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文本21 始得西山宴游记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在映衬比照中写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内容索引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预读先学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僇人( )
(2)恒惴栗( )
(3)斫榛莽( )
(4)茅茷( )
(5)箕踞( )
(6)衽席( )Ⅰ 语言知识强化(7)岈然 ( )
(8)若垤若穴( )
(9)颢气( )
(10)引觞( )
(11)颓然( ) lù
zhuì lì
zhuó zhēn
fá
jī jù
rèn xiā
dié
hào
shānɡ
tuí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恒惴栗:
(2)其隙也:____________
(3)施施而行:
(4)日与其徒上高山:
(5)入深林,穷回溪:
(6)到则披草而坐:
(7)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8)望西山,始指异之: 常常忧惧不安。恒,常常;惴栗,忧惧不安。连词,如果。缓慢行走的样子。随从。走到尽头。用手分开。至。指点。(9)缘染溪:_______
(10)斫榛莽:
(11)焚茅茷:
(12)穷山之高而止:
(13)攀援而登,箕踞而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皆在衽席之下:
(15)岈然洼然:
(16)若垤若穴:______________
(17)攒蹙累积: 沿着。丛生的草木。茂盛的茅草。茷,草叶茂盛。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称“箕踞”。睡觉用的席子。岈然,山谷空阔的样子;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蚁穴边的积土。聚集收缩。(18)莫得遁隐:
(19)萦青缭白:
(20)外与天际:
(21)不与培 为类:
(22)悠悠乎与颢气俱:
(2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4)故为之文以志: 隐藏。青山白水相互萦绕。交会。小土堆。即浩气,天地自然之气。浑然一体。记。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同“戮”,刑辱。同“趋”,往,赴。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
(1)漫漫而游
古义:
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
古义:_______
今义:没有(跟“有”相对);不。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随意,任意。无论。这样以后。(4)颓然就醉
古义:
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5)游于是乎始
古义: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从此。(1)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_____________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_____________
卧而梦:_____________
觉而起,起而归:_____________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_____________
穷山之高而止:________________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_____________
而莫得其涯: _____________
而不知其所穷:_____________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加颜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条件,才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2)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________
始指异之:________________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________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日之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为之文以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助词,的代词,它,指西山(3)为自余为僇人:__________
不与培 为类:__________
故为之文以志:__________ 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动词,成为动词,成为介词,为了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②名词作状语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b.箕踞而遨: 做梦。每天。像簸箕那样。(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用作名词
a.而不知其所穷:______
b.苍然暮色,自远而至:______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望西山,始指异之: 尽头。远处。以……为异。6.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译文: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刑戮的人,就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创造万物的上天一同游乐,因而却无法知道它的尽头。(它)邈远广阔与天地之气在一起,而没有边际; (它)高峻绵远和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课外名句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晚年被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在中唐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作品收入《柳河东集》。Ⅱ 文本常识积累二、背景展示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不久,就在其政敌的联合反击下,“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受到残酷迫害,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在任永州司马期间,他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了一系列刻画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三、文学常识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种文体,汉魏以前作品很少,到了唐代,柳宗元使之具有了鲜明的特征。品读研析余秋雨在《柳侯祠》中曾说:“他在永州呆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这个人是谁?(柳宗元)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根据图示,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全文可分为两部分,请根据第一部分的大意和文本内容,写出第二部分的大意,填在图中横线处(①)。
(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根据文本填在图中横线处(②)。Ⅰ 通读——整体感知向之未始游①___________每日常见:幽泉怪石
醉而思归:异态山水,皆我有望西山:始指异之
登山始感:高峻特立
醉而忘归:心凝形释,
物我相融游于是乎始情景交融始得西山
宴游记②__________答案答案Ⅱ 深读——重点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答案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的郁闷以及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
(3)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作者渐渐地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
(4)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
(5)文题中“始得”两字恰好点明了此游的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2.作者是怎样叙述西山之游的?答案 (1)开篇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对永州的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映衬比照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2)写西山之游时,先写为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所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
(3)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了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答案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答案 (1)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到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
(2)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他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
(3)前后对比更突出了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答案4.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案 (1)文章开头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2)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
(3)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答案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文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Ⅲ 延读——思维拓展答案 (观点一)不同意。文章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作者寄情山水,始得真趣,是情感的自然释放,是真正的心灵感悟。
(观点二)同意。文章表达了作者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是作者被贬官后的一种无奈的释放,精神的郁积不得不借山水来抒发。
(观点三)乐观与悲观兼而有之。文章开头流露出作者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后面则表达了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感悟。答案多读厚积在映衬比照中写景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眼中的西山,而是从多角度写登西山的所见所感,采用映衬比照的手法突出西山的高峻峭拔。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深山低谷,好像土堆蚁穴,千里之外的景物犹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山白水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的感受。这样,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Ⅰ 读技法·勤练笔技巧点拨映衬比照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技巧,就是在刻画人或事物时,设立一个或多个用来陪衬的人或事物,使它(它们)与所要重点表现的人或事物形成对照,或者使它(它们)成为反射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的一面镜子,以此来衬托、体现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的特点。
映衬比照与一般的衬托不同。一般的衬托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主次是分明的;映衬比照中对照的双方不分主次,通过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迁移运用答案从四季中选择一个季节,运用映衬比照手法,写出所选季节的特点,不超过300字。答案 (示例)秋掩面不来,最难耐的夏日便以最郁闷最狂暴最矛盾的音符竭力维持将尽之歌。燥,最干的燥,最热的燥,最郁的燥,对夏天的憎恶仅仅说一个字便已足够。那媚着脸的阳光以最自大的姿态却伪装着最可爱的脸庞肆无忌惮地炫耀。明月不洁,也带着无数烦恼,千丈缠绕。
秋,这个有着陈腔滥调的情愫和最清丽的景色的季节,咬着夏天的尾巴姗姗来迟。
雁南飞,只留下如抚琴后的余音缭绕、颤抖。鹪鹩啾啾地叫,四处蔓延着桂馥兰香。
穆然的秋,渐渐逝去的夏日的痛,逐渐蔓延的泥土翻新的气息,我不会再徘徊、惘然,用新的心诠释新的生活。
秋天来了,落日熔金,鸟雀乱啼。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柳宗元获罪遭贬,心情极度郁闷压抑,痛苦不堪,又居于偏远的永州,只好寄情山水,抒发政治上的失意和郁闷之情。西山的高峻挺拔、气象阔大、特立出众,暗合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傲世情怀。西山,成了柳宗元的知音。在西山,他乐而忘返,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正是作者对人生磨难的不屈抗争与高贵人格的体现。这种坚强的性格与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大的升学、就业、工作压力,我们要像柳宗元那样,学会在自然中宣泄激情,释放压力,在困境中保持高尚人格。Ⅱ 读素材·善积累【运用示例】 柳宗元从出生到离世,由升官至贬谪,历尽千般磨难,万般打击。永州之贬对柳宗元而言永远是抹不去的伤痛,而这一贬就是十年,这使柳宗元这位政治上的中坚人物悄然转变成了文学领域的先锋。柳宗元的“乐”,乐在景美;柳宗元的“悲”,悲在自己的失败。柳宗元没有像岳飞那样有“怒发冲冠”的满腔怒火,也没有像郑燮那样有“无官一身轻”的洒脱。他将自己的心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山水,交给了自然,任意地将自己的心情寄予灵山秀水间,这难道不是柳宗元自我调节的理想境界么?二、课外素材谢安东山再起
东晋谢安,才学过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皇帝一会儿用他,一会儿贬他。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南京土山隐居,邀人下棋,落个耳根清净。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拟浙江会稽东山的景色,在土山上大兴土木,并改土山为东山。公元383年8月,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起用他,就派官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与苻坚决一死战。不多久,苻坚的人马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过江,东晋势必难保,谢安心中有数,没有凭东晋的八万官兵跟苻坚硬拼。他坐镇东山,临危不乱,精心排兵布阵,并把自己的侄儿谢玄也派到前线去打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一战,救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在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选材感言】 谢安是一个进退得宜的人,年轻时他过着下棋、清淡、游山玩水一类的休闲日子,但他不忘国家社稷;四十岁后他担任朝廷要职,虽公务缠身,而“东山之志”(即寄情山水)始终不变。可以说,他把进与退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一竿冷
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
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嚎,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蝉嘶、迷路的啼鸟。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Ⅲ 读美文·会赏析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回旋于礁石间,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它们水的涵义。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
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山以洪钟形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汇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粟?”山问。
“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山万江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谁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片无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繁华之钥,无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我多么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子民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启示他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唯有幻灭能洗尽他们脸上的油脂,教他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缄默的人!”水答。“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狂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辰里仅有的欢乐吞没,是故,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生烟。”
“你岂能抵挡无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愿意子子孙孙荷锄移山,拿你来填平海洋,就算你镇住了海,而你原来的位置也变成了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之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是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释你啊!”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披蓑戴笠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直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承载水的歌喉。【读后启悟】 文章第二段用第一人称,表现作者对山水的思索,提供了全文沉思凝想的叙述基调,使全文情感显得自然真切。在山水对话中使用第二人称,互相诘问,营造出一种对话情景,拟人手法将深刻的哲理化为哲人的情思,显得亲切自然,富有情趣。1.[名句]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荀子·成相》
[大意]戒:警惕,戒除。有(yòu):通“又”,指重犯错误。这几句的大意是犯了错误以后不知道警戒,以后必然重犯。拒绝规劝,不肯悔改,让进谗言的人钻了空子。可引用以警告那些犯了错误而不思悔改的人。Ⅳ 读国学·厚素养2.[名句]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荀子·正命》
[大意]名:名称。实:事物的实质。命:命名。约定:根据人们的共同意向相约而定。俗成:共同约定的;大家认可,习惯上一直遵守和沿用的。这几句的大意是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了的,人们相约以此命名这一实物,一旦为社会所承认,固定下来大家一直沿用,这一命名就被认为是此实物的名称了。荀子的话说明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共同的意向而制定的,因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现在也可以把人们经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习俗称为“约定俗成”。3.[名句]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荀子·修身》
[大意]跬(kuǐ)步:古称一举足(一脚向前迈出后着地)的距离为跬,两举足的距离为步。跛鳖:瘸腿的鳖。累:堆积。辍(chuò):中间停顿,停止。崇:增长,积聚。这几句的大意是不停地迈步,瘸腿的鳖也能行程千里;堆土而不停止,高山也能垒积而成。事业的成功在于韧性的坚持。量的积累形成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人来说,勿以小而不为,正是因为努力不懈,才会取得光辉的业绩。4.[名句]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荀子·解蔽》
[大意]明:光明,明亮。贤:人才,贤德。指有德有才的人。这几句的大意是能够识别贤良的叫做明,能够辅助贤良的叫做能。在这方面勤奋努力,他的幸福必然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