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上)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教学目标:
1. 欣赏名家优美诗文,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 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寓意。
3. 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4. 懂得协作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
5. 投身“我爱文学” 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意义
2.理解比喻、排比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
3.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难点:
1. 练优美语言的理解
2. 如何使学生自愿进入文学大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结构,认识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意义;理解比喻、排比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过程:
1、 导入
投影出示自制的“门板图”,鼓励学生根据提示打开门 (课件) 5
音乐
美术办公室动物园文学
解说词:每一扇关闭着的门里都有它的秘密,从刚才的小游戏中,我们看到的是小贴画。在现实生活中,每一座房子里都曾经或正在演绎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只不过我们看不到罢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打开最后一扇门,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一个学生上来打开最后一扇门:文学)这扇门究竟怎样才能
打开?里面有哪些东西?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
2、 新授 28
1. 指名朗读全文,讨论文章结构。 5
(课件)
文学的特征 文学的内涵 文学的功能 文学和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引入话题 (第1--2段)为你打开一扇门 论述意义 (第3--4段)——激励进门 (第 5 段)
2. 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 10
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准确、最优美的词句,反复体验它的妙处,在全班交流。
3. 精读第四段 5
(1)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文学的特征 (第 1 句)
文学的内涵 (第2--4句)
文学的功能 (第5--8句)
文学和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9-13句)
(2)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 5
比喻:形象生动,能引发联想
排比;句式整齐,语势强烈
4. 引导学生思考本文标题的特点: 3
醒目 比喻恰当 设置悬念 用“你”亲切
3、 作业:收集好标题,想想它究竟好在哪里,下节课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发现。1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交流自己发现的好标题;师生质疑问难;结合平时的阅读感受,写出你心中的文学
教学过程:
1、 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了《为你打开一扇门》,请几位同学给大伙儿谈谈有那些收获。(老师适当点评、表扬) 5
2、 检查作业
1. 形式:一个介绍,点评,其他同学做评委,老师做主持人。
2. 过程:介绍、点评;评分并当场亮分;汇总评出好的表扬;老师点评。 20
3、 师生质疑问难
老师提问的内容(学生如果提到,则不要): 10
1. 怎样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强调不能重理轻文)
2. 从课文中找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的原因。
4、 结束语 2
本文作者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精辟、独到的见解,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亲切的语言,怀着满腔热情,殷切的希望青少年朋友打开文学之门。这是一扇神气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同学们,你们愿意走进这扇大门吗?(表扬)
5、 课后作业 (投影)
1. 看清笔画,写出加横线的字音,解释意思。
诠释
憧憬
裨益
野蛮
2. 认真抄写“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3. 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写一段话,说出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字数不限)
二、繁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望星星的情况和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并形成书面材料。
教学重点: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重视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望星星的时间、地点和感受;学会观察大自然,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过程:
1、 导入:
繁星是常见的,却引起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繁星让我想起了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鲁冰花》。(请一位同学唱一下,没人唱就自己唱)“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星星眨呀眨,闪闪的泪光鲁冰花。”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也有过很多想法,你能不能跟同学们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2、 新授:
1、 介绍作者及作品:(投影)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的主要笔名。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繁星》是作者1927年离沪赴法的邮船上写的一篇游记。
2、 浏览全文,请同学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如何?把这些词从文中找出来。
从前 三年前 如今
思考: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如何?大体了解三次看星星的情况和感受。
(课件)
时间 地点 感觉 感情
从前 家乡 甜蜜、温馨 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三年前 南京 亲密、投机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如今 每晚 海上 惬意、信赖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有一夜
教师总结:写“如今”时,作者从两方面具体描述星星的。一个是作者从面上泛写的,主要从作者的状态:仰望--欲睡--沉睡来写;另一方面是从点上特写的,主要是具体描写巨人星座。
这三次看繁星,既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也表达了他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
提问:三次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为什么会不相同?
明确:这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也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4、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简述三次看星的情况与感受。
二、提问,学生讨论后回答:(课件)
1、作者为什么能将三次看星的情况写得这样好?(提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2、作者描写的对象,一是眼前的景物,二是联想和想象的景物,请找出,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第二节首句中,“静寂”是从听觉上写的,“静寂的夜”怎能“看见”呢?
明确:夜里,听不到虫叫,看不到鸟飞,四周是一片寂静,作者用“看见”来写对夜的总体感受。
5、第三小节“渐渐地……无数荧火虫在我周围飞舞。”此句贴切在何处?
(提示:修辞)
明确:一是星光和荧火虫发出的光都很微弱,二是船在海上航行,上下颠簸晃动,星星也跟着晃动,所以望星星会感到像飞舞的萤火虫。
6、第四节末句中,为什么那个巨人还在跑?
明确:一是巨人星座所显示的形状像人在跑,二是作者在船上,船在跑,所以感到星座在跑,同时也表露了作者涌动的激情。
7、为什么作者说星光“微小”?作者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明确:因为当时作者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在“微小”的星光中,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2、 拓展思维:通过本文的学习,再添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比较一下,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没有什么不同?另外,你对有关星星的了解有多少?跟大家共同来分享。
四、以诵读方式在课上完成背诵第三段。
五、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
三、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标:
1、 欣赏名家优美诗文,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 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查找冰心的其他作品,谈自己对冰心诗歌的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朗读诗歌。
2、 创造性地感悟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完成《母亲》《纸船》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导语:你们知道冰心吗?谁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喜欢她的诗吗? 5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课件) 3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创作。她所创建的“冰心体”小诗成绩斐然,影响深远。她的小诗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风格细腻、清新、俏丽、淡远深沉。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三、欣赏《母亲》 15
老师朗读后,明确要求,让学生自由朗读,以相互提问的方式完成对本诗关键字句及其中蕴含的感情作初步了解。
教师总结中明确以下内容:
1、 字词:
风雨: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挫折等等而引起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情。
躲:借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亲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亲的温暖、伟大。
2、 感情:《母亲》这首小诗是冰心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的。母亲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心灵避难所这种思想感情,更加深刻、鲜明,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
四、《纸船》 10
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关键字句,体会其中的感情,学生可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明确此诗抒发的是思念母亲的深情。
5、 齐读两首诗,讨论异同,教师帮助完成如下结论: 5
《母亲》侧重于母爱的付出 童稚期寻求母爱的保护 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纸船》侧重于对母亲的感恩 步入青年后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 对母爱的感激
这两首诗表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其中的感情体验值得珍惜,内涵丰富而美好。
6、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预习《成功的花》和《嫩绿的芽》。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注意重要词语的表达作用;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诵读《成功的花》,回答教师提出的以下问题:(课件) 10
1、“明艳”一词形象地突出表现的是什么?
2、“惊羡”换成“羡慕”好不好?为什么?
3、诗中感叹号的作用是什么?
4、成功的历程是什么?
5、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所蕴含的哲理。(诸如,成功源于奋斗和牺牲)
二、运用指名读、齐声读的方式学习《嫩绿的芽儿》,完成下列问题: 10
1、本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和反复
2、找出诗中写色彩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发展 芽儿:嫩绿 显示着健壮、旺盛、朝气
贡献 花儿:淡白 蕴含着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华丽
牺牲 果儿:深红 象征着丰硕、甜蜜、美丽
3、课上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旨在鼓励学生创造性感受领悟,培养其创造精神。10
D:
比较内容 《母亲》《纸船》 《成功的花》《嫩绿的芽》
主题 对母爱的歌颂 勉励青年人珍惜青春,努力奋斗、贡献
创作风格 抒情短章,以“情”动人 哲理小诗,以“理”明人
偏重情感,风格温婉 侧重情趣,发人深省
S:(1)都出现了“物”,托物寓情,或借物言理,表现手法上相同。
(2)语言均凝练、清丽
三、通过多次朗读,课上完成默写 5
四、作业:
1、《母亲》一诗中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纸船》中作者用叠纸船这个细节寄托了对母亲的挚爱,你能不能也仿写一个细节表达同样的感情?
2、《成功的花》抓住花的色泽特征,用“ ”一词形象的突现了花的“成功”。
一词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也更能表现“人们”对“成功的花”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不够理解。
3、《嫩绿的芽儿》选择了 三个意象歌咏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这三个意象的排序明指果树 的过程,暗指青年
的过程。它们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诗的主题也在逐步升华,这可以从 、 、 等三个词语看出来。
家庭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题目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弄清文章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2、引导学生阅读和交流。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弄清故事情节及人物。
2、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件) 5
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随着歌曲的播放,画面上出现泰坦尼克号遇险的情景。提问这是什么电影里的,简略描述。
二、检查预习。 3
完成练习册P11。1、2两题。
三、解题: 1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1863年造,可是1870年3月1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撞船灾难发生了,哈尔威船长沉着应变,最后以身殉职。
四、简介作家及作品:(投影) 3
雨果,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程,但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依然是“人道主义”,同情被压迫者。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除了小说创作外,他还创作有诗歌、散文、剧本,雨果以其丰富而出色的创作成为世界文坛的第一流作家。
五、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弄清如下问题:(投影) 10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抓住大海和雾来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伟大形象)
2、“诺曼底”号发生还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的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六、检查学生对课文结构的划分,整体把握课文。 10
第一部分 1———5节 雾海夜航 开端
第二部分 6———9节 海难发生 发展
第三部分 10——46节 舍己救人 高潮
第四部分 47——50节 赞扬英雄船长 结局
拓展: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讲人物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或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谈自己对英雄的理解和感受。
七、两人一组读对话P14第16—34段要求读出感情、语气,再齐读第47段。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光辉形象,课后写下来 。 5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文是怎样写哈尔威船长的光辉形象的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复述哈尔威船长面对撞船灾难,沉着应变、以身殉职的动人故事。 5
二、小说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理解它们的含义。 15
1、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参考:船长并没有把自己给忘了,而是他在危急关头已经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就甘心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
2、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参考:这是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后人们形成和一种感觉,显示的是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和某种责任。此时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3、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参考:人中总是有崇高有卑劣,生死存亡关头,有人自私本性大暴露,有人则会激发起正义、责任和天良,所以说“事情总是这样”。
4、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不是
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参考:体现了船长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快节奏运作,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谨严有序,灾难也因之却步了。
5、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参考:体现了船长彻底地忘我,与事业共存亡的精神。他在死亡面前,经受了严峻考验,放射出英雄的光彩。
三、讨论:课文是怎样写哈尔威船长的光辉形象的? 5
明确:课文中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浮雕式的特写镜头来写的。
1、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船长在危急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2、通过浮雕式的特写镜头,表现了船长的敬业、尽责的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
四、课上讨论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三。 8
五、作业 5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湍急 侧舷 窟窿 蓦地 酣睡 你推我搡 嘈杂 肇祸
2、 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失魂落魄
井然有序
相提并论
三、填空。
《“诺曼底”号遇难记》作者是 , 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九三年》等。
四、拓展题。
如果你遇到此类突发事件,请假设一下你的表现。
五、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弄清大意。
2、理解各则寓言的寓意。
3、把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理解各则寓言的寓意,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有关古籍的常识和寓言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提问:如果你们现在想买一双鞋 ,怎样买?如果你在乘船时不小心把一件东西掉进了河里,那你准备怎么办?(学生自由发言)
可今天却有两位古人,做出了与大家完全不同的举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
二、简介作家及作品。
《韩非子》共55篇,大部分为韩非本人的作品。他出身于韩国贵族。其代表作《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以小故事讲大道理,逻辑严密,喜用喻。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相传为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学说而成,共26卷,保存了先秦各家的大量资料,被认为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取材广博,语言整齐简练。
三、请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弄清大意。
四、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五、学生讨论回答,这两则寓言反映的是什么道理?
参考: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第一则故事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第二则故事讽刺的是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六、请学生自由发言:通过今天学习的这两则寓言以及你所学过和看过的寓言,说说我国古代的寓言都有哪些特点?
明确: 完整的情节 大胆的夸张 精美的语言
七、作业:课后练习题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