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模块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模块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07 11: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材料称颂一位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他是(  )
A.周武王 B.秦始皇
C.唐太宗 D.康熙帝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天下六合”“大秦”可判断是秦始皇。
2.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基本定型于康熙时期。下列体现了康熙处理这一问题的事件有(  )
①尊孔开科,延揽汉人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 ③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 ④修建清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物的政治场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主权,与处理民族问题无关,故②错误;清漪园现为颐和园,开始兴建于清乾隆帝时期,故④错误。C 项符合题意。
3.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
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答案 D
解析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试图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则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建构有序理想社会的国家,所以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故D项正确。
4.下列关于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同之处正确的有(  )
①都是教育家 ②都提倡中庸之道 ③他们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作为组合型选择题,本题的解答并不难。柏拉图并没有提出中庸之道的内容,排除②,故选D项。
5.1649 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共和国在英国建立。之后,克伦威尔大权独揽,对内建立护国主政体,对外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争雄。克伦威尔的做法(  )
A.限制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B.维护了英国革命成果
C.沉重打击了专制统治
D.保证了议会行使权力
答案 B
解析 克伦威尔的做法对内包括打击封建贵族和镇压人民的激进要求,扩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经济政治权益,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为海外竞争提供支持,这些政策措施实质上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延续、保护和发展,故B项正确。
6.1791年华盛顿总统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规定美国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请愿、携带武器等权利。此举(  )
A.使他赢得“国父”的尊称,连任两届总统
B.体现了《人权宣言》所蕴含的美国立国精神
C.反映出他行使总统否决权,维护民主制度
D.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完善了1787年宪法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提到美国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请愿、携带武器等权利,说明人民的政治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故D项正确。
7.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洋军阀将领徐树铮送了一副挽联: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该联的理解适当的是(  )
A.该联反映出北洋军阀对国民大革命的恐惧
B.北洋军阀统治独裁专制,所谓“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是言不由衷
C.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
D.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维护民主共和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D
解析 上联赞扬孙中山以建立平民政治为目标,创立的思想、政党都带有“民”字,下联称赞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真正做到了“天下为公”,也可理解为孙中山结束了封建帝制的伟大功绩,以上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
8.印度诗人泰戈尔在甘地去世前十年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诗人如此评价甘地的依据主要是(  )
A.甘地主张以苏俄为师,在社会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
B.甘地领导印度人民驱逐了殖民者,取得了民族的独立
C.甘地的“仁爱思想”和“坚持真理”成为印度的财富
D.甘地长期担任印度国大党领袖,致力于消除种姓制度
答案 C
解析 甘地认为“坚持真理”是强者的武器,它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行为,以“仁爱”精神为主旨,这一思想成为印度的财富,故答案选C项。
9.“你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你向我们指出了共同斗争的道路,你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永远活在被压迫民族的心里。”孙中山这段话中这个“伟大的人物”是指(  )
A.甘地 B.华盛顿
C.列宁 D.毛泽东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你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你向我们指出了共同斗争的道路”指的是列宁领导人民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所以正确的是C。
10.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 (  )
①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①③④属于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②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是苏俄的创新,故排除。
11.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这一切说明(  )
A.善于抓住时机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B.善于写书能促使人取得卓越成就
C.坚持不懈是人们通向成功的阶梯
D.善于克服困难是达到目的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 题干强调李时珍、达尔文、马克思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终成大业。
12.法国学者帕斯卡尔曾经讲到过三种伟大:“一种是帝王、首领的伟大;一种是精神、理智的伟大;还有一种是仁爱、心灵的伟大。这三种伟大一个比一个高,后者比前者高,最后者最高。”下列符合“仁爱、心灵的伟大”的人物有(  )
①康熙帝 ②亚里士多德 ③甘地 ④爱因斯坦
A.①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需要正确理解三种伟大的内涵。康熙帝符合第一种帝王、首领的伟大;亚里士多德符合第二种精神、理智的伟大,即智者的伟大;甘地、爱因斯坦符合第三种仁爱、心灵的伟大,即圣人的伟大,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决定于诸侯。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他提出的关于正义的观点都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认为欲达到正义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柏拉图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之所在,表现出对社会纷乱的担忧。同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国家“正义”的核心思想。他们关注“正义”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10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统治者的要求。与柏拉图相比,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有何特点?(10分)
答案 (1)思想: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相似:社会秩序混乱;对现实不满,渴望建立理想社会。
(2)要求:孔子要求统治者是“内圣外王”(“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家王。
特点:强调“礼”的作用;以“三代”(大同社会)为目标。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及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中概括其核心思想;从材料一“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和材料二“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信息总结其相似之处。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家王;从材料“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孔子对理想社会设计的特点。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自称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逝世后,作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的考茨基曾经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世界历史参考资料》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10分)
(2)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10分)
答案 (1)认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2)共同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
实践: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第(1)问,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即“时势造英雄”。第(2)问,总结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可知其相同点都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结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分析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