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04 20:3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华佗是亳州中药材产业、中药材文化的一个最著名的文化符号。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②制成“麻沸散”③提出“治未病”理论④编制“五禽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汉代,“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 西方人普遍享用中国丝绸
C.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D. 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3.东汉后期,广大人民爆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 )
A. 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不能主政
B.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 赋税、徭役沉重,刑法严酷
D. 朝政腐败,时局动荡
4.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一部《伤寒杂病论》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5.巨清华同学收集了以下资料,请你为她所收集的资料拟定一个正确主题( )
①“秦王扫六合” ②“伐无道,诛暴秦”
③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④汉通西域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6.“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它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这条贸易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这条“贸易通道”开辟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7.墨子周游列国时带了三大车竹简,出行不便。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 ( )
A. 丝织技术 B. 活字印刷术 C. 雕版印刷术 D. 造纸术
8.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
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战争 ④在陈建立政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9.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
A. 秦 朝 B. 西汉 C. 唐朝 D. 东汉后期
10.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往哪里的著名商路( )
A. 西亚和欧洲 B. 日本 C. 朝鲜 D. 东南亚
11.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
A. 刘邦 B. 刘彻 C. 刘秀 D. 刘备
12.对历史上发生的“楚汉战争”理解正确的是( )
A. 发生在巨鹿之战之前,项羽进军关中之后
B. 在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杀掉了刘邦
C. 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战争
D. 楚庄王与晋文公为争霸发生的战争
13.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分封制
C. 派张骞出使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4.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
15.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 秦朝的咸阳 B. 西汉的长安
C. 东汉的洛阳 D. 宋朝的东京
16.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命更完整一些,让灵魂更高尚一些,使自己的经历更丰富一些,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一趟丝路,让心灵得到升华与净化。如果我们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重走丝路,我们应该从哪一座城市出发( )
A. 西安  B. 兰州   C. 北京 D. 洛阳
17.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
A. 云南 B. 陕西 C. 甘肃 D. 新疆
18.“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推恩令”
19.中国历史上的“西域”是指今天甘肃省的哪两个关隘以西的广大地区( )
A. 嘉峪关、玉门关 B. 山海关、嘉峪关
C. 玉门关、阳关 D. 山海关、阳关
20.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建议的原因是( )
A. 是当时有名望的学者提出的
B. 当时读书人都希望精通儒学
C. 为了统一思想 , 巩固封建统治
D. 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已经解决
21.下列关于下图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这次起义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
B. 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 起义领导人是陈胜和吴广
D. 起义过程中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政权
22.“王立群读史记”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吸引了不少历史爱好者观看。下列有关《史记》表述错误的是( )
A. 作者司马光生活在汉武帝时代
B.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D. 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革命首创精神
23.下列表述准确无误的是 ( )
A. 西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C. 西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 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24.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的史书被认为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里的“他”是( )
A. 孔子 B. 司马迁 C. 杜甫 D. 司马光
25.《伤寒杂病论》( )
A.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B. 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 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D. 介绍了"麻沸散"与"五禽戏"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接踵而亡。
(1)上述材料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述你的理由。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朝为乱政虐刑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内外骚动,百姓罢敝(人民疲劳困顿),财匮力尽(财物缺乏,力量用尽),民不聊生。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1)阅读材料概括:秦朝实行怎样的统治?这样的统治导致了怎样的结局?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国家有了怎样的统治才会繁荣富强?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材料二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三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某中学生《我对秦始皇的评价》
(1)椐材料一,概括翦伯赞对秦始皇的评价,他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司马迁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材料三: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史记》
(1)材料一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
(3)材料二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汉景帝的做法。
(4)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治世局面?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1)材料中的“臣”是谁?这是他给哪位皇帝提出的建议?
(2)用准确的词句概括这个建议,并简述其实施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是东汉的名医,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编制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所以②④都是华佗的医学成就。“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排除①③。故此题选B。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信息,C 说法正确,汉朝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东西方的商品可以互通。A 项说法不恰当,B、D 项说法绝对,可以排除。故本题应选择 C。
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统治黑暗、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是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东汉末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D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4.【答案】A
【解析】《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太学在西汉时期设立。

5.【答案】B
【解析】“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反映的是秦朝的建立与灭亡。“汉朝与匈奴的和战”、“汉通西域”反映的是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和西汉开拓西域的相关内容。秦朝和西汉都是大一统的王朝,所以上述主题可以拟定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指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是指宋元时期。所以答案选B。
6.【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就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到欧洲,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
7.【答案】D
【解析】竹木简笨重,不利于经济文化交流。蔡伦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
8.【答案】C
【解析】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楚汉相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之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7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所以答案选C。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东汉后期的政治特点.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后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故选D.
10.【答案】A
【解析】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到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1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答案】C
【解析】楚汉之争是发生于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刘邦在垓下一战中战败项羽,获得最后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楚汉之争历时3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3.【答案】A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就是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故答案为A。
1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由皇帝直接派官吏治理。郡县制的推行,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5.【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的长安,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故选B。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甘肃走廊)、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选A项。
17.【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路线图中长安即今天陕西西安,途经敦煌,在今天甘肃。“丝绸之路”,途经陕西、新疆、甘肃三省。因此选A。
18.【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中文字可知,出自西汉贾谊的《治安策》,其大意是,天下要想实现太平,就得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力量单薄就容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生反叛之心。反映了要建诸侯国,使诸侯国越小越好,这样它们就不能对中央形成威胁。这与“推恩令”是不谋而合的。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诸侯国实力就被削弱。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9.【答案】C
【解析】两汉的西域指的是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故选C项。
20.【答案】C
【解析】在汉武帝时期,作为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大一统的统治。但汉初以来占统治思想的是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与汉武帝要有一番作为的雄心相矛盾,是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因此针对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思想还很活跃的局面,汉武帝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学说。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统一思想,为其政治统治服务,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1.【答案】A
【解析】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秦朝的是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所以答案是A。
2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选项A是错误的,故选A。
23.【答案】B
【解析】西汉时期,劳动人民发明了纸。东汉宦官蔡伦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
24.【答案】B
【解析】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司马迁被称为“史圣”。
25.【答案】B
【解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6.【答案】(1)商鞅变法召怨天下。
(2)不对。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暴政。
【解析】(1)题文“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接踵而亡”。提供的信息:只是商鞅变法,不广纳良言,虽然能够促使秦国快速达到富裕强盛,但也招致了秦国众人的怨恨。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召怨天下。
(2)因为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改革,它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朝迅速灭亡,主要是秦的暴政所致。它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根据要求即可回答:不对。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暴政。
27.【答案】(1)实行残暴统治。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2)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依法治国。
【解析】(1)秦朝统治者实行暴政,无休止征发徭役、繁重的赋税、苛刻的刑罚,终于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带领九百多因雨误期的农民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起义军接连攻下几座县城,在陈建立了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后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被镇压下去,陈胜等被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光辉。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2)秦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结束了乱世,稳定了天下。但其统治者却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征收沉重的赋税,让天下百姓没有享受到国家统一带来的安定,所以他们因暴政而进行反抗,最终推翻了暴秦。随后的汉王朝统治者从中汲取教训,采取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减少徭役的措施,让百姓能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了经济,使西汉王朝走上了强盛之路。秦灭汉兴的不同局面,告诉我们要注意发展经济,休养生息,要注意减少人治,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
28.【答案】(l)评价: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2)评价:秦始皇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3)特点:全面性;一分为二。
【解析】(1)阅读材料,从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因此翦伯赞对秦始皇的评价的依据是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2)从材料二“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实行酷刑,滥用民力,修建长城,大修宫殿和陵墓,导致民不聊生,因此司马迁是从秦始皇的暴政来评价的。
(3)阅读材料三,材料三对秦始皇的评价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的,既看到秦始皇的功也看到秦始皇的过,评价比较全面,,这是和材料一和材料二评价的最大不同。
29.【答案】(1)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2)文中的“上”指的是汉高祖。
措施: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3)重视农业生产。汉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4)文景之治。
【解析】(1)据材料一可知,由于战争破坏,汉初天子都不能找到同色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可知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据此作答即可。
(2)由于汉初经济的贫困,汉高祖为恢复发展经济,实行了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据题意,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汉高祖,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减轻百姓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
(3)通过阅读材料二可知其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汉景帝重视农业的发展,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4)根据材料三可知,在汉景帝后期经济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个时期的努力而形成的,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据题意可作答反映的治世局面是文景之治。
30.【答案】(1)臣:董仲舒。皇帝:汉武帝(或刘彻)。
(2)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实现了思想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了大一统
格局;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研习儒学风气兴起;儒学逐渐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1)材料中这句话是西汉汉武帝时董仲舒说的话。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依据所学可以知道,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就实现了西汉王朝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研习儒学风气兴起;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但是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