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孤独之旅曹文轩金玉良言“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1.了解作者及长篇小说《草房子》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3.速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
4.欣赏景物描写的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
作用。
5.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联想。学习目标: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长篇小说《草房子》共九章,写了男孩桑桑、杜小康、陆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6年小学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弥漫着艰辛与苦痛,也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辉。其中《红门(一)》《红门(二)》两章,就是以杜小康为主要描写对象。本文题目是作者后加的。请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嬉 闹 觅食
纯粹 撩逗
肥硕 撅
狗吠shuò juē cuì xī mì liáo fèi
速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好!(8分钟后回答)
要求:
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有感情的品读文章,品味语言,思考本文的情节內容,文题含义。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 杜小康因(家道中落不得不
辍学)跟着父亲去( 地点: )(事情: )的经历,描写了一个( 性格 : )的小男孩成 长为一个(性格: )的男子汉的过程。”
学生抢答(要求按照下面的格式说)开端(1):交代背景,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发展(2—27):杜小康跟随父亲在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安了家高潮和结局(28—52):在暴风雨夜,小康独自一人寻找鸭子,他感觉自己长大了。文题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1、失学的痛苦、寂寞。
2、放鸭生活艰辛、孤寂。孤独之旅一、陷入孤独之境 杜小康 失学: 无助 (1) 开端二、不堪孤独之旅
(2—27)发展初离油麻地:依恋远离油麻地: 茫然走进 芦苇荡:害怕三 、承受 孤独之坚
(28—52)高潮结局梦中哭母亲 :孤独激战暴风雨: 坚强鸭子长大了:喜悦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生命中的一种追求 (欣赏录音朗读:第三部分)
找出本文的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用波浪线划出,并体会它的作用?环境描写鸭 群
芦苇荡
暴风雨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拓展延伸(3分钟后,看谁说得最好?)说说你的“感悟联想”?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战胜自然,战胜自我。 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探究主题艺术特色: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对文章主题推波助澜:
明线和暗线交织:
明线:养鸭的过程;
暗线:小主人公心灵成长的过程。
作业: 1.必做题:
A、《新学案》P63页“语言积累运用”。
B、学习本文后,请将写出200字左右的感悟联想(写在作业本上)。
2.选做题:P66页“拓展延伸探究”
退出The end10.孤独之旅
开课人:赖文龙
班 级:九年级D班
地 点:五楼多媒体教室
时 间:2006年10月24日上午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字词;了解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基本内容的能力;理解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故事情节的梗概;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在探究中感悟人生,自主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速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
3.欣赏景物描写的句段。
教学难点:1.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联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读,感知课文内容,品味精要文段,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个人教研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探索。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11页“阅读”第2点)
2.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11页“阅读”第8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成长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经受住生活的磨炼之后,才能见到彩虹的道理。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巴尔扎克的名言:“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学习目标”(视频展示)
(1).了解作者及长篇小说《草房子》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3).速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
(4).欣赏景物描写的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5).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联想”。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A、介绍作者及长篇小说《草房子》(视频)
B、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视频)
C、速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好!(8—10分钟)
要求:(视 频)(8分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概述的不足。)
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有感情的品读文章,品味语言特点,思考文题的含义和主题思想。
(提示:同学们可以抓住课文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分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试书面列出故事情节提纲。)
教师归纳:故事情节结构(略——视频)
教师强调: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这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是生命中的一种追求。?
三、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段,重点围绕下列内容:
a.芦苇荡景色的描写(第12、13段;P72页21、24、25段)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第4、5、10、15、34、38、43、45、46、50段)
c. 暴风雨的描写(P75页第36——38段;还有47段“雨后天晴的天空”描写)
(2)欣赏第三部分的录音朗读,请注意暴风雨的景物描写的句段,品味这段景物描写的语言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一边自由跟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师归纳:同学们要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视频)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了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
问:请同学们说说“感悟联想”?(学生思考2—3分钟后回答,可以举一些亲身经历的事例和大家分享。)
学生如果说得不理想,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启发诱导,如:
(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本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本文启迪我们,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所以,当代青少年应该坦然面对成长岁月里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走过风风雨雨,便是那缤纷的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个道理。)
(鼓励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及时给予鼓励肯定)??
五、作业布置:
1.必做题:
A、《新学案》P63页“语言积累运用”。
B、学习本文后,请将写出200字左右的感悟联想(写在作业本上)。
2.选做题:P66页“拓展延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