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论语》四则 1.认识、会写“焉、诲”两个生字,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等成语的意思。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3.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学习的部分。学习目标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尊称为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孔 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读一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四则正音:yān huì
焉 诲
诲女(“女”同“汝”,应读“rǔ”)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 “知”通“智”,应读“zhì”)也。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疏通文意第一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几个人。“三”在古文中指“多”的意思,不是确数。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见他们的短处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子曰”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在《论语》中,子都指孔子。“曰”,是“说”的意思。第二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第三则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者:的人。好(hào)古:爱好古代文献。敏:敏捷,迅速而灵敏。求:探求。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懂知识明事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知识的人。”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故:旧的。知新: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可:可以。以为:以……为,把(它)当做。矣:语气词,无实义。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则是谈学习态度的,
哪几则是谈学习方法的?想一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论语》四则谈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谈学习方法:敏以求之 春秋时期,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两小儿辩日》练一练:
将下面的句子与其含义用线连起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勤奋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实事求是虚心求教加强复习课外拓展四书五经(儒家)
四书《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
五经《 易经 》《 尚书 》《 诗经 》《 礼记 》
《 春秋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深入思考, 就会迷惑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去 学习,就会疑惑而得不到解答。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曾参shēn,孔子的弟子)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经常温习呢?”
三省吾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途不是很遥远吗?任 重 道 远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