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学会看病毕淑敏会认11个生字。正确认读“打蔫儿、喋喋不休”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3勾画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作者介绍 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1969年入伍,1980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等。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词语学习 喋喋不休:(成语)形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造句:放学回家后,只要我一看电视,妈妈就会喋喋不休地数落我。
雪上加霜:(成语)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造句:小刚的爸爸妈妈下岗了,小刚又生了重病,这真是雪上加霜。词语理解按图索骥:(成语)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
造句:公安机关按图索骥,终于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艰涩:(文辞)晦涩,不流畅,不易理解。文中是艰难、缓慢的意思。
造句:这本书语言艰涩,不适合小学生阅读。
忐忑不安:(成语)指心里七上八下心神不宁。
造句:我忘了做作业,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生怕老师会批评我。
毫无疑义:一点不怀疑。
造句:毫无疑义,这件事是他做的。谴责:责备;严正申斥。
造句:他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遭到了大家一致的谴责。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造句:我们做事不能拖沓,应该干净利落。
聊胜于无:(成语)比完全没有要好一点儿。
造句:这座破庙虽然也漏雨,但聊胜于无。多义词:打蔫儿
①指植物枝叶萎缩下垂。
造句:长时间没有下雨,高粱都旱得打蔫儿了。
②形容无精打采,精神不振。
造句:由于昨天熬夜,他今天一直打蔫儿。
骄傲:
①贬义词,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造句:一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忍不住骄傲起来。
②是褒义词,指自豪。
造句: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③是褒义词,指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造句:小红是我们班的骄傲。 多音字
假沓 近义词残忍—( ) 喋喋不休—( )
锻炼—( ) 忐忑不安—( )
拖沓—( ) 埋怨—( )残酷滔滔不绝磨炼惴惴不安拖拉抱怨 反义词虚弱—( ) 喋喋不休—( )
艰涩—( ) 雪上加霜—( )
谴责—( ) 拖沓—( )
骄傲—( ) 埋怨—( )
冷漠—( ) 强壮默默无言雪中送炭流畅赞扬利索谦虚谅解热情 词语辨析喋喋不休 滔滔不绝
相同点:两个词都有“话很多”的意思。
不同点:“喋喋不休”形容言语烦琐,唠叨,说个没完没了,是个贬义词。“滔滔不绝”形容说话连续不断(多指话多),口才好,是个褒义词。
运用示例:
他讲起自己当年的英勇事迹来眉飞色舞,( ),大家都被他吸引了。这时儿子过来打扰到了他的兴致,他又开始( )地数落儿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 默读课文,试着给本课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至20段):写“我”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决定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
第二部分(第21至24段):写“我”在担心与自责中等待儿子回家。
第三部分(第25至27段):写儿子回家后的表现让“我”找到了不断磨炼他的勇气。
整体感知1.读教材第一部分(第1至20段),回答下列问题。
(1)“长得比我高了”说明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我”对儿子的关心?
课文解读 “长得比我高了”说明儿子长大了,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为下文“我”产生“让他自己去看病”这一想法作了铺垫。“习惯性”一词则道出了“我”以前对儿子关怀备至。(2)从母子二人的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儿子对父母很依赖。他不会处理突发的事件,当遇见事情的时候,想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3)第11段话说明了“我”的什么想法? “我”很清楚,做父母的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必须的,这是“我”这个母亲的责任。(4)从“我咬着牙”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我”做出这个决定的艰难与坚决,“我”的内心正在经历着一场复杂的斗争,表现了“我”的爱子深情。(5)从母亲的这段语言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母亲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和要注意的事项,也是对儿子能力的培养,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不放心和深沉的爱。(6)“我”为什么改变了想法? “我”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被儿子沙哑的嗓子击碎,爱儿子、心疼儿子的情绪占了上风。 2.读教材第二部分(第21至24段),回答下列问题。
(1)“摇摇晃晃”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摇摇晃晃”一词说明儿子病得确实不轻,这也是下文“我”开始后悔自责的主要原因。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忐忑不安”一词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比喻。生动地表明“我”因为担心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等待儿子回来的过程,对于“我”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可见在这段时间里,“我”内心受到很多煎熬。“忐忑不安”一词表现了“我”既担忧又心疼的心情。 (3)第23段写出了母亲的什么心理? 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想锻炼儿子,另一方面又担心儿子。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3.读教材第三部分(第25至27段),回答下列问题。
(1)“勇气”指什么?为什么说“磨炼他”,也“磨炼自己”? “勇气”是指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气魄。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了担心与自责的折磨,一方面想让孩子锻炼成长,另一方面又怕孩子遭受磨难,内心异常矛盾,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2)“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使他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不仅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还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应对办法与经验。 1.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心理描写)
2.他挣开我的手,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枝笔,把您说的看病的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3.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比喻)
4.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心理描写、关联词)
佳句积累运用第一人称叙事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是指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把事情的经过和人物的经历告诉读者。本文就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作者以“我”的身份讲述自己让孩子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经过,真实地再现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看到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看到了那份良苦用心背后的深沉的母爱。这样写读来更亲切,更自然,也更真实。写法借鉴 如何运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经过呢?
首先,在叙述时,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其次,“我”必须和作品中的其他人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
此外,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让读者读来感到亲切、自然、真实。1.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忐忑不安 心安理得 心如刀割
心如死灰 心旷神怡 心花怒放
拓展延伸2.赞美母爱的佳句。
母爱就像太阳,无论时间多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她的照耀和温热。
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
母爱是温热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清泉;母爱是美化心灵的彩虹。3.经典诵读。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赏析】把帷帐撩起,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故依依不舍地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禁泪流不停。在这风雪之夜不但不能与母亲团聚,还要推开柴门远去,不禁令人兴叹:此时有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诗人是站在老母亲的角度来写这首诗的,抒发了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种无奈的情怀。 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学会看病”不仅是对我们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也是对母爱的最好回报。只有当我们能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的时候,才能让父母放心、安心。课堂小结儿子:生
病发烧结构图示病情
严重独自
就医良久
未归学会
看病学会
看病母亲:做
出决定犹豫
不决自责
担心心软
后悔勇气
回升磨炼儿子,深深的爱1. 给加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 ” 。
怔 住 (zhēnɡ zhènɡ) 按图索骥 (jì yì)
倚 着 (yǐ qí) 喋喋不休(dié dí)
2.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聊胜 不休 震耳
失 落 忐忑 按 索骥
加霜 纷至 来当堂测试√于无喋喋欲聋魂魄图不安雪上沓√√√3.读读下面的句子,讨论问题。
(1)“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雪上加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位母亲认为自己是给孩子“雪上加霜”?
雪上加霜的意思是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这里是因为本来孩子就生病了,而“我”还是决定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2)“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母亲为什么感到时间在“艰涩地流动”?你从她的“忐忑不安”中体会到什么?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你觉得这位母亲冷漠吗?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表明“我”因为担心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忐忑不安”一词表现了“我”既担忧又
心疼的心情。 不冷漠。这是为了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