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历史
班级 姓名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分)
1、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今天的( )
A北京市 B云南省 C陕西省 D河南省
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
3、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
A.炎帝 B.大禹 C.黄帝 D.舜
4.“禅让是在位部落联盟首领自愿进行的让贤之举,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来统治国家。”据此分析,禅让制的依据是( )
A.经济实力 B.个人才德 C.社会地位 D.前任推荐
5.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慢慢下降了。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请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6、尧舜时期,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的治水英雄是( )
A.尧 B.舜 C.鲧 D.禹
7.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8.《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
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
9.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0、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从历史上看,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六辅渠 D、白渠
12、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汉族的前身是( )
A.戎族B.鲜卑族C.蚩尤部落D.华夏族
13、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
A.楚汉战争 B.巨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涿鹿之战
14、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为审议项目的河南殷墟遗址获得通过。你认为殷墟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5、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A.诸侯争霸局面 B.“百家争鸣”局面
C.竞相改革局面 D.儒学独尊局面
二、材料解析题(共30分)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哪一项民主制度?(2分)请举例说明古代的哪几位先贤是通过这种方法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2分)
(2)材料二反映出古代实行什么政治制度?(2分)
(3)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2分)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谁?(2分)材料中的“卫鞅”发动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2分)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 (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有何影响?(3)
23、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唐 李白
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
—唐 胡曾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的秦王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2分)
(3)材料一中的秦王为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分别统一了什么?(3分)
(4)材料二中的“胡”指哪个少数民族?为了抗击这个少数民族,秦王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七年级历史 第 2 页 共 2 页
七年级历史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