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三单元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上三单元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06 09:42: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苏州园林预案
课前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
(一)相关链接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预习字词。
1.正音正字:镂 轩榭 丘壑 嶙峋 蔷薇 嶂
2.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5)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8)闲适:闲静舒适。
(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粗读课文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
第二段(3~9自然段)
第三段(10自然段)
正案
学习指导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文中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3.讨论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
4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结合书后第三题)
5、完成书后第二题
6、介绍劳动公园或老虎滩(其他也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桥之美 学案
课前背诵——美学名句
1、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
2、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3、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1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 《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 秦观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 《凤求凰.琴歌》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8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9  张籍   《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3 司马光  《西江月》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17 龚自珍  《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 张先 《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9 李商隐  《锦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4 张仲素  《燕子楼》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25 元好问  《摸鱼儿二首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6 李商隐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学习目标:
1. 体会作者独特的视角感受桥之美。
2.品味本文优美富有意韵的语言。
2.
预习指导:文学常识
《桥之美》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市人,当代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字词
驻足 煞它风景
正案
学习指导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说说吴冠中眼中的桥之美指的是什么?并比较茅以升的桥之美有何不同?
仔细揣摩1-3节找到关键句——桥在不同环境中多样形式的作用。
茅氏:
吴氏:
小结:
2. 那么吴氏以那些例子来印证自己的对桥的美感呢?
乌镇苇丛的石桥;
细柳下的石桥;
仿卢沟桥、宝带桥;
风雨桥 ;
二.美句欣赏。本文不仅见解独到,语言也富有韵味,找出来品一品。重点品味练习三。(题目见课文)
A
B
C
D
三.比较小品文《桥之美》与一般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在语言上的不同。
四.总结.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努力提高欣赏美的能力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国石拱桥 预案
课前背诵————词:过河拆桥 桥归桥,路归路 修桥补路
对联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成一家
水光遥接汉 ——虹气上凌虚
上下影摇波底月 ——往来人渡镜中梯
诗歌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华镇)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桥的谚语: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学习目标:
1. 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 体会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预习指导:1、整理文学常识
2、查字典,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 )形 拱( )桥 陡( )坡 匀称( ) 惟妙惟肖 ( )
巧妙绝( )推崇( )
3、熟读课文
正案
1、 提问预习内容
2、
3、 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4、 文中介绍了几座桥,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5、 在介绍的过程中,作者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请举例说明
5、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6、找一种文具,运用某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苏州园林预案
课前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
(一)相关链接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预习字词。
1.正音正字:镂 轩榭 丘壑 嶙峋 蔷薇 嶂
2.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5)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8)闲适:闲静舒适。
(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粗读课文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正案
学习指导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文中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3.讨论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4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结合书后第三题)
5、完成书后第二题
6、介绍劳动公园或老虎滩(其他也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桥之美 学案
课前背诵——
美学名句
1、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
2、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3、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1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 《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 秦观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 《凤求凰.琴歌》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8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9  张籍   《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3 司马光  《西江月》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17 龚自珍  《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 张先 《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9 李商隐  《锦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4 张仲素  《燕子楼》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25 元好问  《摸鱼儿二首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6 李商隐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学习目标:
1. 体会作者独特的视角感受桥之美。
2.品味本文优美富有意韵的语言。
预习指导:文学常识
《桥之美》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市人,当代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字词
驻足 煞它风景
正案
导入:《中国石拱桥》桥的形式优美体现在哪?——象“虹”着眼于桥的结构美。
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表现的是诗意美;
那么画家眼中的桥又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一起随画家去欣赏桥的美吧。
学习指导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说说吴冠中眼中的桥之美指的是什么?并比较茅以升的桥之美有何不同?
仔细揣摩1-3节找到关键句——桥在不同环境中多样形式的作用。
茅氏:着眼于桥之形体现的美;
吴氏:着眼于小桥流水人家所具有的块、线、面构成的画面产生的美感。强调桥与环境的组合。
再以马氏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美比较:小桥流水人家形成的温馨意境与 古道西风瘦马形成对比表达游子羁旅愁肠。
小结:对美的欣赏角度不同收获也不同。
2. 那么吴氏以那些例子来印证自己的对桥的美感呢?
乌镇苇丛的石桥;
细柳下的石桥;
仿卢沟桥、宝带桥;
风雨桥 ;
二.美句欣赏。本文不仅见解独到,语言也富有韵味,找出来品一品。重点品味练习三。(题目见课文)
A 发闷、深呼吸、舒畅----人的感受在景物上的反应。
B为何消魂?因为这里有一种对比的美感。
晓风残月是怎么回事情?言下之意是无须他们的陪衬也充满美感。
C形:交错之形
色:颜色陪衬
乐曲:和谐统一的整体。
D桥之美,是通过桥与自然展示出来,展示出和谐的韵律,音乐以声音展示、桥以形象来展示,只是方式不同,都吸引着画家的眼睛。
三.比较小品文《桥之美》与一般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在语言上的不同。
四.总结.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努力提高欣赏美的能力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故宫博物院预案
学习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a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上谕(yù) 傀儡(kuǐ l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在( )内填字来完成短语
①规模(宏)大 ②庄严肃(穆) ③大肆挥(霍)④重重殿宇 ⑤举世(闻)名 ⑥(焕)发光彩 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 ⑨龙凤(呈)祥 ⑩池馆水(榭)
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参看书后平面图,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 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课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4、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5、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6. 运用恰当的顺序和说明方法介绍三十八中校园和教学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题 喂,出来 课时 2 课型 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2、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3、锻炼想像能力。 4、了解科幻小说。
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等道理。
重点 挖掘本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上。
难点
关键 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教具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预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ěn)笑 牟(móu)取 众目睽(kuí)睽
棘(jí)手 铆(mǎo)钉 贪婪(lán) 履行(lǚ)
2、整理下列词语,并自选五个写一段话:(有困难者可选三个分开造句)
哂笑:讥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前已有通盘考虑。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第二)
4、读了本文之后你有哪些感悟,得到了哪些启示?
5、将自读的疑问写在书上。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读课前导学或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内容

2、学生简介作者
3、检查预习、默写生词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标题“喂——出来”的意思
2、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 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时的疑难问题,关键处全班或教师协助解决。
2、结合课文探究科幻小说的特点
A、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
B、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
C、科幻小说的三要素:科学、幻想、小说
3、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四、想像训练
1、 就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五、布置作业——写一段或一篇科幻小说(以下几题中可任选一题)
A、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200字 B、《×××的黑洞旅游》,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日记形式写 C、自拟题目以新颖的形式写一篇警示人类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第二课时
一、作品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写的科幻小说的语段或文章,小组对照要求进行评议打分,每小组选优荐一人2、小组推荐出的代表进行班级交流二、总结全文——一句话谈自己读了本文或听了同学的作品后受到的启示
三、布置作业
1、习作优秀者继续修改自己的作品 (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
2、只有积极治理环境,世界才会真正美丽
3、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是长远的目光,不能只顾一时,不顾长久
4、有小错要及时纠正
想像指导:
(丰富的想像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然后充分展开,用具体情节去加以充实)
人间。)5、正面的事情要坚持不解,负面的事情做不得
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罪证是销毁不了的

作业
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故宫博物院预案
学习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 )殿 蟠( )龙 鎏( )金
玉玺( ) 妃嫔( ) 湛( )蓝
上谕( ) 傀儡( ) 翊( )坤宫
修缮( ) 击罄( ) 诏( )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在( )内填字来完成短语
①规模( )大 ②庄严肃( ) ③大肆挥( )④重重殿 ⑤举世( )名 ⑥( )发光彩 ⑦烟雾( )绕 ⑧腐朽昏( ) ⑨龙凤( )祥 ⑩池馆水( )
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参看书后平面图,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 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21):
第三部分(22—24):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3.课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4、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5、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 运用恰当的顺序和说明方法介绍三十八中校园和教学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国石拱桥 预案
课前背诵————词:过河拆桥 桥归桥,路归路 修桥补路
对联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成一家
水光遥接汉 ——虹气上凌虚
上下影摇波底月 ——往来人渡镜中梯
诗歌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华镇)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桥的谚语: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学习目标:
1. 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 体会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预习指导:1、整理文学常识
2、查字典,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 )形 拱( )桥 陡( )坡 匀称( ) 惟妙惟肖 ( )
巧妙绝( )推崇( )
3、熟读课文
正案
1、 提问预习内容
2、 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3、 文中介绍了几座桥,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结构特征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4、 在介绍的过程中,作者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请举例说明
5、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6、找一种文具,运用某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