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单元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单元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06 20:2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山西太原模拟)《春秋左传》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子。’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些做法(  )
A.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
B.表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
C.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
D.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
解析 “‘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子。’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可见继承有序,宗法制得到有效维护,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8·豫西南高中联考)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这表明商代(  )
A.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宗教势力比较强大 D.文化教育极端落后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商王崇拜神,决策征求神的旨意,使王权带有神秘色彩,故B项正确。
答案 B
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模拟)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的做法(  )
A.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解析 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因而皇帝制度的建立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7·四川资阳高一期末)秦汉时期的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夺或由廷议作出决定。”这表明秦汉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十分完善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
D.议会制初步确立
解析 根据所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汉,完善于隋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体现了皇权要受到廷议的影响,廷议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8·河南洛阳模拟)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  )
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解析 这一规定使得王国越分越小,并且列侯归郡县管辖,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B项正确。
答案 B
6.(2017·四川资阳高一期末)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过不断演变发展,至明清达到顶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结构图展示的是不同朝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形式,其中属于唐朝的是(  )
解析 A项皇帝直接领导六部,是明代废丞相的结果,故A项错误;B项三省分工明确,尚书省辖六部,是典型的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系,故B项正确;C项皇帝下设三公,是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仅设一省,属于元代的一省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8·山西太原模拟)史载:“举四海之大,而一毫之用必会于三司。”此“三司”负责掌管(  )
A.军政 B.行政
C.财政 D.礼仪
解析 “一毫之用”指国家的用度,不是军政内容,故A项错误;国家的用度,主要指财政开支,故B项错误;“三司”指宋代负责财政的机关,故C项正确;宋代的礼仪主要由礼部负责,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7·四川绵阳高一期末)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分散相权 B.培植亲信
C.重视监察 D.更换宰相
解析 根据材料“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得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分散相权,故A项正确。
答案 A
9.(2017·广东佛山高一期末)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  )
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析 材料“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反映了明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7·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  )
①内侍机构 ②君主专制产物 ③决策机构 ④制约皇权工具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内阁是明朝皇帝为辅助处理政务的临时性机构,属内侍机构,①正确;内阁服务君主,加强君主专制,②正确;内阁不具备决策权,③错误;内阁有利于强化皇权,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1.(2018·山西太原模拟)对比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办事程序,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内阁办事程序
通政司——奏折至内阁——内阁票拟——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施行
军机处办事程序
从奏事处拿到官员奏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览——军机大臣向皇帝请旨——军机处拟好谕旨——再由军机大臣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施行
A.内阁的办事流程更精简
B.军机处有很强的保密性
C.内阁能有效地牵制皇权
D.军机处使专制皇权加强
解析 通过“军机处办事程序”可知,皇帝可以通过军机处直接对各部门进行控制,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8·浙江温州期末)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上朝的礼仪,体现着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B.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官员上朝从两汉到清朝经历了由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了臣子的地位越来越低,君主权力越来越大,反映了君权的日益加强。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4分,共40分)
13.(2017·山西太原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1、2、3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中枢权力体制发生的变化。(6分)
(2)图1至图4,中枢权力体制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结合图5,分析这一矛盾演变的趋势。(4分)
(3)综合上述图示,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6分)
答案 (1)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
(2)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3)策略:重用近臣;分散相权。
原则:维护皇权至上。
14.(2017·河南焦作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官阶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摘编自魏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16分)
答案 (1)趋势: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宰相专权的历史教训;皇权专制加强的需要。
影响:破坏了中央行政体系的完整性;降低了各级官员的地位和尊严;使最高权力运转被扭曲;使明代官员管理缺乏连续性;严重损害了国家典章制度的地位。(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