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预习提纲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建立的前秦统一了 ,苻坚自恃国力强盛,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
2.概况:383年,前秦80万大军PK东晋8万精兵,最终前秦战败,东晋 。
3.影响: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5.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①统一时机不成熟——(根本原因)
②民族融合不充分,民族矛盾严重,内部不团结——(最主要原因);
③苻坚轻敌,指挥不当;
④战火烧到南方,不得民心;
⑤东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指挥有方。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流域
黄河
黄河
长江
淮河
时间
前207年
200年
208年
383年
双方
项羽PK秦军
曹操PK袁绍
曹操PK孙刘
前秦PK东晋
结果
项羽胜
曹操胜
孙刘胜
东晋胜
影响
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战乱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北方:
建立:4世纪后期, 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统一:439年,北魏统一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2.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目的:顺应统一和民族融合趋势;巩固北魏统治(根本目的)。★
3.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容:
1)494年,迁都 。
迁都原因:原都城气候干旱,供给不足;政治保守不利汉化;位置偏北,不利融合和控制中原。迁都目的:推进汉化改革;加强对中原的控制;促进洛阳繁荣,中原发展。
2)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 ; ; ;通汉婚。
4.孝文帝汉化改革意义/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实质:是少数民族民俗汉化、社会发展封建化过程。
2.高潮: 改革。
3.表现:
①生产生活上:各民族互相学习。
②政治制度上: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③经济文化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④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和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4.意义:丰富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
一.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结果:前秦失败,逃回北方。
以少胜多:肥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迁都: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改革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北方民族融合的表现:
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活,向汉族人学习农业技术,从事畜牧业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2.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3.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步习题: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①破釜沉舟 ②投鞭断流 ③揭竿而起 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 把土地分给农民
B. 迁都洛阳
C. 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D. 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迁都长安 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改用汉族姓氏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曹魏、北魏B.西晋、北魏
C.前秦、北魏D.前秦、东晋
7. 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
A.反对各族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8、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苻坚骄傲轻敌
B.东晋的士兵战斗力强,战术正确
C.士兵不愿意为前秦卖命
D.前秦士兵人数比东晋少
9、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哪个皇帝?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2分)
(2)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语言?为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分)
(3)除了材料二中的措施外,孝文帝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参考答案:选择题1--9DBDCBABDA
10.(1)北魏孝文帝。洛阳。
(2)“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