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有关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B.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C.通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方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D.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答案 A
解析 B项是民权主义的内容,C项是民生主义的内容,D项是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
2.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中,宣言审查委员会将宣言中收回租界、收回海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具体条文删去,孙中山坚持恢复这些条文,并说,假如不通过这点,那么大会就毫无意义。这件事表明孙中山 ( )
①把反帝主张视为国民党一大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把反帝主张同反帝斗争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 ③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强烈愿望 ④完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这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一致的地方,但并不是完全相同。
3.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得以实现的有利条件有 ( )
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 ②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①②③④分别从中共、国民党、共产国际和社会四个角度进行论述。
4.1922年,印度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走向低潮,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
B.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自相矛盾
C.国民大会党孤军奋战
D.国大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 D
解析 1922年,印度人民的斗争已超出了甘地所规定的非暴力的范围,甘地宣布停止运动,从而使印度反英斗争走向低潮。
5.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次影响巨大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一运动涉及的范围有( )
①政治 ②教育 ③经济 ④宗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包括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和抵制英货,而不包含宗教。
6.凯末尔革命、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共同特点是( )
A.由民族资产阶级组织和领导
B.都采用暴力斗争反对殖民统治
C.都结成反帝统一战线进行斗争
D.都采用高明的外交手段
答案 A
解析 凯末尔革命采用的是暴力手段,而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采用的是非暴力手段,B不对;两者都没有结成反帝统一战线进行斗争,也没有采用高明外交手段,C、D也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非选择题(第7题25分,第8题25分,第9题26分,共76分)
7.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阅读材料,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你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25分)
答案 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主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解析 首先归纳材料中的观点,然后再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加以阐述。
8.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亚洲,孙中山和甘地分别领导了本国的反帝斗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第一步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国民革命必于此时乃能告厥成功。”……他说:“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王志光《孙中山反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非暴力的核心是爱和感化。甘地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虽然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也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
——朱明忠《学者评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
材料三 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 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度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
——黄家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作用有多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的形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来源。材料三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7分)
(3)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反帝斗争。我们评价这两种不同斗争方式的正确标准是什么?(10分)
答案 (1)主张:开展国民革命;武力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帝国主义不断破坏中国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对自身革命斗争的反思。
(2)来源:印度传统宗教;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不足:限制了反帝运动的发展;无法阻止暴力冲突。
(3)标准:是否顺应时代要求;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推动了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依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材料二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建校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认为哪种可以救国?(军阀宰割、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割10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498票;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
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
中国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8分)
(2)概括材料中所体现出的主流民意。(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主流民意产生的原因。(10分)
答案 (1)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材料所体现的主流民意是:认为学习苏联,用革命的手段救亡图存成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救国的主流思想,领导俄国革命的列宁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孙中山在爱国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对军阀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真实面目的认识。
解析 第(1)题要把握时间即1913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方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又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因此同时崇拜孔孟、孙中山、华盛顿。第(2)题,材料发生在1923年,此时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正积极促成合作、效仿十月革命,用革命手段救中国成为主流。第(3)题可综合分析国内、国际因素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