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同步练习
1.如图是刘老师看物体时眼睛的成像情况,则他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用的透镜是( )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
2.防盗门上安装的猫眼相当于一个(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三棱镜
3.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来观察邮票图案,放大镜与邮票的距离应( )
A.大于20cm B.等于10cm
C.小于10cm D.在10cm与20cm之间
4.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缩小的虛像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5.如图是某人看近处物体时,眼睛成像的光路示意图,则此人的眼睛是( )
A.近视眼,应用凸透镜矫正 B.近视眼,应用凹透镜矫正
C.远视眼,应用凹透镜矫正 D.远视眼,应用凸透镜矫正
6.我们一旦长期用眼不卫生,就会出现视力缺陷,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 方(选项“前“或“后”),需要佩戴 加以娇正(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眼睛。
7.望远镜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 像(填虚或实);目镜的作用相当于 (填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
8.眼睛是一个“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厚薄”形状的。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 ,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远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近处物体。
9.人的眼睛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它能将光线 (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 。
10.如图为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及矫正示意图,据图分析有关近视眼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过大
B.近视眼的眼球前后径过长
C.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D.可以佩戴适度的凸透镜加以矫正
1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什么远去的帆船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呢?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看远处的帆船时,睫状肌处于舒张的状态
B.看远处的帆船时,晶状体曲度变小
C.帆船离晶状体越远,视网膜上成的像越小
D.近处的帆船在视网膜上成放大的像,远处的帆船在视网膜上成缩小的像
12.同学们发现吴小飞看书的姿势和别人不一样,他总要把书拿的很远,和老年人样。吴小飞同学的眼球和 (填“A”或者“B”)类似,他新配的眼镜片的形状和 (填“甲”或者“乙”)类似。
13.如图所示, 图(选填“甲”或“乙“)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戴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选填“凸”或“凹”)。
14.如图,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矫正做法的是 (填序号)。
15.小云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两眼的视力分别是远视和近视,她将一只2B铅笔放在她的眼镜的后面1cm处时,透过眼镜看到铅笔的形状如图所示,则图中右侧的镜片是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该镜片所矫正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
16.(1)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如图所示是眼睛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使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须用 透镜矫正(选填“凸”或“凹”);
(2)校医务室检查视力时,因房间太小而使用一个平面镜,让学生看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2.8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m,如图所示,而体检要求人与视力表距离应为5m,则该同学所在位置距镜子的距离应为 m。
17.现代照相机、摄象机所用的光学镜头是可变焦距的,当物距改变时,通过改变镜头到“屏”的距离(像距),仍可获得清晰的像,如果被拍摄物体远离镜头而去,则镜头焦距应( )
A.变小 B.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18.在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情形的分别是( )
A.②和④ B.④和② C.②和① D.③和①
19.清晨,我们常常会看到树枝和树叶上有一些水珠,如图所示。甲图中看到水珠后面远处景物是倒立的,乙图中透过树叶上的水珠观察到树叶清晰的叶脉,则水珠相当于一个 镜,通过 图中的水珠看到的是物体的实像。
20.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出现了一些“手机控”
(1)媒体报道,市民刘先生在开车途中,发现前方出现心仪已久的靓车,便掏出手机拍照准备发微信感叹两句,谁知前车急刹,追尾了……已知刘先生的车速为90km/h,与前车相距为10米,则当前车急刹,追尾的时间为 秒。
(2)在黑暗的环境中看手机,屏幕的强光会使眼睛的 缩小。长期使用手机看文字或图片,会使眼球晶状体的曲度 ,造成近视。
(3)如图所示,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当光照射到二维码的白色部分时,光被 。经过摄像头 而成像,手机再通过解码就可以获取相关信息。
21.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 。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 (填“靠近”或“远离”)眼睛。
(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22.(1)在森林中旅游时,请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因为饮料瓶内进入水后,相当于一个 镜,对太阳光有 作用,容易引发火灾。
(2)观察拍摄水边的风景照片时,总会发现倒影部分比景物本身暗一些,这是光从空气射到水面时由于光的 (填“反射”或“折射”)一部分光进入了水中的缘故。
23.阅读《中国天眼》回答36题。
中国天眼
从1609年,伽利略制作出第一架光学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诞生的三百多年里,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如图22所示,被誉为“中国天眼”,是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于2016年9月25日建成的。相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FAST灵敏度提高约10倍;相比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FAST的最大特点是索网结构可随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的反射面板产生变化。FAST是使用一种称为“漂移扫描”的方式来进行观测的。所谓的“漂移扫描”和“守株待兔”的思路相类似,就是望远镜不动,固定的指向天顶,等着天体自己运动到望远镜的视野里面。
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FAST经过一年紧张调试,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的脉冲星达6颗。其中两颗脉冲星的具体信息为:一颗自转周期为1.83秒,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另一颗自转周期为0.59秒,距离地球约4100光年。对脉冲星的观察、研究对揭示宇宙诞生和演变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最灵敏的 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
(2)FAST的最大特点是索网结构 可随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的产生变化;
(3)光年是的 单位;
(4)“中国天眼”能“扫描”到微弱的射电波,是因为球形反射面对射电波有 作用。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
【分析】“猫眼”是由两块透镜组合而成。当我们从门内向外看时,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极短,它将室外的人或物成一缩得很小的正立虚像,此像正好落在目镜的第一焦点之内,目镜起着放大镜的作用,最后得到一个较为放大的(还是比实际的人和物体要小)正立虚像,所以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解答】解:
“猫眼”是由两块透镜组合而成。当我们从门内向外看时,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看到的是人或物的正立、缩小的像,所以猫眼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性质,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
用凸透镜观察较小的邮票图案,要使邮票放大,把凸透镜作为放大镜使用,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一定小于凸透镜的焦距10cm,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首先判断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哪种情况,根据成像情况进行判断物距和焦距的关系。
4.
【分析】(1)显微镜的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2)根据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进行分析;
(3)掌握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根据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进行分析。
【解答】解:A、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其成像原理同放大镜,故A错误;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之外,才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C正确;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同时考查了有关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5.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正常眼,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不需矫正;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由于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近处的物体的像没有成在视网膜上,而是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这说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在下降,这是远视眼。
由于人的眼睛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为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就需要对光线提前会聚一下,所以戴一个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加以矫正。
故只有D正确。
故选:D。
【点评】正常人的眼睛是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若像不成在视网膜上,这样的眼睛是病态的,成在视网膜前方的是近视眼,成在视网膜后面的是远视眼。
6.
【分析】(1)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2)近视眼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解答】解: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原因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但是我们可用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故答案为:前;凹透镜。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本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能够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7.
【分析】根据望远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分析答题:望远镜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开普勒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叫目镜,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实;放大镜。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望远镜的原理,属于基本应用常识题,知道望远镜的构造、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8.
【分析】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
【解答】解:眼睛是一个“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凸透镜,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故答案为:薄;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9.
【分析】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眼睛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照相机”的镜头,把来自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故答案为:凸透镜;会聚;底片。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眼睛的视物原理进行分析,要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相对应。
10.
【分析】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戴上凹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解答】解:A、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故A正确;
B、近视眼的眼球前后径过长,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故B正确;
C、近视眼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故C正确;
D、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即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11.
【分析】(1)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
(2)视角大小和距离物体的远近有关,近大远小。
(3)人眼相当于一部微型照相机,视网膜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AB、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晶状体曲度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故A、B正确;
C、距离物体越远,视角越小,如果视角小,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就小,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小,故C正确。
D、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中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近处的帆船和远处的帆船在视网膜上都成缩小的像,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睛相当于凸透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之外时,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需要强点的是,视角大小和距离物体的远近有关,近大远小。
12.
【分析】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要戴一个凸透镜来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戴上凸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解答】解: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他总要把书拿的很远,和老年人样,说明吴小飞同学患上了远视眼,眼球和B类似。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故他新配的眼镜片的形状和甲类似。
故答案为:B;甲。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远视眼的成像特点、形成原因和矫正措施。
13.
【分析】正常的眼睛可以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眼会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远视眼会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近视眼的表现是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即是由于晶状体太厚,其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故若想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即需要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
乙图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因此乙图表示近视眼,近视眼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乙;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近视眼成像原因和其矫正方法的掌握情况,难易程度适中。
14.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解答】解: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③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所以①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
故答案为:③;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15.
【分析】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变弱,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为了将光线会聚,需要用凸透镜来矫正远视眼,这样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透过眼镜看到铅笔的形状,左侧是正立缩小的虚像,右侧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右侧的镜片是凸透镜,左侧的镜片是凹透镜,
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
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远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故答案为:凸透镜;远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中招的热点。
16.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而造成的,故用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短,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故一般用凸透镜来矫正。
(2)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
【解答】解:(1)如图所示,此时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故是近视眼,所以用凹透镜来矫正;
(2)由题意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为2.8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子也是2.8m,则视力表的像到视力表的距离为2.8m+2.8m=5.6m;而体检要求人与视力表距离应为5m,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2.8m,所以人离镜子的距离为:5m﹣2.8m=2.2m时。正好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1)凹;(2)2.8;2.2。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矫正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知识点,故熟悉平面镜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7.
【分析】解决该题时应注意两点:其一是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即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其二是若物距(像距)不变时,增大焦距就相当于增大像距(物距),同理若物距(像距)不变时,减小焦距就相当于减小像距(物距);所以该题利用上面知识分析即可解决。
【解答】解:当被拍摄物体远离镜头时,即物距变大,若想得到清晰的像,即需要减小像距,即在“屏”不动的情况下,可以使镜头后缩;也可以在镜头和“屏”均不动的情况下增大焦距,这样也相当于减小了像距,也可以使得像更清晰。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时的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18.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
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②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②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应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即④图能正确表示远视眼的矫正情况;
所以,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情形的分别是②和④。
故选:A。
【点评】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9.
【分析】透明的物体都可以制成凸透镜,尽管材料不同,但是对光线的作用和成像情况都是相同的。
露珠是一个凸透镜,露珠看叶脉跟放大镜的原理。
看远处的物体是物体处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露珠中间厚,边缘薄,形成一个水凸透镜,叶脉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和放大镜的原理是相同的。
甲图中看到水珠后面远处景物是倒立的,是因为物体距离凸透镜稍远,一倍焦距以外,像距一般稍微大于焦距,所成实像在透镜和眼睛之间,是客观存在的,不需要承接物;光线继续向前传播,直到眼睛,可以看见这个实像,而看到的像在凸透镜里面,是眼睛的误会。
故答案为:凸透;甲。
【点评】透明材料制成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虽然材料不同,但是对光线的作用和成像情况是相同的。
20.
【分析】(1)利用速度公式变形计算追尾的时间;
(2)在眼球的结构中,瞳孔是光线进出的通道。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瞳孔是变小的,以避免过强的光线刺伤了眼睛;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瞳孔是变大的,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球,便于看清黑暗中的物体。
(3)数字型条码是黑白相间的图,黑色能够吸收任何颜色的色光,而白色则能够反射任何颜色的色光。
【解答】解:(1)刘先生的车速v=90km/h=25m/s,
根据v=可得,追尾的时间:t===0.4s;
(2)在黑暗的环境中看手机,屏幕的强光会使瞳孔缩小,以避免过强的光线刺伤了眼睛;
有关资料表明,长期用手机看文字或图片,会使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使眼球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从而形成近视。
(3)当光照射到二维码的白色部分时,白色部分能够反射所有色光,二维码反射的光经过摄像头的折射而成像,手机再通过解码就可以获取相关信息。
故答案为:(1)0.4;(2)瞳孔;过大;(3)反射;折射。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原理。
21.
【分析】(1)在有眼镜时能成清晰的像,可看做是近视眼已矫正了,拿走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了,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2)根据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分析。
【解答】解:(1)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
(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
远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是B图,远视要用凸透镜来矫正,是D图。
故答案为:(1)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靠近;(2)A、C、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镜及其视物原理,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中档题。
22.
【分析】(1)丢弃的饮料瓶类似于凸透镜,会使太阳光会聚到一点,从而使局部的温度过高,从而引起火灾。
(2)看见的景物是由于景物直接发生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的,而倒影是由于景物反射的光线到水面,再次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在水面上既要发生反射又要发生折射,由于折射被水面吸收一部分,因此倒影的亮度比景物要暗。
【解答】解:(1)因为瓶中进入水之后,瓶中的水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它能使太阳光会聚于焦点,使焦点的光最集中,温度最高;可点燃枯草、枯枝和树叶等易燃物,造成火灾。
(2)观察拍摄水边的风景照片时,总会发现倒影部分比景物本身暗一些,这是光从空气射到水面时由于光的折射,即一部分光进入了水中,另一部分反射回来的缘故。
故答案为:(1)凸透;会聚;(2)折射。
【点评】该题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光的折射的应用,是一道综合题。
23.
【分析】(1)(2)认真阅读材料,即可得到答案;
(3)光年,长度单位,光年一般被用于计算恒星间的距离,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
(4)凹面镜对光线具有汇聚作用。
【解答】解:(1)阅读材料可知,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
(2)阅读材料可知,FAST的最大特点是索网结构反射面板可随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的产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