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课题一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认识与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原子弹的资料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
【回顾讨论】 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启发】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屏幕显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
【学生交流】汇报有关原子弹的资料
【学生归纳】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讲解】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解并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
【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2份动画)
【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看书69页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屏幕演示】重放动画1、2
【学生归纳】
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教师讲解并板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68页表4-1,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回答】原子核带正电,并说明理由。(其他人补充)
【教师启发】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显不显电性呢?
【屏幕出示】课本68页表4-2
原子的构成
原子元素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
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
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
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
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
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教师归纳】大家总结的很好!对于原子来讲,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第二课时
【设疑】 我们已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解】 不同的原子、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投影】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千克
即1.993×10-26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
即2.657×10-26千克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288千克
即9.288×10-26千克
【讲解】 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 二、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讲解】一种碳原子,指的是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这种碳原子。
【板书】1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千克,其1/12是1.993×10-27千克≈1.66×10-27千克,
则氧的原子量=
即原子的原子量=
【比喻讲解】我们 引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讲解一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我有一堆水果,有人让我记住每个水果的质量,我选取了一个苹果作为参照物,称其质量为100克,现称得梨的质量为300克,猕猴桃的质量为500克,分别将这二者的质量与100克相除,所得倍数即为梨和猕猴桃相对于苹果的质量,我只要记住梨是3,猕猴桃是5就可以了。
【设疑】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 课本最后的附录就是相对原子质量表,让学生知道如何查表。
【课堂小结】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随堂练习
【心中有数】
1.原子(普通的氢除外)的原子的核是(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
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原子量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 )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4.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3千克,碳的原子量为 ( )
(A)12克(B) (C)12 (D)
5.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确定它的( )
(A)原子量(B)质子数(C)中子数 (D)电子数
6.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 )
A.质子数和电子数 B.质子数和中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 D.核电荷数
【开动脑筋】
1.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微粒总数为( )
A.26 B.56 C、82 D.86
2.构成氧原子的微粒有( )
A.8个质子,8个中子,16个电子 B.8个质子,8个电子
C.8个质子,8个中子,8个电子 D.8个原子核,8个中子,8个电子
【创新园地】现有质量相同的钠、镁、铝三块金属,哪一种金属含的原子最多?哪一种金属含的原子最少?为什么
作业:新学案
教后:
课题二 元 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语,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
情景导入: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这种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12,此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为7的碳—13,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为8的碳—14,这是三种不同的碳原子,它们核内的中子数虽不同,但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凡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为同一类原子,这些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即碳元素)
讲授新课:
一、元素(板书)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
小结: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
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
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
元素。
小结: 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 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 (板书)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
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
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一大二小国际统一)的读法、写法。
阅读:课本第73页表4-3的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要求学生掌握26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的读法、写法。
4、元素符号的意义:
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 表示氢元素
H
表示一个原子
提问: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
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如:2H 表示两个氢原子
讨论: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小结: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 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联系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小结: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在于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也个数。
2、原子只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结构。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小结:
微观粒子
(讲种类、讲个数) 原子 分子
宏观概念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 物质
宏观 物质 元素 组成
微观 分子 原子 构成
情景导入:
同学们去过超市吗?超市的商品摆放有什么规律?我们元素的排列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呢?
讲授新课:
三、元素周期表(板书)
讲解:科学家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了元素周期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元素周期表的完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投影: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板书)
提问:元素周期表有上共有几个横行和几个纵行?
回答:7个横行和18个纵行。
讲解:元素周期表上的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共七个周期
元素周期表上的每一纵行称为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为一族,共16族。
2、元素周期表表示的意义(板书)
提问:每一个元素符号前都有一个数字,这些
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回答:这些数字是逐渐递增的。
讲解: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提问:元素周期表中有几种颜色?
回答:两种
追问: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元素有什么区别?
讲解:元素周期表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
提问:元素周期表中除了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外,还有什么?
讲解:元素周期表中还标出了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小结: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学习化学。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课题三 离 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提问:1、你对电子有何认识?
2、你对电子还想了解什么?
问题: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运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
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
猜想:1、电子绕核运动
2、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3、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4、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验证:从课本上寻找资料,从网上查找资料
出示:从网上下载的电子形成模型
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距离:由近 远
能量高低:由低 高
出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即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什么知识?)
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观察:课本图3-16,
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
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是否有关系?
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哪一部分有关?
小结:
元素的类别 最外层电子数 是否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得失电子 化学性质
金属 <4 末达 易失 活泼
非金属 ≥4 末达 易得 活泼
稀有气体 =4 达到 不易 稳定
练习:1、课后习题1、2
2、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要发射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I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 )
A、铱原子的质子数为70
B、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D、铱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总结: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跟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离子的形成
二、离子的形成(板书)
出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简图,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结构特征讲解分析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涵义、离子和原子的比较。
小结: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H+ Na+ Mg2+ Al3+ NH4+
阴离子:Cl-、O2-、S2-、OH-、SO42-、CO32-、NO3-
3、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2 Mg2+
表示两个镁离子
离子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4、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5、离子跟原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S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Na+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S2-
相互转化关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练习:请分析Kcl、CaO、MgCL2的形成过程。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并举例说明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课题四 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 知道一些常见的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3)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5)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活动探究的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
一些元素和根的化合价,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难点:
化学价的理解,化学式的书写,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教法:
讲练结合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小测元素符号
2、书写物质分类表,每种物质各举两例,写出该物质的名称。
情景导入:
物质的名称很难确切表达一种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物质分子的组成,一种纯净物只用一种化学式表示,化学式是国际通用的,它为学习和研究带来方便。
讲授新课:
一、 化学式(板书)
讲解:什么是化学式?
1、化学式:见课本第79页(板书)
2、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板书)
(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板书)
提问:什么是单质?(追问:单质的化学式怎样书写?)
板书:在学生板书的物质分类表各类物质的后边将名称改为化学式。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板书)
提问:什么是化合物?
讨论:化合物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要抓住关键的两点?哪两点?
小结:书写化合物化学式的关键在抓住:元素符号排列顺序的规定;原子个数、原子个数(解码)的书写部位。
讲解:①氧化物:如:HgO、SO2、Fe3O4
写法:另一元素在前,氧元素在后
读法:氧化某 几氧化几某
②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KCl
写法:金属元素在左,非金属元素在右
读法:某化某
练习:课本第82页活动与探究
3、化学式的意义(板书)
提问:O2的意义?(追问:2O2的意义,再进一步追问符号O、2O表示的意义)
小结: 表示一种物质及这种物质的组成
化学式的意义: 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以及这种物质的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提问:H2O表示的意义?
小结:H2O表示:水,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还表示一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提问:2H2O所表示的意义?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个
数。
表示2个水分子
2H2O
表示每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
练习:口答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
H、2H、 H2 2H2
讲评并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个数(由分子
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小数字表示构成一个分子的原子个数。构成两个氢分子的原子个数的计算:构成一个分子的原子个数与分子个数的乘积。如:两个氢分子是由4个氢原子构成。又如:两个水分子中(2H2O)中,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 判断下列结构示意图是哪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写出上述元素两两结合,可能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
小结: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NaCl MgCl2 Na2S MgS
其原子的个数比为: 1:1 1:2 2:1 1:1
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HCl H2O
其原子的个数比为: 1:1 2:1
引入新课:
元素相互化合时,其原子个数比都有确定的数值,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化合物。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结构决定了原子间是按一定数目相互化合,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有正负之分。
讲授新课:
一、化合价(板书)
1、概念:见课本第62页
2、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对比)
正价:H K Na Ca Cu Al
负价:O Cl S
根价:OH NO3 SO4 CO3 NH4
3、化合价实质
阅读:课文第62页,讨论后填表
化合价数值 正价 负价
离子化合物 得失电子的数目 失去电子的原子(阳离子)显正价 得到电子的原子(阴离子)显负价
共价化合物 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定为正价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定为负价
化合价实质 不论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均为零
二、化合价的一般夫律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板书)
阅读:课文第80页[表4-6],根据此表总结出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
化合价实质要认准;金正、非负、单质零
说明:非金属元素与氢、与金属化合显负价,与氧化合显正价
氢1(+1)、氧2(-2)应记住:正、负总价和为零;
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常见金属元素化合价顺口溜: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硫有负二正四六,铜汞二价最常见。正价负价
要分清,莫忘单质价为零,化合价在计算,正负和为零。
三、根据化学式会判断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会写化学式(板书)
1、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板书)
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正负总价和为零的原则。
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氯化锌 金属锌 氢氧化钠
解:先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ZnCl2 Zn NaOH
然后在各化学式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出相应的的化合价(略)
注意:标化合价的方式与离子表示方式不同。
练习:课后习题2
2、已知化合物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求另一元素的化合价
例2、试确定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见课本第64页
练习:课后习题5、6
3、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化学式(板书)
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先,负价后。标(化合)价,
找(原子)个数
解:见课本第81页(并介绍交叉法)
注意:只有确实知道有某种化合物存在,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切不可应用化合价任意写出实际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练习:课后习题2、3、4
4、化学式的读法
化学式的读法:先写的后读,后写的先读。
氧化物:“氧化某”、“氧化亚某”“几氧化几某”
酸:“氢某酸”“某酸”
碱:“氢氧化某”、“氢氧化亚某”
盐:“某化某”、“某化亚某”“某酸某”、“某酸亚某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化学式的意义如何?
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子相对质量,化学式中分子的相对质量如何计算?怎样应用化学式进行计算呢?
讲授新课:
二、相对分子质量(板书)
讲解:相对分子质量概念,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利用化学式的意义引出相关的习题类型。
1、相对分子质量(板书):见课本第82页
2、根据化学式计算:(板书)——习题类型:
(1) 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板书)
例1、计算N2、Fe3O4、H2SO4、Cu(OH)2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N2的相对分子质量=14×2=28
Fe3O4的相对分子质量=56×3+16×4=98
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2+32+16×4=98
Cu(OH)2的相对分子质量=64+(16+1)×2=98
练习:课后习题7
(2)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板书)
例2:计算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解:H2O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
1×2∶16=1∶8
练习:课后习题8
(3)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板书)
例3: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先根据化学式计算出相对分子质量:
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1、计算氯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2、课后习题9
(4)化合物的质量与所含元素质量的互算(板书)
例4:为满足生产需要,要使每公顷土地增加2kg氮元素,问50公顷的土地上应需施加硝酸铵(NH4NO3)肥料多少千克?
解法一:kg
解法二:
50公顷土地需氮元素:50×2kg=100 kg
设50公顷的土地上应需施加硝酸铵(NH4NO3)肥料的质量为X
则:X×35%=100kg X=285.5kg
答:略
例5:若改用碳酸氢铵,多少克碳酸氢铵与285.5kg硝酸铵含氮量相当
解:设: 与285.5kg硝酸铵含氮量相当的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
X=563.9(kg)
答:略
练习:课后习题10
介绍: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上常常用质量分数来表示物质的成分或纯度,请同学们根据收集来的说明书对药品、食品的有关情况作记录。
作业:新学案
教后:
构成
构
成
构成
组成
相
同
核
电
荷
数
一
类
原
子
总
称
1 H
氢
1.008
失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
得电子
+1
+1
+1
+2
+2
+3
—2
—1
—2
+1
—2
—2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