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06 18:5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云南元谋人遗址处,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主要因为元谋人(  )
A.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
B.距今已经有70万年
C.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D.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
2.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有一种远古人类已经懂得保存火种,使用打制石器。请你判断这种远古人类是(  )
A.北京人 B.马坝人
C.山顶洞人 D.元谋人
3.《韩非子》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其生活方式是(  )
A.定居生活 B.游牧生活
C.群居生活 D.渔猎生活
4.如图是七年级小芳的美术作业,表现了我国远古居民建造的房屋结构特征,追溯历史,此类房屋的建造者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5.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在粮食培育、牲畜饲养的品种以及住房建筑结构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 B.生活时代不同
C.地域和民族性格不同 D.自然条件的差别
6.在半坡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一个罐子里储存了芥菜籽之类的种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
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皿
7.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山顶洞人遗址
②元谋人遗址纪念碑
③北京人遗址
 ④河姆渡遗址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8.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
A.牧野 B.涿鹿 C.阪泉 D.城濮
9.每年清明时节,各地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祭拜黄帝和炎帝,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这是因为他们(  )
A.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朝代
B.创立了禅让制
C.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D.治理了水患
10.“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以下与句中的“轩辕”有关的是(  )
①传说他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 ②他带领人们消除水患 ③他的妻子嫘祖会缫丝纺织 ④他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黄河,被华夏儿女誉为“母亲河”,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下列我国的远古人类、原始居民及部落中,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⑤炎帝部落
⑥黄帝部落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④⑤⑥
12.老师让欣欣做组长,但欣欣却推选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的朱娟做组长,同学们感叹:这是______的再现啊(  )
A.推恩令 B.王位世袭
C.禅让 D.分封
13.《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
A.尧舜禹时期 B.黄帝、炎帝时期
C.山顶洞人时期 D.半坡氏族时期
14.“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这首诗称赞的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他是(  )
A.黄帝 B.炎帝
C.禹 D.舜
15.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氏族
B.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C.人们之间互相谦让
D.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二、识图题
16.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探索: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1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2分)
(2)据图二所示,人类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2分)
(3)图三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原始人类?(1分)这种原始人类的生活有什么特点?(3分)
(4)除了图三反映的原始人外,你还了解哪些原始人?(至少举出两种)由此,你有何感想?(3分)
三、材料解析题
17.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帝王世纪》
材料二:“赫赫始祖……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毛泽东《祭黄帝文》
材料三:近年来,名人故里争抢频频发生:抢完了李白,抢赵云;抢完了赵云,抢武松;抢完了武松,抢黄帝;抢完了黄帝,抢炎帝。
(1)据材料一指出相传黄帝的主要发明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始祖”指的是谁?(2分)材料反映了作者对“始祖”怎样的情感?(2分)每年的清明时节,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会赴陕西黄陵县拜祭“始祖”,这又说明了什么?(2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所述的各地争抢名人故里的现象?(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二: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材料三:传说舜年老时,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2分)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做?(2分)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反映的制度是什么?(2分)这种制度是从谁开始的?(2分)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说说“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3分)
四、探究题
19.中国有一个独特的主食格局:“南米北面”。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源于几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史料析起源】
材料一:
图一 石斧        图二 鱼钩
(1)请你判断半坡出土的上述工具的用途。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4分)
(2)依据上题可知,我们了解半坡人生产生活状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穿越时空隧道,假如你到半坡居民的家中做客,他们最有可能用什么招待你?(2分)
【穴居到定居】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3)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出现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细心的同学发现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居民所居住的房屋在结构上存在差异,请说出各自的优点。(4分)

第一单元检测卷答案
1.A 2.A 3.C 4.C 5.D
6.A 点拨:根据题干给出的“半坡遗址”可知这个罐子可能是彩陶。因为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故选A。
7.C 8.B 9.C
10.D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轩辕”即是黄帝。相传他建造宫室,教人挖井等,他的妻子嫘祖会缫丝纺织。黄帝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与炎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②是大禹的功绩,排除。故选D。
11.B 12.C 13.A
14.C 点拨:相传,上古时期,洪水肆虐,禹带领人们治理洪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故选C。
15.B 点拨: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存问题是最要紧的事情,如果出现分配不均,极有可能造成很多人被饿死,这在原始人群中将引起极大的灾难,所以,只能实行“天下为公”的生产和分配方式。故选B。
16.(1)人是神创造的。(2)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3)北京人。会制造并使用打制石器;懂得使用火来取暖照明,抵御猛兽侵袭,烧烤兽肉;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4)元谋人、山顶洞人、半坡原始居民等。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17.(1)建造宫室(或房屋)。(2)黄帝。对黄帝的功绩的赞颂与崇敬。黄帝是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3)争夺名人故里反映了各地政府对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但是名人故里之争也反映了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忽视了对名人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理解。
18.(1)原始社会。(2)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3)禅让制。尧。“贤”指人的品德、内在素质,而“能”指的是专业技术或者是为人处世的能力,是较为具体的。
19.(1)石斧进行农业生产;鱼钩用来捕鱼。会制作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捕鱼。(2)考古发现。粟、鱼、肉等。(3)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原始农业的出现。(4)河姆渡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等。半坡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适应北方冬天寒冷、夏日炎热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