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全套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全套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06 22:08:00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值得骄傲的朋友
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
——巴金囚绿记陆蠡作者介绍? 陆 蠡
(1908—1942) 陆蠡,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入文坛,后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翻译了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听录音,注意以下事项:
一、标注段落,圈划字词。
二、正音:
陆蠡 瞥见 移徙
淅沥 囚系
三、思考:
题目为“囚绿”,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lí piē xǐ
xī lì xì 1、哪部分是写囚绿的?
2、作者为什么囚绿?
3、作者囚“牢”绿了吗?
4、离开了绿,作者对绿的感情是怎样的?
要求:小组组员商量给每一部分起一个类似于“囚绿”的名字,比比看哪组最出色。问题探究赏绿囚绿释绿思绿囚绿记赏绿1、速读课文,找出表示作者喜爱绿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囚绿1、绿为什么会使作者如此的喜爱呢?明确: 1、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2、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
持己见。
3、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之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2、作者得到“绿”了吗?3、如何理解作者“囚绿”的行为?释绿 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地点你想到了什么?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主旨的所在。
从“这不屈于黑暗的囚人”的顽强抗争的精神看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呼唤光明和自由。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一段生活,表达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之情。思绿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明确:
含蓄地表现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绿”之性格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关于象征手法 象征 作者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这种写作手法,通常称为“象征的手法”。    礁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学以致用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课件18张PPT。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邓颖超语文版九年级(上)醴陵市东方实验中学:曹荣华作者简介: 邓颖超 (1904-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的领导人。周恩来的妻子。河南光山人。1904年2月4日生。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1924年带病参加长征。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1949年起,先后全国妇联、全国人大等担任要职。
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理清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 看花思人深情追忆第二部分(2-6) 回忆共度美好时光第三部分(7-9) 爱情道路患难与共第四部分(10-11)遥想过去深情一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共同革命理想
坚定革命信念
忠贞不渝爱情理解欣赏本文的语言清新、淡雅、朴实,节奏舒缓、平和但又能表达深厚情感。一、“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句话表达了两位热血青年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二、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漂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抒情性极强,可以说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载的周总理的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饱含着对”看花主人“的思念。三、仔细阅读第八段,
思考:1、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
2、表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怎样的精神? 文章第八段主要写了周、邓二人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现了这对革命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的共同理想。他们的爱情之花和革命之花并蒂开放,体现了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他们与祖国休戚与共,他们的爱情生活也始终与革命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理解主题 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作者通过追忆与丈夫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表现了作者和周恩来共同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对周恩来的深情怀念。拓展延伸周恩来如何称呼邓颖超周恩来在熟悉的老同志面前,常称邓为”小超“;在比他年轻的熟人眼前,有时也遵从他们对邓颖超亲昵的称呼,称之为”邓大姐“。但他从不用”太太“或当年盛行的”爱人“,更不袭用旧社会读书人谦称”拙荆“、”贱内“、”糟糠“一类的称谓。那么,在外宾面前,周恩来又怎样称呼邓颖超呢?1956年9月间,南斯拉夫驻华大使求见周恩来,代表政府正式邀请周恩来总理和夫人访南。周恩来在这次接见中,称南斯拉夫驻华大使的妻子为”夫人“,而三次称邓颖超为”我的妻子“。因为洋人分不清”爱人“与”情人“的区别,只有”妻子“的含义最清楚,不会引起误解。西花厅的海棠西花厅的海棠 在这四月的春光里 迎风开放 小桥 碧水 绿树如荫 海棠花洁白 掩映着 红柱 黑匾 绿纱窗 他在的时候 喜欢趁工作的间隙 在这花下徜徉 他抬头看花的身影 一直印在她心上 夜照不眠的西花厅 绿草青青 甬路幽幽 春风拂面 海棠含羞 花开了 花落了 花的主人 不在了 因为知道他爱海棠 所以海棠年年为他开放 因为知道她爱赠他海棠 所以海棠年年为她开放 就像他们的情书 年年在写 年年写满 人间生命的芬芳 洁白的海棠花瓣 飘飘 扬扬 宛若祭奠英灵的白花 含苞怒放 流艳吐芳 她的骨灰去寻找他的骨灰 她的灵魂去寻找他的灵魂 他们把家 搬到了海棠花上 还有谁 比海棠深处 这对夫妻的生死情爱 更为悲壮 生相随 死相随 生死相随 永远相随 西花厅的海棠 在这四月的春光里 迎风开放 周总理,你在哪里课件13张PPT。草莓制作:泉州实验中学 李汇伊瓦什凯维奇篱笆那边 有一棵草莓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一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篱笆那边
狄金森作者简介字词积累葱茏 璀璨盎然 硕大 韶华 荒诞 沁人心脾 从容不迫 惴惴不安馨香禀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归纳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文章所描写的季节是哪一个?找出文章中描写季节的段落,看看表现了这个季节的什么特点?
3、作者从哪里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
4、文章中写景的段落分别与哪些联想的段落相照应?(找出其中构成照应的句子)。
5、从照应的句子中看,由一颗草莓引起作者对季节变化的注意,从而联想到人生思考,他所领悟出的道理是什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6、指出第六自然段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悟。1、描写九月农村“夏意正浓”,表现人们“欢快的心田”。2、叙述了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的思绪。3、描写九月农村变化的“秋的气息”,表现“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种滋味”。4、由季节联想到人的时间、生命。5、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演变。6、抒发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发人们去珍惜光阴,感悟生命。状物写景过渡联想抒情归纳文章内容写景九月:
夏意正浓 九月:
秋的气息 碧绿
葱茏茂密
生意盎然绿—枯黄湛蓝
蓝宝石
晶莹璀璨蔚蓝—
灰惨惨果实芳香天气 树木 天空 农村反常的暖和欢歌笑语欢快的心田异常的温暖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1、表现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2、引发下文对生命的联想。十六岁文章中写景的段落分别与哪些联想的段落相照应?(找出其中构成照应的句子)。从照应的句子中看,由一颗草莓引起作者对季节变化的注意,从而联想到人生思考,他所领悟出的道理是什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夏意正浓的九月常以为自己还在妙龄
如花似锦,韶华灿烂秋的气息的九月似水流年,有所剥夺,有所增添抒发了作者对似水年华,青春不在的感怀。表达了作者希望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品味欣赏1、“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还很年轻”,含蓄地告诉我们年轻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应趁年轻时光去做有益的事情。这句话表现出作者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2、“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去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这句话中的“六月草莓”是青春年少过往美好的象征,它的馨香就像妙龄十八一般的纯美。那种年少的滋味是每个人都难以忘怀的。文章总体结构草 莓 九月: 九月: 树木翠绿绿-黄天空湛蓝蓝-灰花果芬芳果实芳香联想青春期:如花似锦,
韶华灿烂。成年期:成熟、从容、
理性、有经验。时光易逝 时不我待文章主题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 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延伸拓展明日歌 钱学滩
这是一首劝戒歌,说明很多人的时光在“待明日”中白白流逝,结果虚度一生,一事无成。诗歌告诉我们:不要因循拖延的恶习,要爱惜年华,珍惜时间,否则会贻误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