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秦王嬴政即位之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其表现不包括( )
A.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B.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C.六国出现政治危机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答案 C
解析 秦国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各地联系日益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等。六国实力虽不如秦国,但并未出现政治危机。
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这段史料反映出秦始皇是一个( )
A.杰出的政治家 B.残暴的统治者
C.伟大的战略家 D.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人
答案 B
解析 题干展现的秦始皇是一个不问青红皂白,滥杀无辜的暴君,这与A、C、D的正面形象明显不符。
3.秦始皇的下列活动,客观上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
①修阿房宫 ②修驰道 ③筑长城 ④开灵渠 ⑤筑骊山墓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活动,其中修阿房宫和筑骊山墓耗费了大量的财富,给人民带来灾难,没有客观积极作用,筑长城、开灵渠、修驰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所以②③④正确。
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再认再现能力。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5.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A.驱逐殖民势力 B.维护国家主权
C.加强边疆管辖 D.巩固清朝海防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上述行为均涉及到的是国家主权问题。
6.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 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所有盛世的表现;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都是盛世的原因之一。因此,①②③项是三个盛世的共同特点。而唐朝贞观时对外来文化是兼容并包的,故④不是共同特点。
二、非选择题(第7题25分,第8题25分,第9题26分,共76分)
7.(2018·晋中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命数年,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卷八七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分别作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10分)
(2)如果你是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15分)
答案 (1)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废止“逐客”令。开凿郑国渠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废止逐客令,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2)留:秦王能够接受和采纳正确的建议,体现了他英明果断,重视人才,在这样的环境里,客卿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留:秦王一度采纳逐客建议,郑国也险些丧命,反映出秦王性格的多疑和残暴,留在秦国就很危险,不如离开秦国另寻实现抱负的地方。
解析 第(1)题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判断;其结果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2)题可以选取任一种观点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展开论述。
8.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二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1)材料一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10分)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15分)
答案 (1)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9.(2018·绍兴高二检测)布达拉宫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是集建筑、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身的宫堡式建筑群和文物宝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步辇图(唐 阎立本) 图二 布达拉宫
材料二 布达拉宫与清康熙帝:布达拉宫保存着皇帝敕封历代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宫中还保存着康熙皇帝专门建造作坊,费工一年才织成的大型锦绣幔帐一对,这份贵重的礼物只有在达赖坐床和亲政大典时才隆重悬挂出来;五世达赖圆寂后,布达拉宫再次扩建,康熙帝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两幅图片之间的历史联系。(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的边疆民族政策及西藏与中央的关系。(16分)
答案 (1)联系:《步辇图》描绘的是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场景,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了红山宫,此为布达拉宫前身。
(2)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加强与藏族的团结;册封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
材料二表达了西藏(达赖)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
解析 第(1)题结合《步辇图》描绘的内容及布达拉宫建立的原因,可总结二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作答;第(2)题第一问政策,结合清代民族政策的史实,可知其民族政策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从材料二“布达拉宫保存着皇帝敕封历代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可知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藏族的团结,册封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第二问关系,从材料二“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可知西藏与中央的关系是隶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