过了指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决议,干涉朝鲜民族的内部事务。悍然派遣________________进驻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汉城联合国安理会海军第七舰队
(2)7月,联合国安理会决定组成“__________”干涉朝鲜战争,__________被任命为总司令,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大规模的__________战争。
(3)9月,美军突然在朝鲜中部的_______登陆,发动了侵朝战争,美军很快把战火烧到_______边境鸭绿江一线,严重地威胁中国的安全。联合国军麦克阿瑟国际性仁川中朝
4.中国抗美援朝
(1)为了保家卫国,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朝鲜抵抗外来侵略和干涉,中国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于1950年10月,在司令员__________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
(2)中朝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军和韩国军队从鸭绿江边驱赶到“__________”附近地区,收复了朝鲜北方领土。彭德怀三八线
二、《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1.1951年,交战双方开始进行停战谈判,朝鲜战争由此进入__________的新阶段。
2.1953年7月,美国终于在__________上签了字。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朝鲜战争以________两国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而告结束。边谈边打停战协定朝中三、越南八月革命和抗法民族解放战争
1.八月革命:_______年8月15日,越南人民举行全国总起义,夺取了各级政权,推翻了________的傀儡政府。
2.抗法民族解放战争
(1)背景:面对越南的独立,法国趁机侵略越南。
(2)爆发:1946年12月20日,胡志明发表《_________ ________》,号召全国抗战,越南人民抗法民族解放战争展开。1945日本告越南人民书
(3)过程:
①1950年1月,中国决定全面援越抗法,9月越南人民军开始战略_______,并掌握北方战场的主动权。
②1954年取得了_____________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越南抗法战争的形势。
(4)结果:_______年7月,法国不得不与越南签订了关于在印度支那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反攻奠边府战役1954四、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特种战争”:______年5月,美国派出特种部队进驻南越,企图用“__________”扑灭南越人民武装的游击战。
2.局部战争
(1)1965年,美国将“特种战争”扩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采取了“__________”的战略。
(2)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实行“____________”政策,美国将从南越撤军。
(3)_______年,美国和越南签署《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961特种战争北炸南打战争越南化1973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3.越南统一:________年5月2日,南越全境获得解放,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4.影响
(1)对越南:战争给越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实现了国家的________。
(2)对美国:带来巨大损失,使得它的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导致它在“冷战”格局中逐渐丧失对_______优势,从而促成了20世纪_______年代美苏之间的缓和与对话。1975统一苏联70
五、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1.这些局部战争的发生,都以“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对抗为主要动因。
2.这些局部战争的目的、________和规模,都受到“冷战”格局的制约。
3.这些局部战争的结局,反过来也对“冷战”格局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手段1.美苏争霸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冷战”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朝鲜战争是“冷战”在亚洲的具体表现。
2.朝鲜半岛两个各自为政、互相对立的政权围绕着国家的统一展开了尖锐的斗争。
3.美国粗暴地干涉朝鲜内政,并盗用联合国名义,组成所谓“联合国军”来扩大侵略战争。朝鲜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特别提醒】朝鲜战争的爆发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际方面,主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干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分别对朝鲜实行分区占领,并建立了南北两个政权。国内方面,南北两个新政权互不承认对方,决心完成国家统一。
【典例1】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主要原因有( )
①仇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②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 ③向全球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 ④包围和封锁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美国侵略朝鲜,既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是其推行霸权主义的需要。
答案:D1.相同点
(1)背景:两场战争都是在“冷战”背景下发生的局部“热战”。
(2)原因:都是美国为与苏联争夺霸权,直接干预和军事介入亚太地区热点事务所导致的。
(3)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影响了“冷战”双方力量的对比,都给被侵略国造成很大的危害。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
2.不同点
(1)从过程上看:朝鲜战争是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战争进展较快,仅历时三年;而越南战争是美国将在越南南方进行的“特种战争”扩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历时10年多。
(2)美国侵入朝鲜半岛时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而在越南基本上是美国独家进行干涉。
(3)从影响上看:朝鲜战争使中美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而越南战争则迫使美国改善了与中国的关系,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4)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南北对峙;越南战争后,越南南北完成统一。
【特别提醒】两次战争的发展过程尽管不尽相同,但两次战争的背景、实质和胜利原因有惊人的相同点。两次战争的爆发均与“冷战”密切相关。【典例2】美国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都是( )
①利用当地分裂局面插手别国内政 ②打着联合国旗号实行侵略 ③提供援助并派兵直接参战 ④借机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可用排除法。美国侵朝打着联合国旗号,侵越则没有。因此排除②项。
答案:D
阅读下面材料:
越南战争历时12年,参战美军人数最多时达50多万,花费1 650亿美元,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而告终的侵略战争。
1968年,反战示威游行遍及美国各地。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总统时,华盛顿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尼克松是亿万富翁的工具”等标语牌走上街头,举行大示威,吓得尼克松只好躲在防弹的玻璃罩里发表就职演说。
[探究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目的。
(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国内及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探究思路]第(1)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背景回答。第(2)问,仔细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回答,要注意从对美国和对世界两个角度回答。
[探究结论]
(1)目的: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
(2)影响:对美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国内矛盾加剧,人民反战运动高涨等。对世界——导致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美国被迫调整对外政策,逐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谢谢观看!课件19张PPT。第五章 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第二节 中东战争
1.了解中东战争的发展过程。
2.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一、中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1.中东概况
(1)地理概念:中东地处_______、亚、非三大洲连接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历史特点:_______、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历史演进的复杂性。
(3)战略地位:______资源丰富和优越的______环境,使中东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成为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关键地区。欧宗教石油地理2.纷争由来
(1)因土地、自然资源等纠纷而发生冲突。
(2)宗教之间和宗教派系之间存在着矛盾和纷争。
(3)_______在中东的争夺,使中东的各种矛盾变得错综复杂。
3.中东问题的发展
(1)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始终围绕__________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人和__________的矛盾日益尖锐。大国巴勒斯坦犹太人二、中东战争
1.概况
(1)_________成立的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2)双方共发生了_______中东战争。
2.结果
(1)以色列占有巴勒斯坦的大部分_______。
(2)促使阿以双方开始寻求通过_______解决中东问题的新途径。以色列四次领土谈判
三、解决中东问题的艰巨性
1.阿以之间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分歧。
2._______势力对中东事务的插足。
3.阿拉伯国家之间的_________增加了解决中东问题的艰巨性。外部不团结1.历史因素
(1)巴勒斯坦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其中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
(2)19世纪末,巴勒斯坦已是阿拉伯人的居住地。历史上曾在这里居住,后来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兴起了“犹太复国运动”,要求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正确认识中东问题
2.地理因素:巴勒斯坦和西奈半岛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汇处,扼三洲、两洋、四海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苏伊士运河是波斯湾各主要产油国经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通往欧美各国的主要通道。加上该地区富产石油,引起各大国对该地区的争夺。
3.大国插手
(1)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运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运动”。
(2)1947年11月,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因为现实利益分配不均,该地区阿拉伯人口较多,而划给阿拉伯国家的版图较小,且多为丘陵等土地贫瘠地区,所以阿拉伯国家坚决抵制分治决议,反对建立犹太国家。
4.矛盾激化
(1)日趋激化的阿拉伯、犹太民族矛盾,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是导致该地区不稳定并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在一定程度上,中东地区频繁的战争是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为保证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实力,美苏一度制造了“不战不和”的局面,从而阻碍了中东问题的解决。
【特别提醒】一些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主权有限”和“主权是过时的概念”的旗号推行当今世界的“新干涉主义”,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的表现。【典例】中东地区是民族纠纷和冲突频发的“多事之地”。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
①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②民族成分复杂
③多样化的文化传统 ④大国插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在一定程度上,中东地区频繁的战争是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
答案:C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一场战争……冲突爆发至今,世界石油价格一度上涨近50%。巴以冲突似乎又一次暗合了已经被历史多次证明的一个规律: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战争。
——《巴以冲突:传统危机模式下的石油战争》
材料二 在一块冰箱贴上,画着一个戴头巾、穿传统服饰的阿拉伯人与一个穿黑衣、留小辫、长胡子的犹太拉比,当中夹着一个卷发的美国人,象征巴、以、美三方,他们拿着手机,互相说“Let’s talk peace(我们讲和吧)”,表情滑稽可爱,显得十分讽刺。
——《耶路撒冷:难平静的“和平之城”》
材料三 欧盟外长会议当天早些时候通过一项声明,敦促以巴双方尽快重启和谈,主张将耶路撒冷同时作为以色列和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以方对欧盟外长会议此举表示遗憾。
——《以色列谴责欧盟外长的耶路撒冷立场》
[探究问题]
(1)材料一中说“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战争”,请举例加以说明。材料二中的冰箱贴的含义是什么?
(2)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断言:“在中东问题上,谁也得不了诺贝尔和平奖!”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小布什这一断言的依据。
[探究思路] ]第(1)问第一小问,可结合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引发世界大战来说明;第二小问,从漫画的实质角度分析。第(2)问,注意结合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来分析中东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从而论证小布什的言论。
[探究结论]
(1)举例: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含义:巴以冲突是宗教、民族矛盾和美国干涉的结果。
(2)金融危机导致各国对石油等能源的争夺升级;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美国及欧盟等国际力量干涉中东地区事务;中东地区民族主义和宗教问题导致的冲突加剧等。谢谢观看!课件25张PPT。第五章 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第三节 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
了解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一、印巴之间的边界纠纷和战争
1.印巴分治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印度的民族__________不断高涨。
②____________和穆斯林联盟两大政治组织矛盾加剧。独立运动国民大会党
(2)分治:
①_______年6月,英国公布了允许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的《______________》。
②1947年8月14日、15日,巴印两个自治领正式宣布独立。
(3)影响:印巴分治带来严重的后果,__________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纷争的重要根源。1947蒙巴顿方案克什米尔
2.印巴冲突
(1)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印巴在__________地区发生武装冲突,战争爆发;1948年,联合国印巴问题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在克什米尔停火、__________和举行公民投票解决争端问题的决议;1949年,印巴双方实现停火,战争结束。
克什米尔非军事化
(2)第二次印巴战争:_______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打响,但战争没能解决问题。最后在苏联的斡旋之下,双方再次谈判,但没有取得进展。
(3)第三次印巴战争:_______年,印巴之间进行了第三次战争。东巴获得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19651971
二、两伊战争
1.背景
(1)伊朗、伊拉克两国之间长期存在民族矛盾、_______纠纷、边界和领土争端,也有在_______地区竞相称雄所产生的对立和冲突。
(2)伊朗的________掌权后,把伊拉克作为“输出________革命”的首要目标;伊拉克的__________政权则支持伊朗反对派的活动,两伊矛盾进一步激化。教派海湾霍梅尼伊斯兰萨达姆
2.经过
(1)__________年9月,伊拉克首先对伊朗发动攻击,两伊战争爆发。
(2)1981年9月,伊朗转入全面反攻,占领了__________领土。
(3)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伊拉克对伊朗发动“__________”和“袭城战”,引发了双方的导弹战。
1980伊拉克袭船战3.结束
(1)联合国安理会通过________决议,要求两国立即停火撤军。
(2)伊朗拒绝接受联合国的决议,伊拉克军队再度攻入伊朗境内。
(3)______年,伊朗被迫宣布接受安理会598号决议,两伊实现停火。
4.影响
(1)战争给双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战争极大地削弱了两国的__________。598号1988综合国力
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__________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事的一个重要原因。
霸权主义
2.教训
(1)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当成为各国的_______目标。
(2)国家不分大小一律_______,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
(3)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________或以武力相威胁。共同平等武力1.印巴分治标志着英国对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的终结,是对英帝国主义的沉重打击。
2.反映了英国继续控制这一地区的企图,印巴分治也是造成南亚次大陆局势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3.在分治过程中,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迁徙和仇杀,造成大批的难民。
印巴分治的影响 4.原来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从而造成两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
5.两国在土邦归属问题上冲突激烈,造成长期不和,为它们后来的矛盾和冲突埋下了隐患。
6.遗留的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南亚次大陆局势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特别提醒】印度长期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但南亚次大陆未真正实现和平,而是不断出现冲突与战争,其原因既有本身的,也有大国霸权主义对此地区的干涉。【典例1】1947年,印巴分治,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的长期不利的影响是( )
A.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没有结束
B.导致印巴之间长期冲突和战争
C.英国没有向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移交政权
D.英国殖民者卷土重来,两次发动殖民战争
解析:印巴分治使信仰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间酿成仇恨和仇杀,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1.相同点
(1)背景: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背景下,交战双方都有领土之争、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美、英、苏等大国利用这些矛盾进行干预,企图控制这些地区。
(2)过程:战争持续时间都比较长。
(3)影响:战争都给地区造成紧张局势,双方损失惨重,且没有一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的异同点 2.不同点
(1)印巴领土之争是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而两伊战争主要是由伊拉克想在该地区建立霸权而起的。
(2)印巴战争共爆发了3次,之后小规模冲突不断,直至今天;而两伊战争持续8年,1988年两伊宣布停火后,没有再发生武装冲突。
(3)两伊之间还有石油资源之争;印巴之间则没有。
【特别提醒】比较不同时期的局部战争要紧抓战争的背景、过程及主要影响。其中,背景要包括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典例2】下列关于印巴冲突和两伊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因边界领土纷争而起 ②两次战争,中美苏都曾直接出兵 ③两次战争都体现了美苏对地区事务的插手与争夺 ④与宗教问题毫不相关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印巴冲突和两伊战争与宗教问题、领土纠纷及美苏的争夺有关,美苏未直接出兵。
答案:A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两伊战争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为使这场战争早日结束,联合国、伊斯兰国家、不结盟运动及有关大国对两伊进行了大量调解工作。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结束两伊战争的第598号决议。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战。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下,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材料二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字,日本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消费量的64%,法国占35%,美国占21%,意大利占32%,英国占14%,德国占15%。两伊战争开始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特别是在双方展开“袭船战”“袭城战”之后。在纽约,美国中质石油每桶上涨近3美元;在欧洲,原油每桶上涨近5美元。涨幅最高时,一周之内,每桶油价就上涨了3.5~9美元。美国一些报刊曾发表评论说,如果战争再拖下去,“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那么明亮”。
[探究问题]
(1)促使两伊战争结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两伊战争产生的国际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解决两国矛盾的正确途径是什么?
[探究思路]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分析、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如“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等去总结、概括,或从对双方的影响、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3)问,既要分析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
[探究结论]
(1)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灾难使人民厌倦战争;两伊作战过程中危及非交战国安全,遭到各国抗议;联合国安理会多次进行协调。
(2)战争摧毁了两国的石油设施,造成国际油价的飞涨。
(3)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必须走和平对话之路,应遵循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符合《联合国宪章》的要求。
谢谢观看!课件17张PPT。第五章 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第四节 海湾战争
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一、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
1.原因
(1)为了掠夺财富,摆脱国内的________危机。
(2)夺取和扩大领土,以改变它在海湾地区的地理环境。
2.概况:________年8月2日,伊拉克大举入侵邻近的小国科威特。经济1990
二、联合国解决海湾危机的努力
1.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________决议,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_________撤军,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和平解决海湾危机。
2.1990年11月29日通过的第__________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军撤出科威特的最后期限。
678号660号无条件
三、海湾战争的经过
1.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向伊拉克发起代号为“__________”的军事打击。
2.2月24日,多国部队向伊拉克部队发起地面进攻。
3.伊拉克被迫接受__________的所有决议,多国部队停止一切进攻性行动,海湾战争结束。
沙漠风暴安理会四、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________力量在战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空袭与反空袭既是主要的作战样式,也是战争最重要的阶段。
(2)__________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争夺信息优势成为战争双方作战行动的先导。
(3)战场向大纵深、_________方向发展,前方与后方的区别趋于消失。
(4)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需要有更雄厚的_______力量支撑。空中信息战立体化经济
2.影响
(1)提高了_______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它独霸世界的野心。
(2)加速了_________的解体和东西方“冷战”局面的结束,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国家安全的加倍关注,加剧了一些地区的_________竞赛,对国际安全形势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美国苏联军备1.海湾战争是两极格局临近结束时的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反映了世界向新格局过渡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通过这场战争,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对海湾地区的控制能力有所加强;这场战争也反映出苏联已无力在海湾地区与美国抗衡。
2.海湾战争发生在雅尔塔体系瓦解之际,是一个地区性的大国单独向世界秩序进行的公开挑战。围绕着这一挑战,中东世界发生严重分裂,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海湾战争的影响 3.海湾战争体现了科技发展引起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武器装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上;打击方式不再以大规模杀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作战样式有了新的发展,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开始运用于战争,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的作战模式,进攻作战以机动作战为基本的方式,交战的主要手段是远程火力战,电子战成为伴随“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同时出现了富有新内涵的夜战方式。4.在处理海湾战争的过程中,联合国的威望得到了提高。美苏两国领导人采取一致行动,国际社会在遵守决议方面也表现了空前的一致。
【特别提醒】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将最新的武器悉数投入战争,海湾战争成为美国新式武器的试验场。高科技局部战争是当代世界多种矛盾激烈斗争的产物,与国际战略格局紧密相连。战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受到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现代战争已成为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典例】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表明( )
A.世界将走向战争,永不停止
B.世界局部战争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C.“冷战”的结束
D.世界两极体制正在走向崩溃,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尚未建立,国际格局的失衡将引发新的冲突和动荡
解析:海湾战争是局部战争,A项说法太绝对;B项“经济发展”导致“局部战争”说法不准确;C项“‘冷战’的结束”的标志应是苏联的解体。
答案:D观察下列图片:
[探究问题]
(1)图一所示事件发生于什么时间?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针对伊拉克发动的进攻,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采取了哪些行动?图二所述现象主要是针对哪一国家而言?
(3)图三所示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由此观之,海湾战争是一场什么战争?对以后的世界军事舞台有何影响?
[探究思路]本题选取了与海湾战争有关的三幅图片,要求回答海湾战争爆发的时间、原因和影响。在认真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有条理地作答即可。
[探究结论]
(1)时间:1990年8月。原因:伊拉克和科威特矛盾由来已久;两伊战争使伊拉克负债累累;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均势失衡等。
(2)行动:“沙漠盾牌”“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行动。国家:伊拉克。
(3)高科技战争。影响: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它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各国军事界引起了震动。谢谢观看!课件14张PPT。第五章 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章末回顾总结一、局部战争的特点
1.战争与政治联系更加直接:在现代条件下,局部战争受政治因素的制约非常明显。在许多情况下,局部战争的目的最终不是完全依靠军事行动来达成,而是配合政治、外交手段实现的。
2.局部战争的有限性:目的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目标上;规模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运用一定的兵力;时间有限,力争避免旷日持久;空间有限,多发生在战略边缘区、争议地区或敏感地区。
3.局部战争爆发具有突然性:挑起战争的一方,力求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成果,而不使事态无限制地扩大。
4.大量使用新式武器:现代局部战争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消耗巨大。科学技术越现代化,局部战争的高技术性也随之增强。
二、局部战争的类型
1.超级大国和地区霸权主义国家直接挑起或操纵的战争,如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2.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如印巴战争、中东战争。
3.发达国家集体制裁区域霸权国家的战争,如海湾战争。
4.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战争,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
5.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武装冲突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如1992年波黑战争。
6.霸权主义大国对弱小民族的战争,如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等。三、地区冲突发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1.(2016·天津卷)1990年11月,联全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解析:中国投弃权票的原因是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678号决议包含了对伊拉克动武的可能性,这违背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故本题选A。
答案:A2.(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
“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解析:第(1)问,可以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从中国政府的警示、美国政府的战略和措施、朝鲜战争的教训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中美国政府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结合所学知识逐条分析即可。
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经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谢谢观看!课件20张PPT。第六章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第一节 当今世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了解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是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一、生态环境问题
1.表现
(1)__________损耗。
(2)全球变暖。
(3)生物__________锐减。臭氧层多样性
2.成因
(1)主要是_______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消耗世界资源,大量产生和排放污染物。
(2)一些发达国家把__________的工业转移到__________国家。发达有污染发展中3.措施
(1)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年,世界各国达成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3)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年,世界多国举行了“1990年地球日活动”。人类环境宣言1985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1990
二、世界资源短缺问题
1.人口急速膨胀,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2.世界资源短缺和锐减,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
(1)________紧缺现象非常严重。
(2)________资源匮乏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主要因素。
(3)其他自然资源和海洋资源日益减少。粮食水三、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实施
1.提出
(1)________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________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思想。
(2)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十五届理事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义:“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1987首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3.核心与目标:核心是_______,而不是限制发展。它的目标是在保持__________的同时,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保护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使经济、社会走上合理、协调和持续发展的道路。
4.实施
(1)1992年,在____________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行动准则。
(2)1997年通过的《_____________》,对各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作出了具体规定。 发展经济增长里约热内卢京都议定书1.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特别提醒】贫困和落后是造成资源与环境破坏的基本原因,只有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在发展中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典例】图中先儒之言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解析:持续性原则的内涵是要求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对可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竭泽而渔”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答案:B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运行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材料二 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
[探究问题]
(1)针对我国的资源、社会状况,国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简要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2)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从现状分析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4)针对我国目前能源的利用现状,分析我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发展“循环经济”。
[探究思路]本题通过中央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阐述了我国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要从历史、人口现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方面来分析。针对目前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GDP能耗高的现状,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探究结论]
(1)意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2)从现状看,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仍十分巨大。主要包括: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3)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4)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重视宣传教育,转变消费观念。
谢谢观看!课件24张PPT。第六章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第二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
两大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一、国际战略格局的重组
1.必然性:_______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后,国际战略格局开始进入重组的过程。
2.五个主导力量
(1)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______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苏联唯一(2)俄罗斯作为苏联的__________,仍是唯一能够在军事上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3)苏联解体后,欧盟不断东扩,它与美国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__________增强。
(4)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__________日益增强。
(5)日本企图加入__________常任理事国,以谋求在多极化格局中成为重要一极。继承国独立意识综合国力安理会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美国继续推行__________和强权政治,极力同多极化趋势相抗衡,以谋求它在全世界的领导地位。
2.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社会面临众多共同性问题,美国与其他各大国之间存在互有需求的合作与协调。
霸权主义三、和平与发展问题及其辩证关系
1.提出:__________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2.客观依据
(1)__________的根源并未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
(2)“__________”越来越突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
(3)一系列__________问题成为制约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重要因素。1985战争南北问题全球性
3.辩证关系
(1)两者相互________,互为因果。
(2)和平是发展的基本__________。
(3)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效__________。依存前提保证两者的辩证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1)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
(2)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都是在和平时期完成的,两次世界大战则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2.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1)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共享,为彼此和平共处提供了物质保障,抑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
(2)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3)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特别提醒】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两大战略问题,彼此间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典例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 )
A.发展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发展的保障
B.和平与发展相互对立,互相排斥
C.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D.和平与发展先后相继,因果相承
解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才能发展;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只有各国经济发展了,才能减少战争,维护和平。
答案:C1.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即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90%。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及解决途径
2.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对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至关重要。西方发达国家是旧秩序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利用所掌握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极力维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和剥削,攫取大量的垄断利润。这是导致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社会贫困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是指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和平,这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命运。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核心问题),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繁荣与发展,这关系到世界的兴盛与发达。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发展中国家发挥积极的作用。【典例2】目前有13亿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8 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人不能上学。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总额达2.5万亿美元。这说明( )
①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②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 ③外债问题是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④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发展问题仅仅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①项表述不完整,所以排除带①的选项。
答案:B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新社2011年5月2日报道称,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军追捕本·拉登的行动已经持续了近十年。如果本·拉登的死讯被证实,基地组织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美国的安保也将受到空前挑战。(上图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宣布本·拉登已死亡)
——中国新闻网材料二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当地时间2011年5月9日夜间与10日凌晨遭到北约密集空袭。有媒体指出北约此举旨在针对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但北约在10日再次对此表示否认,并称北约不清楚卡扎菲目前是生还是死。(上图为空袭利比亚的北约战机)
[探究问题]
(1)20世纪,世界发生了哪两次灾难性的战争?它们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共同的启示?
(2)结合材料回答,当今世界有哪些全球性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你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
[探究思路]第(1)问,抓住关键词“20世纪”“灾难性的战争”便可得出答案。第(2)问,结合材料所反映的事件,再认再现教材基础知识综合概括答案。第(3)问,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两者的关系,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探究结论]
(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破坏,应及时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2)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地区动荡、能源短缺等。
(3)战争与和平贯穿于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谢谢观看!课件13张PPT。第六章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章末回顾总结对世界多极化出现并加强的认识
1.原因
(1)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瓦解,除美国以外各国都积极推动多极化进程,为多极化趋势加强创造了条件。
2.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但还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2)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3)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具体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出现加强趋势。3.影响
(1)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2)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了世界和平。
(3)它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缓和。
(4)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1.(浙江高考)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解析:“帝国主义战争”“大发展”“殖民体系瓦解”等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争议。相比较而言,C项中的说法争议最少。
答案:C
2.(四川高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D.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解析: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广大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加强本区域内的联合,建立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故B、C两项正确。区域组织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有关,故A项也正确。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答案是D项。
答案:D
3.(江苏高考)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解析:本题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命题,考查考生对“经济决定政治”这一理论的理解能力,据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可判断是由其经济发展与实力增强决定的,故选B项。
答案:B谢谢观看!课件30张PPT。第四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一节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
2.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一、雅尔塔会议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的同盟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结束战争、处置__________和战后安排等问题达成协议。
2.召开:_______年2月,罗斯福、斯大林、__________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三国首脑会议。美苏英法西斯1945丘吉尔3.实质:按照________对比、国家强弱、在战争中的贡献以及利益“________”等原则,对______关系作出的调整。
4.内容
(1)从不同方向围攻________,迫使其无条件投降。
(2)战后三国对德国实行________占领。
(3)对战后________等一些国家的疆界重新划定。
(4)成立__________。力量平衡大国德国分区波兰联合国5.评价
(1)积极:
①社会主义国家第_______次成为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强大力量中心。
②彻底清除了德国纳粹主义和日本__________的影响,为________两洲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保证。
③成立了__________,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
(2)消极:雅尔塔体系从一开始就存在明显的_______,对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军国主义欧亚联合国缺陷
二、帝国主义力量的严重削弱
1.西欧的衰落
(1)德国、意大利:战败国,战后国土被分割占领,武装被解除,军事上受到严厉管制;殖民地被剥夺,海外投资和国外市场全部丧失。
(2)英国、法国:战胜国,但战后,战争债务负担沉重,国家财政陷入困境,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2.美国的强大
(1)政治上:美国在战后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中确立了______ 地位。
(2)经济上: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上升。
(3)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空军力量,而且独家垄断__________。
主导原子弹三、社会主义力量的日益壮大
1.苏联的强大
(1)军事上:战后成为雄踞__________的头号军事强国。
(2)政治上:政治影响和__________空前提高。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东欧:东欧的国家脱离了__________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亚洲:在苏联支持下,亚洲国家推翻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__________政权。欧亚大陆国际地位资本主义人民民主
四、美苏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斗争
1.五国和约问题。
2._______问题。
3.日本问题。
德国五、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1.美国的霸权政策: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与政治野心急剧膨胀,制定了针对苏联的________战略。
2.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1)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了“__________”。
②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的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______”的开始。遏制铁幕演说冷战
③经济上: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______________”。
④军事上:1949年,成立一个完全由________控制的军事组织——_______。
(2)苏联的对抗措施:
①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上: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上:1955年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欧洲复兴计划美国北约华沙条约组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区别
【特别提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是在20世纪先后形成的两个国际关系格局。把握两个体系的异同点,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两个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体系,形成对国际关系格局的规律性认识。【典例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了雅尔塔体制。这两者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
A.大国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C.都是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体系
D.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军国主义的复活
解析:两者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故都不是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体系。C项表述明显错误。
答案:C1.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转向相互对峙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直接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西斯势力已被消灭,原有的联合基础已消失。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两极格局的形成
(1)奠定基础: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落,美苏势均力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出现。
(2)初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
(3)最终确立: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全面冷战政策,美苏盟友关系结束,转变为敌对关系。1949年、1955年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先后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3.两极格局的对抗
(1)1948年,在美苏的影响下,朝鲜分裂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分别支持下,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3)1950年,美国进行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特别提醒】意识形态的差异、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冲突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原因。
【典例2】下列有关“两极格局”的评价中,揭示出本质特征的是( )
A.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
B.成立了国际协调机构——联合国
C.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D.意识形态不同的超级大国在全球的对抗和争霸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出现了以美苏两国为主导的两极格局,美苏重划势力范围只是表面现象,这一格局实际上体现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争霸,故选D项。
答案:D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
文明的发展与选择》材料二 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投资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4年内美国对欧拨款达131.5亿美元,88%为赠款。“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四 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探究问题]
(1)上述四则材料中,有些观点可以互相印证,有些观点却互相矛盾。请你就这两方面的情况,从材料中举例说明。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马歇尔计划”的作用。
[探究思路]第(1)问,四则材料都承认“马歇尔计划”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发展,都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对欧洲经济的控制。互相矛盾的观点主要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第(2)问,“马歇尔计划”的目的结合材料可以归纳为帮助欧洲恢复发展经济、加强对欧洲的控制以及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3)问,“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可以从促进西欧经济发展和加强控制西欧两个方面回答。
[探究结论]
(1)相印证:四则材料都承认“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若回答:材料一、四都认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美国想通过经济援助来控制欧洲;或者,材料一、三都认为,“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道路均可)相矛盾:材料二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美国向所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材料四认为,“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排斥在外,目的是遏制苏联。
(2)帮助欧洲恢复发展经济,从而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3)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强了西方国家的联合,推动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稳定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谢谢观看!课件19张PPT。第四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二节 世界反战和平运动
1.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
2.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原因:两极格局形成后_______之间的对抗,引起各国人民的警惕和忧虑。
2.召开:______年4月在________和布拉格同时举行。
3.宗旨:主张各国__________,反对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一国干涉他国内政,要求无条件禁止__________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保卫世界和平。
4.影响:对发展国际和平力量,推动战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制约战争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美苏1949巴黎和平共处原子武器二、《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背景:1954年,罗素发表《____________》的演说;1955年2月写信给爱因斯坦,希望与其联合发表宣言。
2.发表:1955年7月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容:世界大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寻求_______手段来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争端。
4.意义:《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受到全世界的普遍欢迎,引起了__________的注意。科学界反对__________的行动,成为战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危机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和平各国政府核军备竞赛
三、美国的反战运动
1.背景: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陷入泥潭。
2.表现
(1)大学生拒绝服兵役、焚烧征兵卡或逃往国外。
(2)更多的青年把反战思想带入军队。
(3)1970年,抗议美军入侵__________。
柬埔寨
3.美国反战运动的特点
(1)斗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2)反战与________运动相结合。
(3)斗争的目标明确,矛头直指美国的__________和战争政策。
(4)影响: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是对美国霸权政策和侵略行为的强大冲击,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重视人民的意愿和呼声,匆忙结束侵越战争。 民权霸权主义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使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
2.核武器阴影的笼罩,严重威胁人类文明。
3.美苏“冷战”加剧,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及军备竞赛的升级,造成世界不安宁。
4.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威胁世界和平。
5.众多文化名人的推动,如罗素和爱因斯坦。
6.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人的号召和组织。
7.世界各国民众维护世界和平意识的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
【特别提醒】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人类汲取了深刻教训:和平来之不易,人类必须远离战争,保卫当今世界的和平尤为重要。
【典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是( )
A.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B.美苏“冷战”
C.核军备竞赛
D.越南战争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把握历史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1.特点
(1)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2)范围上:参与阶层广泛,遍及各大洲,具有全球性。
(3)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2.作用
(1)对制止战争、限制军备竞赛、推动裁军起了积极作用。
(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国政府及政党的政策制定。
(3)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有助于提高广大民众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提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经历了三次高潮: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世界和平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六七十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和平运动形成战后第二次高潮,80年代由欧洲兴起并迅速波及整个世界的和平运动形成战后第三次高潮。
【典例2】反战运动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呈现出的新特点不包括( )
A.由分散走向统一 B.参与阶层主要是学生
C.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D.反核成为主要内容之一
解析: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灵魂的创伤,厌恶战争、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因此参与阶层不仅是学生。
答案:B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图片说明:图中的反战标志流行世界已有50多年,在欧美与可口可乐和耐克的商标一样有名。它源于海军旗语,由Nuclear Disarmament(核裁军)中的字母“N”和“D”组成。材料二 2005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其总干事巴拉迪因防止核能被用于军事目的并确保最安全地和平利用核能而共享这一荣誉。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理由是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写道,诺贝尔和平奖的一个评奖标准是颁发给那些为“取消或减少常备军”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探究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反战标志出现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为制止核战争所作出的努力。
[探究思路]第(1)问,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核心内容,“意义”可从团结世界人民和扩大影响两方面考虑。第(2)问,注意从政府和民间两方面作答。
[探究结论]
(1)内容:以反核运动为核心。意义:有利于团结世界人民,广泛参与反战运动;有利于扩大反战和平运动在世界的影响。
(2)成立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平利用核能,防止核能用于军事目的;各国加强外交合作,美苏多次达成核裁军条约(如《中导条约》);各界人士积极呼吁,《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各国人民开展反战和平运动。谢谢观看!课件28张PPT。第四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三节 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一、美苏争霸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国际力量发生了大_______、大分化、大__________。
(2)苏联开始推行__________,走上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动荡改组霸权主义
2.表现
(1)第二次柏林危机。
(2)________导弹危机:
①经过:苏联在古巴修建秘密导弹发射场,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对,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苏联让步。
②影响: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它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加快了_____________谈判的步伐。古巴核军备控制
二、美苏等国谋求缓和与对话
1.原因
(1)美国由于深陷________战争泥潭,国力受到削弱。
(2)苏联的__________提高。
越南综合国力
2.表现
(1)尼克松调整政策:
①内容:提出了被称为“_____________”的新的对外政策方针。
②措施:从越南战争中脱身,主动谋求同______对话、与西欧和日本改善关系的同时,主张对苏联实行______外交。
尼克松主义中国缓和(2)苏联的缓和战略:
①在外交上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②在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③奉行霸权主义政策,以出兵__________为标志,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
(3)美苏开始在限制和裁减____________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4)1975年,《赫尔辛基宣言》的签署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阿富汗战略核武器3.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________的实力下降。
(2)政策:新“______”政策。
(3)军事措施:提出“______________”,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
(4)和平演变:公开支持苏联等“共产党国家”内的所谓__________运动。苏联遏制战略防御计划民主化4.苏联的“新思维”
(1)提出者:____________。
(2)主张:“和平共处”“__________”“消除敌人形象”,努力争取实现缓和。
(3)实质:用所谓的“新思维”掩盖起来的_______政策。
5.美苏关系的缓和
(1)1987年,签署《__________》,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武器。
(2)双方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取得新进展。戈尔巴乔夫反对暴力退却中导条约
三、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与对话的启示
1.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与对话,是美苏维护________战略利益的共同需要。
2.美苏关系从对抗到缓和的转变,反映了双方_______对比发生的重大变化。
3.美苏关系出现缓和与对话的局面,也是_____________发展壮大的结果。自身力量第三世界力量1.形成背景
(1)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实力不断衰弱。经济上,美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对外贸易逆差逐年增加,黄金储备不断减少;政治上,国内的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国际关系上,美国陷入了越战泥潭,日本、西欧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的缓和外交
(2)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力量发展较快,军事力量空前增强,尤其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在与美国的争夺上,苏联发起了咄咄逼人的攻势。
2.实质:美苏的缓和外交实质上反映了美苏两国极力维护两极格局,实行“利益均沾”的企图。
3.影响
(1)促进了东西方正常的国际交流。在缓和过程中,美苏签订了许多经济与贸易协定,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2)改善了国际政治环境,有利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虽然两国在对话过程中,对限制核军备问题和裁军问题等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构想和沟通、对话的途径。
(3)加强了西欧、日本和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为世界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美苏在缓和外交中,都极力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虽然这样的交流是有限的,但有利于改善对抗中的紧张关系。
【特别提醒】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以来,美苏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既有紧张的对抗,又有对话缓和,对抗和缓和都服从其争夺霸权的需要。美苏缓和的真正目的是维护美苏两极格局,实现“利益均沾”,也是为了争取喘息机会,为下一轮的竞争做好准备。
【典例1】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曾一度进入一段缓和的高潮期,这说明( )
①美国拥有战略优势 ②美国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③苏联经济已不堪军备竞赛的重负 ④美国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A.①② B.②③
C.② D.④
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苏核战略武器已大致平衡,故①项错误;苏联不堪军备竞赛的重负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③项错误;美国“尼克松主义”下的缓和战略只是改变了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手段,并未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的目的,故②项正确,而④项错误。
答案:C
1.变化:苏联继续实行战略收缩,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更多地以缓和的方式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2.原因
(1)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开展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1989年,布什上台后,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向苏联施加压力,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的新变化及原因
(2)20世纪80年代,全球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和发达国家的距离。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提出“新思维”,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以摆脱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1987年,美苏签订《中导条约》。同时,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采取了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措施,并放弃了20世纪70年代的扩张所得。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了这些地区。
【特别提醒】美苏关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突出特点,要在特定的阶段分析两国的关系。总体来说,国家的实力决定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典例2】里根政府对苏联采取“缓和”政策的目的是( )
A.帮助苏联渡过难关
B.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
C.真正与苏联和平共处
D.提高苏联的地位
解析:美国对苏联缓和的目的是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答案:B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1962年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材料二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是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而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 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负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
——1986年里根的讲话[探究问题]
(1)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针对的是什么事件。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这说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行动?
(3)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
(4)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美苏争霸的认识。
[探究思路]第(1)问,注意材料一的时间及当时的主要形势。第(2)问,注意材料二的时间及尼克松面临的严峻形势。第(3)问,可从美苏双方国力变化的角度分析。第(4)问,注意运用“国家实力决定国家的对外关系”的理论回答。
[探究结论]
(1)事件: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说明:在当时美苏争霸中,苏联与美国的实力还有差距,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2)原因: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加上侵略越南受挫,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行动:从越南撤军,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3)苏联力量下降,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逐步恢复。
(4)美苏争霸的主动权随着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美苏争霸是世界长期紧张、不得安宁的根源。谢谢观看!课件22张PPT。第四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四节 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
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一、联合国的成立
1.酝酿
(1)1941年,美英签署《_____________》,第一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性组织的设想。
(2)1942年,由26国签署的《______________》,第一次使用了“联合国家”一词。
(3)1943年,苏、中、美、英四国共同签署了《__________ __________》,第一次向世界宣告要建立一个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莫斯科普遍安全宣言
2.成立:1945年,51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0月24日,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______。
3.宗旨:一是维护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二是发展各国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和_______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加普遍和平;三是促成____________,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四是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目的。纽约国际和平与安全和平自决国际合作4.机构
(1)联合国大会由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安全理事会由_____个成员国组成,其中美、______、苏、______、中为常任理事国,拥有“________”,该机构的主要责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由联合国大会根据安理会推荐任命。全体会员国的代表11英法否决权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秘书长
二、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活动
1.解决_______争端。
2.实施维持和平行动。
3.推动_______控制。国际军备1.相同点
(1)背景: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均为美国所倡导。
(2)性质:都是全球性的国际组织。
(3)宗旨:都是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4)作用:都曾为大国操纵,为维护和平发挥过一定作用。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比较 2.不同点
(1)原则:①国际联盟强调“全体一致”原则。②联合国则主张“大国一致”原则。
(2)作用:①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有限。②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3)任务:①国际联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②联合国是要防止世界大战,尊重人权和民族自决。
(4)结局:①国际联盟未能制止侵略,无所作为而消亡。②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上作用重大,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
【特别提醒】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是对国际关系影响深刻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们构思于战争中,形成于战争后,构成稳定的机构,其职能、影响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对战争的认识和维护和平的不懈努力。
【典例1】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不存在强权政治
B.初期在主要常任理事国的共同控制之下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D.强调“全体一致”原则,更具合理性
解析:联合国与国际联盟都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但又都存在强权政治,故A项排除;联合国成立初期曾为美国所操纵,故B项错误;联合国强调“五大国一致”原则而非“全体一致”原则,故D项错误;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产物,而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1.联合国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操纵,一度成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入,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
2.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它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方面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由于某些大国缺乏诚意,其作用大打折扣。全面认识联合国的作用
【特别提醒】联合国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在曲折的道路上成长壮大,为人类的和平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联合国不是“世界政府”,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方面也有其局限性。在多极化的今天,联合国需要进行改革、采取集体行动,才能有效应对威胁和挑战。
【典例2】联合国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涉及的领域不包括( )
A.维护世界人权 B.防止局部地区的武装冲突
C.推动地区和平 D.为各国选择政治制度
解析:各国的政治制度是由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历史特点决定的,不是联合国涉及的领域。
答案: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际联盟),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
——〔美〕爱德华·伯恩斯、菲利
普·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它也未能制止美苏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迎面冲突……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祸殃。
——〔美〕爱德华·伯恩斯、菲利普·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下图漫画:联合国秘书长交接。
[探究问题]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如何评价联合国的作用?
(3)从上述材料看,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存在哪一相同的问题?分析其主要症结。
[探究思路]第(1)问,概括指出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共同追求。第(2)问,结合材料评价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第(3)问,综合分析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存在的相同问题。
[探究结论]
(1)和平与安全。
(2)联合国在成立后的30年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大国间的矛盾,但在防止美苏发生大规模冲突、战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3)问题: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不被重视,没有起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原因: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谢谢观看!课件21张PPT。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回顾总结一、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土地政策的对比
1.梭伦改革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了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2.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二、认识历史上改革的本质和规律
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一般有两种情况:
(1)整体适应、部分不适应。针对这种情况的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这样的局部调整就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2)两者从根本上互相矛盾,这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造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这种根本的改造是革命性的改革,它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凡是改革,都必然触犯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的利益,因此必然遇到阻力。革命性的改革,触犯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的利益,斗争更为尖锐。
3.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势力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的高低与权力的强弱,以及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坚决反对变法。
1.(2015·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常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的信息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赋税、财政收入、土地兼并等角度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中“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信息作答;第二小问从王安石改革的背景、动机以及结果等角度说明。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山东高考)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2)问,是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需用其他史料印证。
3.(2016·全国卷Ⅰ)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谱牒改革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有机结合起来。第(1)问,可从材料中“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等内容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谱牒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皇室的地位、维护统一和政权稳定、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