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物理《透镜》说课稿
古路中学 邓友海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小节《透镜》。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课堂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 教材的地位和处理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光的作用。本节是光的折射的深入。
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让学生观察近视眼、老花眼的眼镜镜片,看看近视镜片和老花镜镜片有什么不同,然后给学生出示各式各样的透镜: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并画出板图如课本图3.1-1所示。在说明透镜是组成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对于主光轴和光心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对于光心,让学生知道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即可。
“想想做做”,用实验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可让学生分组做。最好人人动手,以增加学生的体验,充分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用凹透镜对比凸透镜做实验,可以说明凹透镜不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对光有发散作用。
介绍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时,根据实验现象画出板图3.1-4。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说明: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由于光线通过它的两侧表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2、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能力目标: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本节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理解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学方法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本节课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
⑴实验激学 从生活走进物理,用生活中的透镜引入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爱好。
⑵科学探究 通过对近视镜和老花镜的认识、区别,从而进一步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征,本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⑶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将“冰透镜向日取火”作为情景,导入新课,增强可教学的直观性。
2、学法指导
⑴收集资料 课前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一些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透镜器材或相关信息的资料。
⑵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区别,再探究它们各自的特征,从而得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
3、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探究实验、演示实验、提示思考、黑板板书及多媒体演示教学同步进行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且解决问题。
三、教学程序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本节教学线索为:
1、新课导入【设置问题情景】
从生活走进物理:
介绍在古代人们并没有生火能力的时候,劳动人们在冰雪大地上,用自然界中的冰打磨后,对着太阳,发现能将干草点燃。用多媒体播放“冰透镜向日取火”的实况录像。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有些老年人配上合适的眼镜后也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如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投影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受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
总结:前面所说的古时的人造取火“冰透镜”;现代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有关透镜知识的。
提问:今天我们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2、观察实验,启发探究【带着问题去探究】
『探究实验1 』:感受凸透镜与凹透镜中间及边缘的厚与薄,使学生悟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定义。
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动眼感受一下近视眼镜和老花镜以及桌上的光学器材,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认识到近视镜的镜片和老花镜的镜片是不同的,实验桌上的光学器材也各有其特点。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判别近视镜和老花镜,即如何区分凸透镜与凹透镜。
『探究实验2 』:组织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多种方法区分凸透镜与凹透镜。
先让学生讨论判别眼镜镜片的方法:(在必要时教师还可以补充)
如:“看”、“摸”、“照”、“晃”等
用它们来“看”字、“摸”中间和边缘的关系、(此时教师补充:光学仪器有时是不允许用手摸的;让学生讨论,这种方法是否科学。)、用光源“照”后看一看折射的光、“晃”动时看像的移动方向与镜片的移动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
『探究实验3 』:①让一束跟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它的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
②让一束过透镜焦点的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它的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
③让一束过透镜光心的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它的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出凸透镜的光学性质:
『探究实验4 』:①让一束跟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它的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
②让一束过透镜虚焦点的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它的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
③让一束过透镜光心的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它的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出凹透镜的光学性质:
『探究实验5 』:同学们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灯光或烛光等,再将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测凸透镜焦距的一种方法。
3、反思方法,规范细节【合作与交流】
通过对这样区分近视镜与老花镜和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探究,从中可以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以区分眼镜为例,怎样判别近视镜与老花镜,这是问题的提出(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猜想有哪些方法,例如有学生想到“摸”“看”等方法(设计方案)。接着用实验去探究这些方法的可能性,及寻找更多的方法(实验探究)。方法找到后,还要对方法进行交流、评估,如“摸”虽为一种方法,但光学仪器有时是不允许用手摸的(交流评估)。这就是人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提出问题 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 交流评估
4、随堂练习,加深印象
⑴如图1所示,A,B,C,D,E,F六块透镜可以分为两类,其中A,B,C可归为一类,其共同特点是中间 ,边缘 ,这类透镜叫做 ;D,E,F可归为另一类,其共同特点是中间 ,边缘 ,这类透镜叫做 。
⑵请在图2中画出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5、交流总结,布置作业
⑴先让学生互相交流,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在实验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还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⑵教师带着学生总结:
1 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能使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焦点上.
3 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⑶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3、4、写到作业本上;5题做在书上。
四、课堂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走进实验,在探究中发现问题,从而逐渐解决问题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
在进入新课时用多媒体的播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好奇;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让他们动手动脑,总结其中的规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板书设计:
3.1 透镜及其应用
物理说课稿第1页(共6页)
物理说课稿第2页(共6页)
合作与交流
用刻度尺在太阳下测凸透镜焦距
透镜的光学性质
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体验焦距
分析透镜
感受透镜
播放“冰透镜向日取火”
带着问题去探究
设置问题情景
物理说课稿第3页(共6页)
物理说课稿第4页(共6页)
图1
F
D
C
B
A
E
F
F
F
F
F
F
图2
.
.
.
.
.
.
物理说课稿第5页(共6页)
2011-11-8
物理说课稿第6页(共6页)
对光有会聚作用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凹透镜
凸透镜
透镜
实焦点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对光有发散作用
虚焦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