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东汉的建立及衰亡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三、学法指导:反复阅读课文,研读图文资料,论从史出。
四、课 时:1课时
五、合作学习:
学 生 活 动
教学札记
一、基础达标
(一)课前复习
西汉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称为
(二)课前预习
一、东汉的兴盛——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王莽建新
时间: 年 建立者:
西汉存在 年: 年+ 年— 年= 年
2.东汉建立:
时间: 年 都城: 建立者: (光武帝)
3.背景:
后期, 越来越腐败;王莽 及改制失败;王莽改制失败造成 混乱与 矛盾加剧, 推翻王莽政权
4.措施:
多次下令释放 ,减轻 负担,减轻 ;
州县,裁减 ,加强对 的监督, 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 内迁,缓和 矛盾。
5.光武中兴的表现:
到光武帝后期,社会出现了 的局面, 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东汉由盛到衰的转折——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 ,不能 ,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 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 ,导致 的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 摆布,想 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 ,设法除掉 , 由此得到宠信,把持 。
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 交替专权的局面。
深层次原因:封建专制皇权的 和皇位 。
2.结果:
和 轮流把持 ,任用 ,诛杀 ,导致 腐败不堪,正直的 受到排挤陷害,社会 ,人民 ;
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 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 。
三、东汉的衰亡——黄巾起义
1.原因:
东汉后期 越来越腐败, 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 流离失所; 频繁发生;广大人民不能忍受这种 统治,反抗情绪在 流传。
2.概况:
时间: 年 领导人: 宗教:
道具:头裹 历时: 结果:
特点: 、 的农民起义
天下响应原因: 和 争权夺利,肆意搜刮, 不断,人民已被逼向 的边缘。
应对:东汉统治者调集 进行镇压;调和 内部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4.影响:瓦解了东汉政权。
沉重 东汉的统治,使东汉
二、合作交流
比较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
时间
事件
背景
措施
西汉时期
高祖措施
社会经济
吸取 灭亡的教训
“ 皆罢归家”;
释放 为平民;
轻徭薄赋( 税一)。
东汉初年
光武措施
社会 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
先后下令九道释放 和禁止残害 的命令;
减轻赋税田租, 税一;
废除 时期的苛捐杂税;
整顿 ,惩处贪官污吏。
三、能力提升
议一议光武帝刘秀实行修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亲身参加了 ,领悟到过度剥削和压迫会迫使 造反。只有爱惜 ,才能使他们安心 ,才能 安定
借鉴了 初年的治国经验,在 凋敝、社会 局面下,只有采取 政策,才能安定 ,稳定 秩序。
四、反馈练习
1.“身外戚,夺政权。建立新,西汉亡。”这段三字经中的“外戚”指的是( )
A.主父偃 B. 王莽 C. 张角 D.梁冀
2.如果你穿越到东汉初年,你可以看见的情形有( )
①一些奴婢被主人随意买卖 ②农民因为缴纳的税收少了,所以种田的积极性比较高
③丞相等人提出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 ④有的官员因为贪污而被朝廷严惩
A.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4.东汉建立以后,统治者实行了一些列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国家统一 B.国富民强 C.巩固统治 D.抵御外族入侵
5.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影响( )
A. 因为起义9个月被镇压,所以影响不大 B. 使东汉统治者励精图治
C. 消灭了东汉政权 D. 基本上摧垮了东汉政权
6.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7.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一项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8.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9.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10.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11.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重申三十税一的旧制,,下诏各州郡检核垦田户口,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废除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由于以上措施,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摘编自高尚志《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等
材料二 汉顺帝末年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
材料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光武中兴”景象出现的主要措施和作用。
措施:释放 ,减轻 负担,减轻 。合并 ,裁减 ,加强对 的监督, 贪官污吏,允许北方 内迁,缓和 矛盾。
作用:使社会出现了 的局面, 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 ”的局面。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东汉末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种状况引发了材料三的谁领导的哪次农民起义?
社会状况: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 受到排挤陷害, 混乱, 遭殃。 的混乱也 了东汉的统治, 走向衰落,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即将发生。
领导的 起义。
(3)这场农民起义的有何特点?有什么影响?
一场 、 的农民大起义;沉重 了东汉的统治,使其 。
12.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又因皇帝姓刘而被称为“刘汉”。汉朝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西汉
(汉高祖)
(今 西安)
东汉
(光武帝)
(今 洛阳)
(2)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各有一个治世局面,请写出这两个治世局面的名称及采取的共同措施。
西汉: ; 东汉: 。
共同措施:减轻 负担,减轻 。
(3)西汉和东汉的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请结合汉武帝和光武帝的事迹,各举出两例进行说明。
汉武帝:允许 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使 越分越小;将地方的 和盐铁 收归中央, 官营,统一制造 等。
光武帝:合并 ,裁减 ,惩处 ;允许北方各 内迁等。
六、学习反思:
课件23张PPT。欢迎各位专家莅临指导!授课班级:102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17年11月21日观看视频《帝国的兴衰》,思考西汉后期严峻社会问题?汉武帝驾崩以后,西汉王朝开始由盛转衰:
统治阶级的腐败,
政府权力的削弱,
社会动荡不安,
百姓民不聊生,
帝国的统治行将崩溃。 导入新课 课标要求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讲授新课一、东汉的兴——光武中兴
1.废汉建新 设问:计算西汉存在多长时间?为什么减1?面对依然严峻的社会问题,王莽新朝推行新政,因为“迂执信古”决心“托古改制”,结果改革措施与社会现实脱节,越改越乱,民怨沸腾,各地起义此起彼伏。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设问: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取而代之的朝代名称?建立者是谁?建立的时间?都城? 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后统一天下,成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shì)号光武,史称光武帝。2.东汉建立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颁布诏(zhào)令“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其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zhì zhuó)奴婢者依法治罪”;公元30年,重申三十税一的旧制。39年,下诏各州郡检核垦田户口,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 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 ——摘编自高尚志《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等3.光武中兴设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光武中兴”景象出现的主要措施。材料研读:光武中兴措施 民间有那些被强迫嫁人的女子或者被贩卖的孩子,如果要回到他们自己的父母身边,都要听从他们意志,如果谁敢禁止,就依法处置。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社会矛盾。
比较: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思考:光武帝刘秀实行修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亲身参加了农民起义,领悟到过度剥削和压迫会迫使老百姓造反。只有爱惜民力,才能使他们安心生产,才能社会安定;
借鉴了西汉初年的治国经验,在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局面下,只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才能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仅有1000多万,到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统计,已达2100万。 ——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材料研读设问: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图中的屋主悠闲地对坐畅饮,起舞的雀鸟和洒扫的奴仆,衬托出一派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东汉宅院画砖》《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说唱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说唱佣又称说书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1)算一算:表格中皇帝即位时的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是多少?
(2)思考:表格中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弊端?
二、东汉由盛到衰的转折——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原因东汉中期10帝即位年龄及寿命9.5岁24岁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母后太后掌握,导致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权力膨胀 。皇帝成年以后,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宦官,设法诛杀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握朝政。 光武帝加强皇权,在中央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只有名分却无实权,皇权缺少制约。当继承的皇帝年幼或无能时,宰相不能发挥作用,大权很容易旁落到外戚或宦官之手。这些人借皇帝名义发号施令,为非作歹,祸乱朝纲。这充分暴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思考: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深层次原因?材料研读: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深层次原因深层次原因: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 现在皇上年幼,不能处理政务,你是我的亲人,最值得信赖,你就辅助皇上决定各项军政大事吧!臣一定竭尽全力辅助皇上,绝不令太后失望! 这些大臣几乎全是太后外家的亲人,竟然不把朕(zhèn)放在眼内,任意妄为,贪赃枉法,骄横跋扈(bá hù)。朕要从他们手上收回权利,你是朕的心腹,要助朕除去外戚啊!小人愿效犬马之劳,万死不辞!演一演2.表现皇帝年幼继位宦官日益权重君主过早逝世皇帝倚重宦官借宦官灭外戚外戚独揽大权164532排一排恶性循环,外戚宦官轮流交替执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3.危害材料研读“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汉顺帝末年童谣依据材料和故事分析外戚宦官专权的危害。 童谣的含义:刚正不阿(ē)者,冤死于道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外戚梁冀专权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部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他。 ——课本P60 “相关史实”危害: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政权的混乱也动摇了东汉的统治,王朝走向衰落。三、东汉衰亡——黄巾起义1.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广大人民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情绪在民间流传。2.过程
时 间:
领导人:
宗 教:
道 具:
历 时:
结 果:184年
张角
太平道
头裹黄巾
9个月
被镇压3.特点: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天下响应原因:调集军队进行镇压;
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4.影响: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guā)?,天灾人祸不断,人民已被逼向死亡的边缘。统治者的应对: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fán,焚)烧官府,劫(jié)略聚邑,州郡失据(依据),长吏多逃亡。询(xún)日(十天)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后汉书·皇甫嵩传》建武二年(26年)下诏:“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后汉书·光武帝纪》使用了光武帝年号“建武”纪年,是年号纪年法,它是帝王纪年法之一。 知识拓展上述史料中出现的“建武二年”,使用了哪种纪年方法?(1)帝王纪年法:国君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
国君纪年的法:是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早在春秋时期普遍使用,是按照国君在位年数依次纪年。如《春秋》中“僖公元年”,《史记》中的“始皇五年”。
年号纪年的法:西汉武帝时正式建立年号,年号作为一项制度被历代皇帝继承下来。如:贞观、开元、洪武、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年号制度形成以后,年号纪年取代了国君纪年。谥(shì)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谥号也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光武帝等
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
太宗、高宗、显宗、肃宗、英宗、穆宗、中宗、神宗、德宗、仁宗等。(2)干支纪年法:东汉时出现,即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 、癸[guǐ] )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mǎo] 、辰[chén]、巳[sì]、午、未、申、酉[yǒu] 、戌[xū] 、亥[hài] )相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等60个组合,用这60个组合依次纪年,60年一循环。现在农历的年份任用干支。
例如:甲午(1894年)中日战争
戊戌(1898年)变法
辛亥(1911年)革命(3)公元纪年法:以传说中耶稣(yē sū)出生之年为公历元年。它产生于6世纪。中国最早使用公元纪年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但当时还有民国纪年,今天台湾也用民国纪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宣布只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东汉的兴亡一、东汉的兴——光武中兴三、东汉衰亡——黄巾起义二、东汉由盛到衰的转折——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王朝从25年刘秀称帝到220年曹丕篡汉,经195年,共14个皇帝,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3个皇帝(光武帝、明帝、章帝 );
特点:政权巩固并恢复发展;中期:9个皇帝 (和、殇[shāng]、安、少、顺、冲、质、桓、灵帝);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并引发统治危机;后期:2个皇帝 (少帝、献帝);
特点: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巩固小结读史可以明智!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