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07 09:21: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一、鼎湖山听泉 第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字词。
2.学习本文如何围绕一个“听”字,扣住一个“泉”字来组合材料的方法。
3.能够激情诵读欣赏,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本文虚实相生,手法多变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扣题组织材料的方法。
2.激情诵读,初步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扣住一个“泉”字,以“听”为主线,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栏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山水风光秀丽无比。无论是霞光日影,还是涛声泉音,都凝聚着自然的情理意趣,传递着人类的美好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广东省的肇庆市也有一处风景胜地,这就是风光秀丽的鼎湖山。今天,我们就跟随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先生去《鼎湖山听泉》(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认真浏览,解决字词。
请同学们把不认识的字词运用圈点勾画法标出,然后借用工具书,读准字音,扫除文字障碍。同桌之间也可相互交流。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梳理文章,初读感知。教师适当引导。
2.相互交流,补充扩展。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发现。教师强调以下字词:
怅惘 楹联 汨汨 嬉戏 拾级
污垢 遐想 迥然 泠泠淙淙
3.自由朗读全文,梳理脉络。
(1)请同学们拿起笔,边读边思考:
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
②作者写鼎湖山的风光景物都写了些什么,与以往的写景文章相比有什么不同?
(2)梳理读文,师生互动交流,补充订正。
①关于作者的行踪,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作者的游山踪迹: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跳读方法,勾画出这些词句。明确行踪在移步换景中的作用。这样安排材料,不但把作者的行程交待清楚,而且逐渐把山泉的形态精神描摹出来。
文中除了行踪顺序,你还能否发现别的顺序呢?
明确:文中也隐约交待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夜间。
小结:本文作为一篇游记散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空交错,交待了听泉的背景,很好地组织了材料。
②明确:文章虽写了细雨、浓雾、亭台、寺院、繁花、古树,但从行文思路来看,都是为写“听泉”而铺陈,全文由“听”引领,由“泉”作结。这是作者的心灵旅程,心泉所在。可谓工于选材,巧于详略。这样避开了以往行文的陈窠旧式,令人耳目一新。
三、个性阅读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文章,可高声朗读,可默默品读,可相互对读,可小组互读。
教师指导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要求学生能够在不理解的地方反复诵读,读中感悟,悟中品味。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积累在本子上体味并加以仿写。
2.结合课后练习四,尝试背诵第8节。
四、课堂小结
整篇文章以“听”字统领全文,围绕“泉”字以地点的转换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写出了泉水的特点,详略得当,而又独辟蹊径,浑然一体。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就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吟哦讽诵,揣摩领悟。
2.背诵课文第8节。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行踪: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时间:黄昏 → 晚饭后 → 夜间
以空间转换为主,以时间变化为辅
教后反思
一、鼎湖山听泉 第 二 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课时编号:002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
2.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
教学重点
赏析语言,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栏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第八节。
2.点评优缺点,齐背课后第四题的文字。
二、精读品析
“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水”。我们继续来学习文中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请大家说出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1.示范导读。
(1)教师示范朗读第二节(语气轻柔,充满怜爱)。
思考:你认为老师用这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可以吗?为什么要这样读?
(2)体会比喻的妙处(感悟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自由诵读2—4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明确: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3)你还能看出泉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多、响、美(落实到具体词句)
2.指导学生朗读第8段中的文字,要求像老师范读第二节一样,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不理解的地方反复诵读,读中感悟,悟中品味。
(1)思考:作者听到了山泉哪些声音?你认为本段中哪些句子比较优美?
(2)肯定鼓励学生的发现,适当引导点拨,不作干涉。同学间相互交流。
进一步思考: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为什么先举喻体,再举本体?
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后辨,最后才想像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3)揣摩一下作者描写这段听泉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在这一段中你对作者在语言描写上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段文字写作者夜宿山寺,如枕泉而眠,想到人生与历史,心有冥合;由泉声错然相驳,顿悟自然之美感,历史之嬗递。
(4)作者除了听出了泉水丰富的声响,还听出了别的什么了吗?
明确:作者把泉当作山的灵魂来抒写,由衷赞美山泉,透露出自己的人生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5)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指名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诵,其他学生评价。读时可让学生联想各种乐器的音色及乐器演奏时的声部效果,体会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能读出韵味。
三、交流总结
作者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通过精读本段,同学们在写作方法或人生感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在涵泳品味的基础上,自主发言,谈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品味发现诉诸文字,指导学生进行写景作文小练习。
2.背诵指定语段。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泉声响
生生不息,就是历史
泉水多
充满生机,就是美感
泉声美
教后反思
一、鼎湖山听泉 第 三 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课时编号:003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合作探究,体会全文组织材料的写法。
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体会理解文字的精妙与作者的感情。
3.拓展延伸,学习本文写法,写一段运用听觉感受大自然的片段。
教学重点
朗读精彩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构思文章的精妙。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栏
一、感情诵读最后一节
复习提问:入夜静心听泉,作者除了听出了泉水丰富的声响,还听出了别的什么吗?
(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育生机,就是美感。)
二、探究质疑
1.围绕文章组材,探究贯穿全文的是“泉”还是“听”?
明确: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纵观全文,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2.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
(1)自由读第5—7节。
(2)文章5、6、7三段几乎不着一“泉”字,是否为赘笔?能否删除?
小组相互讨论,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其中,和同学共同质疑。
明确:不能删除,一是为下文听泉蓄势,二是赋予作品时代意义。
(3)师小结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千年古刹,百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为后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3.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
4.小结全文:
(1)结合古体字“听”来总结本文作者写泉水有用眼看到的,更主要的是用耳听到的,最最主要的是作者用心写出的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2)师述: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孕育生机,滋养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三、吟哦讽诵
1.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大声朗读,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2.同位比赛朗读,相互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
(注意朗读的节奏、速度、抑扬顿挫、情感等)
3.请同学在全班朗读,交流自己朗读处理的思路。
(对朗读的处理,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来谈)
4.全班集体诵读精彩的片段。
四、拓展延伸
1.以同学们的品味感悟为基础,写一篇《鼎湖山听泉》的读书札记。
2.同学们就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说一说自己听风、听雨、听雷等时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鼎湖山听泉》的读书札记。
2.写一段自己听风、听雨、听雷等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 ∣ \
入耳 入目 入心 泉声美妙
∣ ∣ ∣
聆听 辨识 品味 泉水润物
教后反思
二、林中小溪 第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蕴含深刻的语言,领悟作者是怎样化身为小溪去体察的。
2.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点
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媒体
可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栏
一、导入课文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在向我们预示着什么:高山无语,显示出自己的沉稳伟岸;碧海扬波,显示出自己的磅礴浩大;流云变迁,显示出自己的纷繁多样。小溪,脉脉细流,无声无息,却一往无前,这是不是也象征着一种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一篇诗体随笔——《林中小溪》,看看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又象征着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文体
1.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介绍作者。
2.教师补充: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前苏联作家。1897年因参加马克思革命小组活动被捕入狱。刑满后,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学成后归国,在莫斯科附近当农艺师。1907年,发表文学处女作《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关于诗体随笔,普里什文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说:“所谓随笔,我们以为是作家以他独特的态度处理他的材料,借以抒发情怀而创作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颤动(chàn) 潺潺(chán) 涟漪(yī) 粼粼(lín) 干涸(hé) 簌簌(sù) 惬意(qiè) 车辙(zhé)分道扬镳(biāo) 翩翩起舞(piān)
2.整体感知。指名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完成下列要求:
①说说他读得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
②划出你认为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
3.评价课文朗读的情况,指出优缺点。
四、合作交流,品读探究
1.学生推荐自己圈点的生动准确的词语,说说推荐的理由。
2.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并说出你认为它优美的原因。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肯定学生的发现与感悟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提到“障碍”一词?
让学生找出含有“障碍”一词的句子,探讨归纳小溪前行,遇到哪些困难。明确:“障碍”一词借指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生活同样也是如此;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人生也是如此,要有毅力,对待困难要想方设法地去克服。
(2)画出文中描写小溪拟人的句子,并思考这象征着什么?
明确: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小溪当作人来写,比如“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有人的思想感情。
(3)找出运用比喻手法的句子,讨论体会。
五、归纳拓展
1.讨论并明确:本文的语言活泼自然,带有作者的个性特征:第一,带有口语色彩,就像是和你对话似的。比如文章的开头部分。第二,直接现实性。高尔基说过,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第三,睿智、深沉,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灵气。
2.学生反复诵读,初步体会作者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情趣。体味出作者对自然,尤其对小溪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我们的家乡也有优美的山林、潺潺的小溪吗?请你课后做个调查,也可以实地看看,向同学们作介绍。
【板书设计】
林中小溪
普里什文
必然会到达自由水域——有障碍才有生活——搏斗的意义——林中景色(宕开一笔)——展望前景。
教后反思
二、林中小溪 第 二 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课时编号:005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从文字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从品读中体会小溪的生命力量。
2.思考作者如何领悟小溪,并进而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3.学习作者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小溪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回忆过去,面向未来,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与人生信念。
教学难点
1.体会语言特色。
2.理解人生感悟。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栏
一、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学习,明白了在普里什文的笔下小溪具备的精神与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普里什文的思想世界。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在他的笔下能有这样的人生感悟。
二、品味感悟
1.品读探究。
(1)通过上节课的分析,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来概括一下“小溪”身上所蕴含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明确:小溪具有顽强乐观、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2)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后又奋然前行,这和人生的道路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①溪流行进中不断遇到障碍,人的生命历程中也会遇到困难;②溪流不断向前流去,才能“到达大洋”,人也须不懈的奋斗,才能战胜困难,实现目标;③小溪在与障碍的搏斗中认识到,“有障碍,才有生活”,同样,人生如果平平坦坦,就不会有真正的意义。
(3)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什么人生感悟?
明确: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学生能说出作者的寓意即可。指导学生在分析语言的含义上联系生活现实。)
(4)作者除了描写小溪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自选一两种景物,吟哦讽诵,同桌相互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订正。)
明确:除小溪外,还写了春花、春草、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味,作者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这些意象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 在文中起到一种渲染衬托的作用。
2.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收集的有关普里什文的生活资料,想一想,为什么普里什文的文笔这样清新流畅而又寓含着自然的气息?
(2)启发学生结合普里什文的生活经历来谈。
教师点拨后归纳:作为林学家,长期生活在森林里是相当孤独的,但他能够仔细观察生活的原生态,用心与自然对话,在自然中找到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他的语言含着泥土的芳香与自然的气味,令人顿悟,开人心智。
3.拓展练习。
(1)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已经成为心灵的物化。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世界,选一种物象, 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可自选一种物象,也可参考以下物象:
大海 高山 沙漠 露水
(2)学生感悟、练习。
(3)师生互评。
三、归纳总结
1.本文情景交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
2.语言优美,运用白描的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
3.表现了作者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
四、布置作业
选一种物象, 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写200字左右的片段。
【板书设计】
林中小溪
普里什文
林中障碍—→小溪信念—→作者启迪—→自我领悟
教后反思
蒲城县初级实验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 一 学期教案
周次
星期
 
班级
9.6
课题
《飞红滴翠记黄山》 
课时
2 
学习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
内容
解决措施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点拨 
难点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诵读感悟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  教师点拨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情境导入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黄山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你对它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一、介绍作者: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柯蓝,湖南长沙人,散文家、小说家。著作有《早霞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散文诗集。
二、检查预习:
地壳:(qiào)瑰宝:(guī)沟壑:(hè)妖娆:(ráo)娇艳妖娆
翘首:(qiáo) 温馨:(xīn)苍穹:(qióng):天空
不屑:(xiè) 倔强:(juéjiàng)驾驭:(yù)
三、初读课文,欣赏美景
欣赏黄山优美风光,说说赏后感受
多媒体出示图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顺序
1、文章结构
总写:黄山地理位置,面积和形成。
分写: 奇峰、怪石、古松、云烟、日出、温泉
2、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内容组合是以什么为顺序。
时间线   地质形成从古至今
空间线   从上山到出山,历群峰,或观黄山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
逻辑线   奇峰、怪石、古松、烟云、日出、温泉等景物并列,彼此间相对独立。
五、用吟哦讽诵读书法朗读课文,回顾前面风景,标出文中所写景物及特点。
明确:
奇峰——高而险;古松——顽强;怪石——千恣百态;云海——轻盈;
黄山日出——瑰丽、壮观、辉煌;温泉——温馨
六、品味黄山
仿照示例,品味优美的语句,领略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在书本上做批注
示例:6段 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咏,山峰若隐若现,就像航船、岛屿漂浮在汪洋大海中上。
静态的写动了,运用比喻,表现 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7段 破石而出,寿逾千年,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
这段文字把黄山松描写得神形兼备,“殷勤”,“招手致意”拟人手法用得很贴切。使人看后对千年老松顿生亲切之感。寥寥数语把黄山松的形态、气质全都展示了出来,令人顿生敬佩之情,好一个黄山松!
七、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对黄山雄奇秀丽的景色的描写,展示了黄山的特点,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赞颂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提示人们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对原教案及课件所做的修改,补充及评价
课后反思
本节课符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实用性很强,做旁批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赏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成功之处: ???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先从让学生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人手,学习对景物或事物进行解说。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的对疑难问题给予点拨。重点解决课文整体组合上的三条线索和课文中描述角度的转换。 不足之处: 1、学生知识面狭窄,师生不能很好形成共鸣。 2、注意知识点与画面的结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理论支持】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注重反馈、矫正,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或没有掌握的内容,然后给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并辅之于小组活动、个别辅导等多种矫正手段。本课拟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理念:①让学生呈现思维偏差,并针对思维的片面、肤浅甚至错误进行矫正。②当堂进行达标测评,并及时反馈矫正。③注重揭示方法规律,让每个学生都从教师的指导中受到益处。
【学习目标】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独特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了解解说词和一般与游记散文的区别,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学习重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独特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描写了黄山哪些美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收集并阅读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一、学
1. 导入新课。
我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罢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江泽民总书记饱览黄山美景后,欣然留诗一首《登黄山偶感》(“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赞美黄山的巍峨挺拔,雄奇瑰丽。今天我们就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的自然风光。
2.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
(3)检查词语的正确朗读和书写及部分词语的解释。
3. 自主阅读。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幻灯片】
1.这篇解说词描写了黄山哪些美景,找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2.选择你最喜欢的某一种景物或景象,有感情地放声朗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
(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
【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合作交流学习做充分的准备。此外,带着目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批注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动笔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教者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4.小组合作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两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全班交流】
二、导
1.全班交流。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2.精讲点拨
a.对自学思考题①的讲解点拨,即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哪些美景,找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哪些美景,找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点拨方法】边读边用笔从文中圈出介绍的景物。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特点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本文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
【参考答案】
描写的黄山美景有奇峰、古松、巧石、烟云、日出、温泉。景物特点分别是奇峰“奇”、“高”、“险”;古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 巧石“巧”、“怪”、“奇特”; 烟云“轻盈飘忽”、“柔美”; 日出“瑰丽”、“壮观”、“辉煌”; 温泉“惬意舒适”。
b. 对自学思考题第②题的讲解点拨,即选择你最喜欢的某一种景物或景象,有感情地放声朗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点拨方法】
欣赏美景可以从运用的优美语言、景物给人的感受、具有的精神品质等方面品味、体会、欣赏。
【参考答案】
如:我最喜欢天都峰。天都峰高耸入云,令人望而生畏;它那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叫人胆战心惊。“登峰造极”之时,一定会获得成功的满足。尤其是那鱼贯而上、悬空飘动的登山队伍,让人备受感动,不得不为他们团结向上、不畏艰险的精神而喝彩。
c. 对自学思考题第③题的讲解点拨,即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
【点拨方法】
课文是电视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自由地变换角度,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通过本文我们学会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参考答案】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边欣赏边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 (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以上精讲点拨的三题,针对“学”这个环节中的三个学习任务而点,点拨时注意接通学生的经验,为学生总结出解题或解决这类题的规律方法,以提高学生品味文本和解题的能力。“精讲点拨”可以在“全班交流”时老师适时引导,也可在学生探究完所有问题后老师集中点拨,概括思维规律和答题技巧】
3.深度探究
探究题:作为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和一般的游记散文有什么样的区别?
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点拨方法】
结合《鼎湖山听泉》,归纳一般游记散文和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各自特点,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
不同的地方有三:(1)游记散文是反映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要在作品中出现。解说词的只描述画面,作者不出现。(2)游记散文往往借助某一外物抒发作者的情感;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主要使人对某一知识有所了解,作者的个人情感少。(3)游记散文可以对景物作全面的反映,也可以只表现作者感兴趣或是所见到的那部分;游览风光片的解说词则要求全面反映景物。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尤其显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效果。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让他们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4.教者小结本课的学习。
三、练
1.涵咏积累。
(1)用“吟哦讽诵”的方法阅读课文,每人选一个片段,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对文中的某一景观镜头作解说。
(2)当堂熟背课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2.达标测评。学生完成课堂达标测评题。
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
翔村初级中学集体备课稿
备课组长
签 名
包组领导
签 名
授课教师
签 名
年 段
九年级
学 科
语文
主题单元
散文
课 题
画山绣水
课 时
两课时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2.复述文中所写的传说故事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3.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用意。?
增删、点评、课后反思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 :杨朔曾经说过:“我喜欢写散文,是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他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总是充满诗情画意。请同学们走进《画山绣水》来体味杨朔散文的诗意吧。
{二}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2.字词积累
1 褒贬 峭拔 嶙峋精髓
贮藏 玲珑剔透 恍惚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标题探究
[学生活动]说说课题的意思。
<点拨> “画山绣水”的意思就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指桂林山水蕴含诗意,令人心醉,使人迷恋。
2.寻词觅句
[学生活动]齐读课文第1-2段,找出总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
<提示>总写桂林山水的语句有:1、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人间少有的。2、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3、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
3.课文复述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传说故事,复述给大家听。
<提示>复述既要尊重课文,又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
4.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
{一}诵读课文 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
1 初读课文,文章应应着重写桂林的山水景色,可文章的主体部分却详细的描述了几个山岩的传说,这是为什么?
<点拨>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 艰难苦恨的生活 ,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界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学生活动]
2 课文第三段已经由总写山水景色过渡到作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们的感情和想象。可并没有紧接着写传说,而是花了不少笔墨写漓江水色和鱼鹰捕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
3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举例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
<点拨>引导学生可以从用词的准确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体会。

{二}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反思
本课主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品味语言的精妙。杨朔散文时代印记极强,讲课过程中有些相关背景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教师须略加补充。语言的品味仍靠反复诵读来完成。本课让学生自己说用词的准确,说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2、找出描写 山水 的诗句
4 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或句子,尝试背诵。 ?5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
杨朔
景物描写:
传说故事:


4.画山绣水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神态,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中穿插一些凄惨故事的用意。
3.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重点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难点
方法
多媒体课件
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以介绍桂林导入新课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 水奇、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标题探讨:
说说课题的意
“画山绣水”的意思就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指桂林山水蕴涵诗意,令人心醉,使人迷恋
一、 交流预习
1.介绍作者(学友回答)
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 、《海市》 、《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预习检测
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精髓( ) 嶙峋( ) 攒聚( )
﹒ ﹒ ﹒ ﹒ ﹒ 贮藏( )香醇( )褒贬( )
﹒出示学习目标
1. 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神态,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中穿插一些凄惨故事的用意。
3.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 ﹒
二、 合作探究
二)理清文章结构(师友 合作学友回答)
第一部分(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第二部分(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思考下列问题
1)桂林山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
2)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上景色,他精心描绘了哪两幅画面?两幅画面结合给你怎样的感受?
)课文第6~15段中,船家讲述的四个传说分别是什么?作者写这些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桂林山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
清奇峭拔,堪称画山绣水。这里的山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 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段是个过渡段,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述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另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写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3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上景色,他精心描绘了哪两幅画面?两幅画面结合给你怎样的感受?
一幅是静态的漓江水色图,一幅是动态的鱼鹰捕鱼图。前者静,而后者动,动静结合,富于课文第6~15段中,船家讲述的四个传说分别是什么?作者写这些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四个传说分别是:父子岩、寡妇桥、望父石和媳妇娘岩。写这些传说,既体现了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之意,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的写作意图。
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佳句欣赏(师友合作共同回答)
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例如:第2段第二句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漓水的清纯碧绿,真实可感。第三句用比喻的方法,描绘桂林山石的千姿百态,生动形象。第三句用了反问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天然美妙。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
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泛滥”与“表现”“洋溢”“充满”这三个词相比,哪一个更恰当些?为什么?
“泛滥”更恰当。因为它有“多得向四处漫流”的意思,这与写水非常贴切,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像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而“表现”“洋溢”“充满”程度没有“泛滥”深。
四)写法探究
思考一下,两篇文章都是写桂林山水的,但写法上有何不同?
《桂林山水》侧重于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 《画山绣水》侧重写与桂林山水有关的传说故事,使读者从中受到教育。
三、归纳小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四 、巩固提高
说出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句子。
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游山西村 》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6·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五、达标训练
1· 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
2.课后作业2· 3题。
教学反思
第5课????故??乡
目标锁定
1、学习以“我”的见闻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品味小说语言,理解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4、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感受“我”的思想感情,把握小说主题。
重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理解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3、把握小说主题。
沙场点兵
1、搜集有关故乡的诗词名句(组长选择精彩的句子,用大字书写,课前张贴在教室墙上);搜集鲁迅及本文背景资料;
2、以文中“我”的口吻,有感情地向你的邻居朋友讲述“故乡”的故事。
课堂在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故乡的诗词名句,请各组说说看,要是能说出其中的“情”那更好。(学生活动)
(音乐《故乡的云》响起,以渲染气氛)是的,“故乡”这个极具魅力的字眼,自古以
来,多少迁客骚人吟诵过她,多少海外游子思念过她,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一起感受一下这其中的“情”。
二、整体感知,真情讲述
[情景]?播放《故乡》音频,准备真情讲述(屏幕出现央视“讲述”栏目背景,营造氛围)。
[活动]?1、听录音,准备讲述;2、小组内讲述,选出小组代表;3、班级讲述,师生互相点评。
三、精读课文,关注命运
[情景]?小说主要塑造了三个典型形象,请运用“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这一读小说人物的一般方法,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活动]?全班同学按照下面三个研究课题,选相同课题的每4——5人一个小组,依以上方法进行研究。
1、闰土命运变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
2、杨二嫂命运变化研究: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
3、“我”的命运变化研究:好奇的少爷——辛苦展转地生活
[引导]?阅读分析小说,要以人物为中心。怎样读人物?方法就是: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四、回味课堂,布置要求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呢?
(学生活动)
如果下节课我们举行一次文学人物沙龙活动,你打算如何参与活动,如何表现自己呢?课后你能为闰土、杨二嫂和“我”分别写一段评语吗?
?
第二课时
一、人物形象大家评
[情景]?《故乡》一文写了三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和“我”,你眼中的这三人是怎样的形象呢?这节课我们首先举行一次文学人物沙龙活动,大家可以自由畅谈,但理由要充分。
[活动]?学生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研究人物,我们不仅要品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情,还要注意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样能够进一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人物关系专题研究
[情景]?而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纵向的,也包括横向的,本文中这横向的就是指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请根据以下四个专题,结合自己的兴趣,每4——5人一个小组,要求结合具体情节,说出变化概况并探究变化的内涵。
1、杨二嫂与闰土:絮絮不止的杨二嫂——只是摇头的闰土;顺手牵羊、嫁祸栽赃的杨二嫂——实实在在的闰土
2、“我”与闰土:迅哥儿——老爷;无话不谈——我也说不出话;无穷无尽的希奇、新鲜的事——默默地吸烟、谈些闲天
3、“我”与杨二嫂:无话可说的交谈
4、水生和宏儿:松松爽爽——痴痴的想
[活动]?学生按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人物自身形象变了,变得令人心酸;人物间关系变了,变得冷酷无情。这都是谁惹的祸呢?(学生说)我们的下一代——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
三、设下悬念结束本课
[情景]?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课后请你尝试着写一篇小小说,内容是假如20年后水生和宏儿再相会。
?
第三课时
一、宏儿水生再相会
[情景]?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同学们的想像一定比我更丰富,一定更有创意,谁来试试看。
[活动]?朗读小小说,倾听、评价
[引导]?有些同学的小小说延续了“我”与闰土的故事,多数同学描绘了未来二人美好的生活和新型的二人关系。那作者希望中的下一代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二、希望无所谓有无
[情景]?请同学们研读最后“离故乡”部分,联系全文谈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活动]?先各自理解,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三、结束语
空怀“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就不能成其为“希望”;“希望”渺茫,但只要为了“希望”而不懈的追求,希望就能变为现实。(响起《在希望的田野上》,联系学生实际结束)
智能储备
1、联系全文看,在“我”的心中有三幅关于故乡的图画,你能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描绘这三幅图画的内容吗?
2、小说的主题有三种理解:①“隔膜说”认为“《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茅盾)②“农民问题说”认为“小说通过闰土这个普通农民半生的悲苦遭遇,概括了19世纪末年到五四时期农民所受的深重苦难,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严家炎)③“批判辛亥革命说”认为“作者满怀深情地写了闰土的种种不幸,正是要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
15 我的叔叔于勒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4.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游子吟》)这首歌唱出了流浪在外的游子的辛酸,他们是多么渴望家这个港湾的慰藉,多么渴望来自亲人的温暖!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里就有这样一个在外流浪多年的游子,饱经人生的沧桑,更可怜的是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视他为毒蛇猛兽,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远,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拮据(jié)    栈桥(zhàn)    煞白(shà)
撬开(qiào) 诧异(chà) 牡蛎(mǔ lì)
别墅(shù) 褴褛(lán lǚ) 阔绰(chuò)
糟蹋(zāo tà)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详:仔细地看。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张皇:惊慌,慌张。
狼狈:形容受窘的样子。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3.作者简介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
(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为都是通过“我”的眼睛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2)故事涉及哪些人?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故事涉及“我”的父母亲菲利普夫妇、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于勒、“我”的两个姐姐、“我”未来的二姐夫、船长等人物。
2.范读课文(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了解基本情节。
(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
【交流点拨】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于勒: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10个铜子的小费。
(2)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4段):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5—19段):插叙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简况,交代一家人到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20—47段):写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经过。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48、49段):交代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这是故事的结局。
3.复述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开端:(1—4段)盼于勒
发展:(5—19段)赞于勒
高潮:(20—47段)遇(惧)于勒
结局:(48—49段)躲于勒
【教师点拨】小说这样巧妙地安排情节,有力地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反复无常的态度,完全着眼于金钱。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理解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
【交流点拨】自然环境:去哲尔塞岛旅游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欢快心情;狼狈地灰溜溜地离开哲尔塞岛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灰暗的心情。
社会环境: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2.语言品析。
(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是否啰唆?应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不啰唆,这三个称呼用在一起强调了于勒叔叔与“我”家的骨肉关系,写出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既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又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饱含讽刺,意味深长。
(2)“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话中“竟”和“惊喜”表达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竟”突出了他祈求能有出乎意料的发现。两个词都表现了父亲对于勒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的心情。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对于金钱,名人这样说:
1.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罗兰
2.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三毛
3.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金钱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先请欣赏精彩的表演。(学生表演课本剧)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人物赏析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思考人物的个性特征。
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点拨】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交流点拨】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交流点拨】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交流点拨】称呼:好心的于勒——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原因:外在原因是于勒的贫富变化,内在原因是人的自私贪婪、虚荣势利、冷酷无情。
5.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6.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交流点拨】不是。尽管于勒叔叔这个人物贯穿了课文的始终,但他却不是主人公。因为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的。
7.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吗?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交流点拨】“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然“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去哲尔塞岛旅游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二)写法探究
1.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1)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孩子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3)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
【教师点拨】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2.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表现。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实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皇”,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慌,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3.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试举例谈谈。
【交流点拨】(1)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被哥哥“打发”走反而“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2)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三)主题研讨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交流点拨】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小说绝大多数是写法国中下层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金钱观腐蚀下人们的精神的堕落。本文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了极端的利己主义价值观。
(四)认识亲情
说说你心目中的亲情或者是对生活中某种关于亲情的现象的看法。
【交流】我们很多人对别人的小恩小惠可以感激不尽,甚至大声发誓“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但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视之为理所当然,坦然处之。真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七《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环境的特点及写法;
2.领会本文语言生动贴切的特点;
3.通过品味本文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习作者抓住特定环境下的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5.学习作者认真体验生活,从熟悉的生活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笔下的环境描写。
2.重点品读。理解文章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有条件的自主阅读《骆驼祥子》,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学
1. 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地说出本文的预习任务,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检查预习。
(1)各小组交流预习作业,互学纠偏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读书笔记。
3. 圈点批注。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幻灯片】
①标题为什么不用“在恶劣的天气下”?
②本文写了烈日和暴雨的特点,为什么题目却写“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直接写“烈日和暴雨”呢?
③课文怎样写“烈日”的“狂热”,此时的祥子表现为一种什么形象?
④课文怎样写“暴雨”的“凶猛”,此时的祥子又表现为一种什么形象?
(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重要语句进行自主体会。
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强调批注要点 :
1)重点词语用框框线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5)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
4.小组合作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二、导
1.班内探究。
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精讲点拨。
对学生自主思考题的点拨:
(1)标题为什么不用“在恶劣的天气下”?(标题“在烈日和暴雨下”在文中表明了什么?)
(2)本文写了烈日和暴雨的特点,为什么题目却写“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直接写“烈日和暴雨”呢?)
3.深度探究。
探究题:1、作者为什么如此浓墨重彩描写烈日和暴雨?
2、文中只言片语写了那个“坐车的人”,省掉这个环节好吗?请说明理由。
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4.教者小结本课的学习。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理解作者笔下环境的特点及写作方法,明白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下一节课,我们再来好好地关注祥子这个人物形象,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探讨祥子的性格和悲剧命运。课后请大家继续深入文本,仔细阅读,做好相关的圈点和批注,以便课上作一些交流。
三、练
1.完成课堂达标检测题。
2.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
课后提升
1.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
2.同步阅读。阅读描写夏季景物的散文或发生在夏季的故事,体会特定环境的特点和作者写作的意图。
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
课内探究
第 二课 时
一、学
1.检查预习:
圈划文中有关祥子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和直接描写人物处境的精彩语言。
圈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好词,批注,玩味。
2.圈点批注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小黑板】
①文中有哪些直接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祥子的性格怎样?
②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从其所作所思中感受祥子的悲苦生活和悲剧命运。
③赏析比喻句,进一步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
【设计第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之一—人物形象;设计②③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局部去品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和意图。】
(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
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出示幻灯片】
批注要点
1)重点词语用框框线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5)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
(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
(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此外,带着目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批
4.小组合作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三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
二、导
1.班内探究。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在实际操作上,可设计3-5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背影》的教学案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的。】
2.精讲点拨。
a.对学生自主思考题(1)(2)的点拨:
(1)祥子在烈日下的心理活动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他为什么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放弃?反映了祥子什么性格呢?
【点拨方法】
学习抓住人物心理活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在人物活动中理解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全面理解人物性格。
【参考答案】
祥子此时一心想找生意做,他似乎在和毒辣的太阳较量。他不相信恶劣的天气会把他吓倒。虽然面对火辣辣的太阳他也憋闷,喘不过气来,但他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他心里只有拉车这个念头。因为他的养家糊口得艰难处境已经让个性倔强的他感到生活只能拼命,没有任何退路。他勤劳、朴实,坚韧顽强、肯吃苦,倔强、挺立,独立特行。
(2)修辞“像骡马一样灌一大气”这个比喻好在哪儿?
【点拨方法】
词语使用的妙处,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要体会其比喻义及作用等。体味词语的作用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照,通过比较,体会恰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作用;也可以删除这个词语,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看效果上的变化,作出判断。
【参考答案】
这个比喻既生动形象描绘出当时拉车的人在酷日炎阳之下对水的渴望和见到水迫不及待的情景,同时又写出人力车夫非常低下的身份,和驴马一样,可见境况惨淡。
b.对重点、难点的讲解点拨:
(1)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方法: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作用:
肖像描写: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
语言描写: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
动作描写: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使读者能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看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这一环节是对本文教学重点的讲解,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点拨,可重点讲对祥子动作、心理的描写)
(2) 心理描写细析性格
【以上精讲点拨的四点,是针对“学”这个环节中的三个学习任务的,为学生总结出解题或解决这类题的规律方法,以提高学生品味文本和解题的能力。精讲点拨可以在“班内探究”时老师适时引导,也可在学生探究完所有问题后老师集中点拨,概括思维规律和答题技巧。】
3.深度探究。
探究题:“祥子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层含义?
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点拨方法】
探究此题要从综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入手,从而实现对文章整体和主旨的深层理解。情感的变化往往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是什么触发了情感的变化,是思考题目的关键,抓住这一关键就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选材目的,实现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对本题的回答。
【参考答案】
整篇文章,作者除了写人,更重要得是通过自然环境得描写来烘托人物,表现祥子的悲剧命运。本文多次写到“柳叶”,前几次是为了表现天气的 恶劣和天气的变化 ,而文章最后一节是把人比喻为树叶,既顺手拈来又耐人寻味。我们不禁想起“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如一叶,随风飘荡,命运不能自我把握,随人摆布,这不正是祥子的悲剧所在吗?写到此处,主题得到深化,作者对祥子满怀同情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他不正是在那个万恶得旧社会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共同得命运吗?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尤其是显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效果。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4)教者小结本课的学习。
三、练
1.涵咏积累。
(1)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水平。方法是老师先读,同学们再找例子,讲词义。
①作者善于使用精炼准确、富于表现力的词,例如“一头栽到地上”、“加紧往前奔”。
②作者善于将同一个词用于不同的对象,表现不同的含义,例如车夫灌井水和祥子灌井水。
③作者往往反复连续使用一个词,说明事物或人物的境况,表现其程度不同寻常。如处处烫手,处处憋闷。
④作者巧选不同的词,从几个方面描写同一对象。如雨星、雨点、雨道。
⑤作者结合描写景物,善于使用表示色彩和亮度的词,如灰红的天,白光,白亮亮。
教师:另外,作者在文中还表现出使用叠词的高度技巧,大家把它们全找出来,再按词性分类,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例如形容词重叠的,干巴巴地发着白光、毒花花的太阳、白亮亮的地、白花花的道路等,表现了阳光酷热、天气难熬,全城笼罩在一片热浪火海之中。
(2)当堂熟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第10小节
2.重点检测。学生完成课堂达标检测题。
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
课后提升
1.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
2.同步阅读。《骆驼祥子》写读后感
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
课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读通读懂课文,体会祥子的艰难处境。
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所有学生都要学会本文的知识点,掌握答题规律。
同步阅读:自主阅读描写盛夏的精美文字。
自学辅助资料
一、作者介绍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
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
《二马》、《离婚》、《猫城记》等。
老舍先生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
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深深影响了他。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长篇小说 。老舍在40多年
的创作生涯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
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
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
二、写作背景:
老舍写于1936年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多以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民的作品。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以一批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骆驼祥子》,拓展了新文学的
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贡献。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
青年,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第一课时
预习练习题
1. 按拼音写出汉字。
huǎng ( )子 往前zhuài( ) duō( ) 嗦 zuàn( ) 着 打gé( )
砖yóo( ) 乱zhuàng ( ) hún ( )身 duò( )脚 nì( )烦
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憋气( ) 好歹( ) 空膛( ) 蹚着水( ) 慢腾腾( )
粘汗( ) 粘在一块( ) 打盹( ) 胆怯( ) 汲水( )
瀑布( ) 吆喝( ) 发痧( ) 往上漾( ) 馊臭 ( )
3.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原名( ),字(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于1898年,满族人,住北京。主要作品有 ( )、( )、( )等。
课堂思考题
一、自学思考题
①标题为什么不用“在恶劣的天气下”?
②本文写了烈日和暴雨的特点,为什么题目却写“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直接写“烈日和暴雨”呢?
③课文怎样写“烈日”的“狂热”,此时的祥子表现为一种什么形象?
④课文怎样写“暴雨”的“凶猛”,此时的祥子又表现为一种什么形象?
二、深度探究题:
1、作者为什么如此浓墨重彩描写烈日和暴雨?
2、文中只言片语写了那个“坐车的人”,省掉这个环节好吗?请说明理由。
课堂达标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打 盹 ( ) 恶 心( ) 攥 着( )
贮 藏( ) 粗 犷( ) 搀 合 ( )
2.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街上的柳树好像病了丝的,无精打采低垂着一动也懒得动。”
3.想一想:文中三句话描写坐车人,有何作用?
课后提升
1.课后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
2.同步阅读描写夏季景物的散文或发生在夏季的故事,体会特定环境的特点和作者写作的意图。
第二课时
课堂思考题
一、自学思考题
①文中有哪些直接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祥子的性格怎样?
②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从其所作所思中感受祥子的悲苦生活和悲剧命运。
③赏析比喻句,进一步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
三、深度探究题:“祥子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层含义?
课堂达标检测题
阅读“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完成下列练习。
1.“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一句中的“硬”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的’’的什么性格特点?试想象“坐车的”的心理
活动,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
? 答:性格特点:???
??? 心理活动:
3.从文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
??? 答:祥子的痛苦来自:(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4.文章最后将哆嗦的样子比喻成“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与提示】???
1.“硬”字写出了祥子当时不顾一切的(反抗)心理,突出了他在暴雨中难以忍受
的痛苦。
2.性.格特点:冷漠、缺乏同情心、自私;心理活动,反正你得把我平安送到。
3.(1)暴雨的折磨。(2)坐车人的冷漠。
4.一语双关,既形象地写出了祥子当时痛苦不堪的状态,又暗示在那样的社会
里祥子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课后提升
1.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
2.同步阅读。《骆驼祥子》写读后感
太 原 市 第 四 实 验 中 学
课 时(课 题)教 学 设 计 首 页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课题
多收了三五斗
课型

第几
课时







(三维)
知识

技能
了解学习本文场面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的特点和方法
学习本文塑造群像的方法
过程

方法
品味、感悟、欣赏小说的重要语段,感悟“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认识“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与之对比,体会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幸福。
教学方法
阅读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
使






《多收了三五斗》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第二单元中第四篇,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品味?感悟?欣赏)。本文是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来,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预示着农民必将走上反抗的道路。????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简练而传神。作家用极为精练的笔墨三次描写了故事的环境,寥寥几笔活画出江浙小镇的风情面貌,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1、朗读法,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帮助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快速阅读能力。?
2、自主学习探究法,营造和谐浓重的学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情景再现,有感情地模仿文中对话,感受当时的社会给农民带来的不幸。
第 页(总 页)
太 原 市 第 四 实 验 中 学
课 时(课 题)教 学 流 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一、导入?
同学们,听到“丰收”这个词,不禁使人联想到什么呢?按照常理人们的心情怎样?可恰恰相反,叶圣陶笔下的《多收了三五斗》中的农民虽然丰收了,但他们的生活却濒于绝境,却有着另一番别样的辛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二、作者背景介绍
1.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已经濒临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美国澳洲面粉。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简直没有收获,丰收了反而有人亏本。《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中的一个现象。?
2.作者叶圣陶:?
三、初读全文?
1.字词检查
2.整体感知?
?a.?课文写谁多收了三五斗?主人公是谁?
?b.?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情?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c.?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借代人,塑造了苏南一带农民的群像,这是本文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借代——旧社会贫苦的农民)?
四.研习场景——粜米?
1.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的?
2.找出文中描写他们心情的语句?
3.他们为什么急着去占卜他们的命运呢?
4.到米行一问价钱,旧毡帽朋友就失望了,哪些语句写出了他们由希望到突然失望的心情??
5.据此可见,决定他们命运的不是年成好坏,而是米价的高低,米价是决定旧毡帽朋友,命运的一个关键。?
6.这一段中围绕米价写了一大段旧毡帽朋友与米行老板的对话,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语气的变化。?
(他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米价)因米价的忽高忽低,两者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小结: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粜米,因为价钱的不公道充满愤激,愤懑无济于事,继而转为苦苦哀求,最终只能失望贱卖大米。?
由此可见,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民谷子丰收了,却没有卖到好价钱,米行粜米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畸形现实?
10.他们为什么不得不把米贱价卖给万盛米行,是谁注定了旧毡帽的命运?
板书: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地主投机商的剥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
五、研习——购物(心理描写)?
1.他们的这些最低的生活要求实现了没有?计划实现了多少??
2.在紧缩预算后,还是了买了点东西,这是不是说明他们的计划实现了一部分呢??
3.街上的商品有什么特点?注意他们的名称。??
4.店伙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如此热情???
六、研习——船头议论(对话描写)?
1.回到船上,他们边饮酒边谈话,指名读:听听他们谈话的重点是什么??
?2.结果呢?
3.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4.但他们的这种反抗是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行动呢???
5.小结:?
课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旧毡帽朋友的悲惨生活,但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处于被剥削被损害的地位,逐步萌发了反抗意识,这是令人欣慰的。?旧毡帽朋友——忠厚老实,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
6.故事似乎已经结束了,齐读71小节,有何作用??
七.拓展?
1.读了这篇小说,我们既感受到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也体会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那么,在我们新社会,党和政府是怎样做好农村工作的呢?
?2.可见,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时期的缩影,相信在新社会多收了三五斗绝对是件好事,是值得拍手欢庆的。?
3.训练(场面描写)?
在我们这样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新社会,丰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用200字左右的描述收割的场景。?
(通过农民的神情,动作等来表现)
(堆积如山的粮食,农民甜美的笑脸?)
现代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说明文《苏州园林》。
埠头 占卜 作梗 粜 斛子廒间 褡裢 窠 沽 执拗 呷 写意 停泊 船舷 不屑 嗤笑
?粜米(在米行)、购物(在街上)、议论(在船头)
(旧毡帽朋友一天的活动)?
(满怀希望)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以前那么苦了)?
(3小节)
(他们心情很着急)
(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没有把握,占卜写出了他们既怀着希望,又提心吊胆,怕希望不能实现的心情,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虽然丰收了,但他们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掌握在米行老板的手中。?
(5小节)(“呆”“沉”重点体会)
(插入背景:但是投机商互相勾结,垄断中国市场,压低米价,欺压百姓。)
希望——愤激——哀求——失望——贱卖?冷笑——厌烦——鄙夷——冷笑?
?
(丰收成灾,谷贱伤农)?
根据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其社会原因。(13、15、16三个小节)?
?——原来计划买的东西,现在少买,或者不买。
——他们粜米的钱用来缴租、还债、解会钱都不够,根本没有钱买日用品,所以丰收之后,他们原来的计划全部落空了,还要借债购物,可见农民生活的贫困。?
a.洋货四溢(帝国主义经济的侵略,民族工业的凋敝?b.反衬农民朋友的痛苦,无奈的心情。
——在破产的边缘挣扎,民族工商业的凋敝。
——出路,寻找各种各样的出路
用原文中的短语概括?——路路断绝?
找出例句,有感情地朗读?——愤怒,反抗
——不是,他们只是发泄了一通心中的不满,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反抗意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意在强调这样的故事不只是在一个镇上,而是在就中国各地天天上演,故事的结局形象地指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免除农业税,农业补贴,农民医疗保险,关注“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
第 页(总 页)
太 原 市 第 四 实 验 中 学
课 时(课题)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 书 设 计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帝国主义??????? 地主、投机商??? ??国民党政府???
???????????????
谷贱伤农???????????丰收成灾?????????贫困悲惨?
旧毡帽朋友(旧社会贫苦的农民)??
米行粜米????????街头购物??????船头议论(萌发反抗意识)
作 业 设 计
(场面描写训练)?
完成课堂练笔任务:在我们这样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新社会,丰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用200字左右的描述收割的场景。?
(通过农民的神情,动作等来表现)
教 学 反 思
第 页(总 页)
《成功》(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和写法:赅、焚、兀、晷。同时学习本文结合实例逐一剖析的写法。
2.理解作者引用的典故和语句的意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3.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逐一剖析的写法。
2.难点: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成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渴望的,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创造机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季羡林先生的谆谆教诲吧。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 1911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格延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时注意以下要求:
(1)将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加上拼音。
(2)作者是怎样谈成功的?请找出作者的观点。
读完教师强调赅(ɡā?)、焚(fén)、兀(wù)、晷(guǐ)等字的读音和写法。同时让同学们明确作者的观点: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2.把握观点,小组讨论,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第1层(1):借助字典,诠释“成功”,引出论题。
第2层(2-4):用公式提出自己的见解。成功=天资+勤奋+机遇。
第二部分(5-10):作者承认“天资”、“机遇”的作用,但更强调“勤奋”是决定因素。
第1层(5-8):具体分析公式中的“天资”、“机遇”、“勤奋”三个因素。
第2层(9-10):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前后照应。所以学生们在列段落层次提纲时,也就理清了作者论证的思路。
-
四、细研课文
1.提问: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独立思考)
归纳:作者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功”的解释说起,谈到成功之道,推出简洁明了的公式,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不拖沓,不啰唆。作为一代大学者,这样的开头使人觉得诚恳与平实。
2.提问:作为学者,作者学识渊博善于旁征博引,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作出解答。)
讨论并归纳:用“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说明“天资”是客观存在的,谁也否定不掉。用“学术界艺术界自命天才的人”说明自己的天资要实事求是一点好。引用“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及韩愈”的故事说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