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金山中学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潮州市金山中学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语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05 19: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潮州市金山中学08-0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阶段考试
高二级语文科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卓(zhuō)著 发酵(xiào)   飒(shà) 爽 因噎(yē)废食
B.比较(jiào) 恫吓(hè)  着(zhuó)重号 熠熠(yì)生辉
C.处(chù)理 恪(kè)守 刹(shà)那 刚愎(bì)自用
D.供(gōng)应 参与(yǔ)  骨(gǔ)子里 装聋(lóng)作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B.王宝强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成功地扮演了胸无城府、朴实憨厚的傻根这一角色。
C.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去探索和发现,并努力超越前人。
D.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绝不能因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检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
B.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
C. 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D. 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
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A.④②⑤③①    B.③①④②⑤   C.①③⑤④②   D.①⑤③④②
二、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5分。任选5小题,多选则按前5小题计分)
1.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3. _____________________?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4.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5.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6.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7.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共19分)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灊D②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③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④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①处: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②灊D:水流迅疾的样子③窊:同“洼”。④陨箨:落下的笋壳。艺:种植。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植物中之 中:中间。
B.味苦而微辛 辛:辣。
C.山去人稍远 去:距离。
D.颠沛生于不测 不测:意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剑溪之水出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①人莫知其乐也。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①覆之以茆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D.①久则弥觉其甘 ②故木受绳则直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B.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C.左右欲刃相如 D.野蜂巢其间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话意在说明“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的道理。
B.本文善用对比,如用“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正反对比的例子阐明了乐与苦相为倚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C.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来写,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D.“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概括,点出了苦斋之苦的由来;又开启第二段对“物性之苦者”的具体描写,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由来。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4分)
②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3分)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2.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4分)
3.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6分)
五、语言运用(8分)
1.仿照下面句子格式,续写两句话(4分)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
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 
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故事的寓意(4分)
父子俩买了一头毛驴牵着回家。一个跛子说:“有了毛驴不骑,要毛驴干什么?”于是老人叫儿子骑上去,自己跟着走。一个老头看见了,便说:“年少的骑着毛驴,让年老的跟着走,不像话!”老人就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了上去。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看见了,便说:“做父亲的骑着毛驴,倒叫儿子跟着走,心里怎么过得去!”老人就把儿子拉上了毛驴,一同骑着走。一个老奶奶看见了,便说:“小小的一头毛驴,哪儿经得住两个人压呢!”父子俩只好抬着毛驴走。
答:                                   
六、作文(40分)
自生命萌动之初,你在人世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到生命终结之际,你在大地上仍有自己的位置;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你一直同位置打着交道。或许,位置让你产生无限的感慨……  请按下列要求作文:
①请以“位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阶段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B。A.发酵(jiào) 飒爽(sà) C. 处 (chǔ) 理 刹(chà)那 D. 参与(yù)
2、A。“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住自己。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句中应用“不由自主”。 “胸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或独立另做。“耿耿于怀”: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不能忘却,牵挂心怀。
3、C。A项中的“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错误,数字减少、缩小,只能用分数、百分数,不能用倍数。 B项属于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不管---都”领起的内容,都从属于“他”,把“他”提到前边才合适; D项属于歧义,“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解:“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
4.A(五句话分为两层:④②⑤为一个组合,承接上文的“难觅”,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况,应在前;③①为一个组合,解释其原因,应在后。在④②⑤这个组合中,根据关联词“如果……那……”,可以推知④在前,②在后;再根据从“逃离了都会”到“偷偷生长在……乡舍与……村庄”的事理逻辑顺序,可以推知②在前,⑤在后。在③①这个组合中,根据从“萌芽”到“生发”的事理逻辑顺序,可以推知在③前,①在后)
二、默写填空(任选5题,每空1分,共5分)
1. 术业有专攻 2. 沧海月明珠有泪
3. 云中谁寄锦书来 4. 铁马秋风大散关
5. 渺沧海之一粟 6. 通古今之变
7.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三、 文言文阅读(共19分)
1.A(受到)
2.C解析:(A都是兼词,解释:于此,B都是代词,解释:他的;C都是介词,前“以”解释:用、拿,后“以”解释:因为;D都是连词,解释:就。)
3.B 解析:B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各项均是名词用作动词。
4.A.本文引用《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话意在说明“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的道理。(错。意在说明“苦之为乐”的道理同,强调人在困境中经受磨练,就可以去苦就乐。)
5.①答: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那么乐与苦之间相距能有多远呵!
②答:难道不是以往的乐成了今天的苦吗?
四、现代文阅读(16分)
1.(6分)CE(对一道得3分)
2.(4分)本文语言本色、平实(2分)。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1分),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3.(6分)“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3分)。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的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3分)。
五、语言运用(8分)
1. 菊因秋而存在,而秋也因有了菊的冷艳,才多了些成熟,少了些青涩;
梅因冬而存在,而冬也因有了梅的坚韧,才多了些静谧,少了些喧嚣。
这两句修辞上有对偶,语义上必须有(植物与对应季节的)因果关系(1分),对植物特点的描绘(如兰的“幽美”)(1分)以及“多”与“少”后的词为形容词,而且“多”与“少”后的词是反义词,构成对比。(2分)
2、答: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或者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必在乎别人怎么说;或者立场不同,看法就不会一样。)
六、小作文(40分)
附《苦斋记》译文: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乡野的房舍,有十二间,是用茅草盖成的,坐落在匡山的顶上。匡山在处州府的龙泉县城西南二百里,剑溪就从那儿发源。匡山的四面,象墙壁一样陡峭的山崖高高耸立,岩石都是青色的,外面高,中间低,像个臼似地。山的下面只见白云,山顶上常刮北风。风从北面刮来的,大都不可能甜美而多带苦味,因此植物受北风吹刮,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物性苦的植物也乐于生长在这里。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这类树木,黄连、苦扶、亭历、苦参、钩夭这类杂草,地黄、游冬、葳、芑这类野菜,槠、栎、草斗这类果实,楛竹这类笋子,没有一种不一丛丛地到处分布,在这里罗列生长。野蜂在它们中间作窝,采集花汁酿蜜,味道也很苦,山里土话称它作“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很苦,难于下咽,久了就更觉得它甘甜,它能够消治积热,清除燥热心烦的病症。那里的茶也比一般的茶要苦。那里的瀑布都是从石缝中冲刷而出,源流腾涌激荡,水势湍急,弯弯曲曲,流入巨大的山谷。水里盛产有花纹的小鱼,形状如同吹沙,味道苦,而且有点辣味,吃它可以醒酒。
匡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较远,只有章溢先生喜欢去游玩,但跟随的人大多认为先生早去晚归太艰难,因此就选择匡山低洼的地方,把居舍修建在那里。先生带了几个年岁小的仆人,清除脱落的笋壳,种植些粟豆,就吃那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就踏着木鞋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或者往下走,来到清凉的溪边。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人们没有谁能理解他那种乐趣。
章溢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那么乐与苦之间,相距能有多远呵!如今那些富贵的人,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口没有尝过苦菜蓼辣的味道,身没有从事过农田的劳动,睡觉一定要铺上双层的垫褥,进食一定要精美的食品,出外一定要带上服侍的仆役,这些就是人们所认为的乐,有一天福运完了,困顿的生活在意外的灾祸中降临,却不知道那醉饮美酒、饱食肥肉的肚肠,不能装下粗劣的饭食,那垫惯了柔软的垫褥、盖惯了温暖的被子的身躯,不能穿上蓬草藋茎编制的衣裳,(这时)即使想要如同山野的农夫,卑贱的仆役,慌慌张张地奔逃隐藏.在草木丛中苟且求生而不可得,这难道不是以往的乐成了今天的苦吗?所以孟子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意匿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赵子说:‘好荮虽然使口感到苦,却对疾病有利,忠诚正直的话,虽然刺耳,却有利于修养德行。’他们的所谓苦,正是我的乐;而他们的所谓乐,却正是我的苦啊。我听说井因为水甜美容易被汲干,李子因为味苦无人采摘而能保存,吴王夫差因为沉缅酒色而灭亡,越王勾贱因为尝胆刻苦而兴盛起来,不也如同这个道理吗?”
我听了这番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把他的房舍取名叫作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