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合集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合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06 10: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1 课时 2009 年 9 月 28 日
教学内容 总第20课时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了解本文观点,学会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学习分析议论文的论证层次及观点。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重点 学习分析议论文的论证层次及观点。
难点 本文的论证层次及中心论点。
教法 引导 合作探究 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 资料卡片 轻巧夺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板书问题,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导入本节: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归纳: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布置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过渡句与段中的中心句。 个别指导。当堂问题思考:(发放资料)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各自所用的段落? 组织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及中心句,归纳文中的主要观点——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 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3 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三 论据及论证方法分析: 明确资料中问题,组织学生自主阅读5-12段,完成练习。个别指导。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用时 3分钟)读课文,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语句, 划出过渡段。小组间交流。思考问题。当堂交流,共同明确本文中作者依次阐述的观点,找出各自所在的段落。 (用时 15分钟)自主阅读,归纳相关的内容,自主进行练习。 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中心句及过渡句把握本文依次阐述的观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点拨学生发言,引导明确: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5-8段)1引导阅读5、6段,归纳创造性思维所需的要素: 渊博的学识 ;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2点拨采用的事实论据。 3 10、11段所用的论据 ,引导明确。四 组织学生探究课文各段间的关系,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第3个观点。点拨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文章最后,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在资料卡片中划出结构图。当堂练习:《轻巧》50页第4、5题; 五 布置作业:1.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1+1=? 4+9=? 5+7=? 6+18=?2 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情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当堂交流问题,共同明确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7 段); 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8 段)(11段)事实论据: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留意细小的想法并反复推敲,不断充实。(10段)理论论据:是否具有创造力在于自己是否留意,意识到;(用时 15 分钟)共同归纳各段间关系,划出本文的结构图,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练习,自主进行。 (用时 5 分钟) 明确本节的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与归纳能力。掌握采用的论证方法及证明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板书设计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观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 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3 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问题:2(月)+1(月)=1(季度) 论据: 3(天)+4(天)=1(周) 理论论据 :引用事实论据:约翰 罗兰 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课后反思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2 课时 2009 年 9 月 29 日
教学内容 总第21课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梳理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明确事例论据的作用。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结合自身学习实际, 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难点 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法 引导 合作探究 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 轻巧夺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点评作业完成,从案例导入本节学习。 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问题出在哪里呢? 组织阅读课文 第1段,提出问题:本段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评发言,引导明确: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板书关键词。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布置阅读课文2-13段,划出各段的中心句。 个别指导。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结构,当堂完成结构图。个别学生板书。三 布置学生探究文中所举的事例及各自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事例与分论点间的关系。2—5段:举例:王阳明,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板书 关键词) 明确作业完成,听评案例,个别发言。 阅读课文 第1段,明确问题,个别回答,共同明确中心话题。(用时 8 分钟)明确要求,自主阅读课文,划出各段中中心句,两人合作讨论本文的结构。代表板书结构图,其余点评 ,共同概括。(用时 15 分钟)找出文中所举的事例,结合上下文来分析要证明的观点,个别作答,其余点评 ,共同明确。(用时 10 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
教学过程 6—12段:举例:自己,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四 问题探究:1“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2 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组织学生自由发言,点拨明确:1“格物致知”出至《四书 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2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五 课堂小结:本文中心论点提出方式——开头部分;论证层次:总分总;布置当堂练习:《轻巧》53页 6、7题;个别指导。作业:《轻巧》53-54页1、2、8、9、10、11 题。作文: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明确问题,找出问题1所在的段落,提取关键信息来回答,问题2 自由发言。(用时 8 分钟)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提出方式及论证层次关系,对比13课中相关的问题。当堂练习,个别问题质疑。明确课下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掌握本文的论证层次及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
板书设计 应致 总 提出问题: ( 1 )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论点)有知 分 (2—5)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格精 分 析 举例:王阳明物神 问 (6—12)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题 举例:自己 总 解决问题: ( 13 )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课后反思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3 课时 2009 年 9 月 30 日
教学内容 总第22课时 15 短文两篇之 不求甚解掌握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采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 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 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
难点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认识本文先驳后立的论证层次。
教法 引导 合作探究 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 轻巧夺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从《五柳先生传》中文段的背诵导入本节。问题:“不求甚解”原意是什么?现在的含义是什么?点评导入本节。问题探究:1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2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3 本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有什么作用?4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二 组织学生当堂交流问题,点拨所在的段落,明确答题要点: 1 第四段,有两层;提出自己的观点,点拨论点的提出 方式——先驳后立;2 好读书是读书会意的前提;3 举例5、6段: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的著作——反面;诸葛亮独观大略的读书——正面;归纳论证方法:例证法与对比论证法;4 第7段论述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听读课文,说说词语在文中的原意与现代汉语听意思。明确要求,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资料明确问题,找出在文中所在的段落。结合上下文提取文中关键信息,自主练习。个别质疑。(用时 15 分钟)当堂交流问题,个别发言,共同明确本文的论点提出的方法及采用的论证方法。自主修改答题要点,个别问题质疑。(用时 10 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习抓住中心句来梳理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明确事例运用及论证方法,学习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三 归纳本文的观点——读书要虚心; 读书的方法不咬文嚼字;组织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阅读培根的《谈读书》思考本文中主要观点。个别指导。点拨:读书的正确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益处——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四 课下练习:1 抄写本文中重点词语,并借助工具书解释其含义;2 《轻巧》56-57页 中5、7、8、9题。布置假期作业:完成《轻巧》中第四单元13、14课阅读;50页6-14题; 54页12-23题;阅读一本好书,整理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或故事,写写你的评价,准备读书报告会。 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中主要观点。探究三个层次,共同明确主要问题。(用时 15 分钟)明确课下作业及练习要求。 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习抓住中心句来梳理文章内容。
板书设计 15 不求甚解 谈读书“不求甚解”含义:读书要虚心; 读书的正确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读书的方法不咬文嚼字; 读书的方法——举例5、6段:反面——正面 读书的益处—— 对比论证
课后反思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4 课时 2009 年 10 月 9 日
教学内容 总 第23 课时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提炼文章的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中生词,提炼文章的观点。
能力 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语言的感彩,初步感知本文中作者对于反动论调的批判精神。
重点 结合背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炼文章观点。
难点 理解驳论文的要点——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做为突破口的论证构思。
教法 阅读 探究 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 幻灯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点评假期作业 ,导入:2008年是“奥运年”, 2009年10月1日是建国六十周年,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 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导入本节,引导明确题目中的“自信力”的含义,展示资料,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二 布置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段中的中心句、文中的过渡句或过渡段;个别指导学生的阅读与圈点。三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问题探究:1作者反驳了某些人的什么错误观点?反驳的理由各是什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找出反驳错误观点所用的段落1-5段,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概括要点: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明确要求,阅读明确本文的题目的含义、写作背景及文体、出处。(用时 3 分钟)明确要求,自主朗读课文,标出文中生词,划出重点语句或段落。(用时 5 分钟)明确要求,阅读课文的1-5段。 明确3段中的“他信力”的具体表现--信地、信物、信国联; 4段中求生之道,个别发言,自由发言。(用时 10 分钟)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能力,学习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或句子来梳理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理由:1信“地”信“物”信“国联”——“他信力”;2求神拜佛——“自欺力”组织学生点评有着这些思想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 问题探究之2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证明的?组织学生阅读课文6—8自然段,点拨6段的作用(过渡), 点评发言,引导概括,板书关键词--一般事实论据:过去和现在的事实 中国的脊梁。组织学生结合文中的论述,举例,事例点拨:南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康梁新政变法图强;四 引导阅读最后一段,组织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板书完成结构的三个部分,点拨议论文中的驳论文的写法关键点--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组织学生探究本文中运用的方法,点拨明确: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布置课下作业:轻巧夺冠:1、3、6、7、8题。 查找中国现代史上有中国骨气的例子。 明确问题,自主阅读课文6—8自然段,思考个别回答第6段的作用、这几段谈到的话题,作者的观点。(用时 10 分钟)阅读最后一段,归纳课文的结构。明确驳论文的写法关键点,结合本文的前5段 探究本文的反驳方法,讨论明确:驳论证。(用时 10 分钟)明确练习及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能力,学习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或句子来梳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文中作者对于反动论调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理解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驳 / 1-2: 夸地大物博 ﹨ 只有“他信力”斥 求国联 / --论点不攻自破论 ﹨ 3-5:求神拜佛 发展“自欺力”证 正面立论 6-9: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中国的脊梁。驳论文的关键点--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课后反思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5 课时 2009 年 10 月 10 日
教学内容 总 第24 课时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二节研讨课文,探究“中国人”的实质。 练习驳论文阅读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掌握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补充事例。
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阅读分析驳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中华同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 研讨课文三、四部分,明确“中国人”实质,练习驳论文的阅读分析。
难点 探究“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
教法 引导 探究 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 轻巧夺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回忆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文中的中心论点,问题导读:第1、5段有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二 事例扩展,听取学生查找资料汇报。发放资料,组织学生自读。板书关键词语--中共发表宣言; 全国的抗日运动;三次学生请愿。结合上节事例的补充,引导归纳▲“中国的脊梁”--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结合中国的国情,引导明确▲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1许多事情无权知道真相。2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个别回答,结合背景分析删去的原因,个别发言,共同明确,鲁迅的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影响。 (用时 5 分钟) 阅读资料,共同明确。A “九 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B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C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阅读补充资料,提取其中关键信息,讨论明确为何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用时 10 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探究能力。体会鲁迅杂文在当时的针贬时弊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探究能力。体会中华同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三 结合全文及课后练习二例句,探究:1“中国人”的含义;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 点评学生发言,点拨: “中国人”——结合课后练习二明确广大人民; 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的少数 顽固分子; 反动派的御用文人;▲“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四 当堂练习:60页《强盗的自述》组织学生自主作答,个别指导。 点拨课外阅读的中心论点及作者反驳的错误观点及过程。错误观点:中国的贫穷是因为闹革命;驳论据:帝国主义来侵略中国是为了抢夺我们的财富。归纳中心论点:中国的贫穷是当时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不作为造成的。布置作业:《轻巧》60页第10、11、12、14题。课后练习二 ; 复习本单元。 阅读课后语句,当堂讨论。 (用时 10 分钟)明确问题,自主阅读,划出文中的关键语句,自主练习,个别问题质疑。探究反驳的思路。(用时 15分钟)明确课下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扩展与分析能力,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板书设计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5段: 承认事实 → 分析事实 → 归纳对方错误,揭露国民政府卖国投降的本质。 归谬法 6~9段:1 中国的脊梁-- 例子: 中共宣言;全国抗日运动;三次学生请愿。 2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3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中共)。
课后反思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6 课时 2009 年 10 月 11 日
教学内容 总 第25 课时 四单元练习一 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学习提取各段的中心语句来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议论文构思,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 提取各段的中心语句来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
难点 论据的典型性与简洁性分析,如何补充论据。
教法 引导 点拨 练习 教具 轻 巧 夺 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组织部分同学改错。一 点评作业,点拨《轻巧》60页14题两段间的关系—— 论据与论点; 二 结合《轻巧》62页第9题,引导学生明确论证方法,指导自主练习。三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63页《读“磨脑子”的书》,个别指导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句,个别指导学生结合中心句子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层次,点拨同学的板书。组织进行练习10、11、12题。点拨补充内容中句式的一致。四 组织学生阅读63页文(二),找出各段的分论点,点拨1探讨的话题——读书的好处,2找出其中论述的语句——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3引导归纳各段间关系——逐步深入的论证思路,组织学生结合文段来补充事例,个别指导。读《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 自主改错,明确练习中段间的关系。明确论证方法,自主练习,个别问题质疑。(用时 5分钟)自主阅读63页《读“磨脑子”的书》, 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句, 思考列出本文的结构图,个别同学上前板书,其余点评改正。(用时 15分钟)阅读63页文(二),找出各段的分论点,归纳本文探讨的中心话题,思考段间的关系,自主阅读练习补充事例,当堂交流。(用时 15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与概括能力,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与概括能力,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点拨论据的使用与文章的复述之间的区别,结合论点的需要,提炼论据中的关键点,简洁的阐明,例:“读《藤野先生》可以让我们不必走出国门,就可以走近藤野先生,去聆听他对于学生的教诲,去感受他对人的热忱与希望”; 道理论据:经历磨难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战胜困难的法宝,享受成功的人可以从中汲取避免失败的经验;五 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完成第14、15题。 个别指导。布置课下作业:57页《善读可医愚》划出文中中心句子,完成练习14-17题。 结合一段中句式来补充相应的道理论据,交流。自主练习。个别问题质疑。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论据的简明与典型性。
板书设计 63页《读“磨脑子”的书》 10、11、12题;文(二) 第14、15题。《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作业:57页《善读可医愚》划出文中中心句子,完成练习14-17题。
课后反思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7 课时 2009 年 10 月 12 日
教学内容 总第26 课时 四单元练习二 议论文的论点与论证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习提取各段的中心语句来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证过程。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议论文构思,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 学习提取各段的中心语句来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证结构。
难点 如何分析某一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
教法 引导 点拨 练习 教具 轻 巧 夺 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点评练习,引导学生明确57-58页中《善读可医愚》第二段论证过程,组织学生划出本段的层次,概括。点拨关键词语:首先…其次…然后… 最后…二 63页《读“磨脑子”的书》第二段,引导学生分析其论证过程,个别指导,当堂交流。示例:首先指出本段的论点——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然后引用生物学家 的话,并用燕雀与雄鹰的对比来论证,最后对比常读一览无余的坏处来总结归纳。三 组织学生阅读《轻巧》中54页第二个阅读。布置学生进行阅读,点拨学生的阅读与划出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结构的分析,点拨学生的自主练习20-23题。当堂点拨:第20、21题; 明确论证过程的关键词语,进行层次分析。当堂交流。(用时 6 分钟)自主练习,进行论证结构分析。当堂交流,共同明确。(用时 6分钟)《轻巧》中54页第二个阅读。自主练习,进行课文结构的分析,明确练习题。当堂交流。(用时 15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与概括能力,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点拨论证过程分析:分成四层,其中的引用;四 布置学生自主阅读64页《真正的强者》 个别指导划出中心句子,进行问题分析。五 布置课下作业:64页说明文阅读(四)练习23至26题。修改读书报告的材料。 自主阅读64页《真正的强者》自主练习,个别问题质疑 。(用时 12分钟)明确课下作业。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分析能力。
板书设计 练习分析论证过程:论证过程 首先… 63页《读“磨脑子”的书》第二段;其次… 54页 (二) 20-23题。然后… 最后… 64页《真正的强者》作业:64页说明文阅读(四)练习23至26题。修改读书报告的材料。
课后反思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8 课时 2009 年 10 月 13 日
教学内容 总第27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
重点
难点
教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