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一、选择题
1.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 D )
A.清政府安抚政策的结果
B.义和团对中外反动派正确的认识
C.当时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矛盾尖锐对立
D.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
2.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前几次侵华战争的不同点是( B )
A.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B.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发动
C.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权力 D.列强联合发动
3.“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由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这一年是(C )
A.1840年 B.1856年 C.1900年 D.1931年
4.《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D )
A.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5.近代史上,“保证严禁人们参加反帝活动”曾被作为清政府的义务写进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政党权益和自由,这一规定出自:( 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6.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经历过这次国耻,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条款是( D )
A.允许外国公使驻北京
B.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
C.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D.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
8.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大清国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该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有一公司筹拍有9.关义和团的电影,下列哪一情节不符合历史事实( C )
A.义和团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B.义和团捣毁教堂、拆毁铁路
C.盛行于广东一带,打出“扶清灭洋”口号
D.1900年夏,义和团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10.《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 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C )
A.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允许外国驻兵
C.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赔偿白银4.5亿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
材料二??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副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演说
材料三??当初次起义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人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德西是什么人?在中国有什么活动?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份报告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的主张?
(3)材料三中的“庚子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
(4)据材料三,为什么在“庚子失败”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危害?
答案:(1)不同意。
理由: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马关条约》。
(3)八国联军。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等等。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以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
材料二 “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瓦德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联军是指哪些国家?联军攻占北京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列强对华犯下了哪些罪行?
(3)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答案:(1)英、美、俄、日、法、德、意、奥;1900年。
(2)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烧杀抢掠等。
(3)西方列强的这些行为是野蛮的,赤裸裸的侵略;落后就要挨打。
第六、七课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C )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签订 D.清政府腐朽统治
2.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B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3.谭嗣同、杨深秀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此。六君子中除谭、杨之外,还有( C )
①康有为 ②康广仁 ③梁启超 ④林旭 ⑤杨锐 ⑥刘光第
A.①③④⑤ B.①②⑤⑥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4.“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由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这一年是 ( C )
A.1840年 B.1856年 C.1900年 D.1931年
5.在中国近代,下列哪一条约签订以后出现了右图局面?(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为了满足军士的贪婪,各国将领允许士兵在北京城无所顾忌地烧杀抢掠三日。古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蹂躏和摧残。地安门至西安门的房屋被焚毁殆尽,前门至东四牌楼也是满目荒凉……”材料描述的是( A )
A.八国联军的暴行 B.英法联军的暴行
C.美日军队的暴行 D.日军旅顺大屠杀
7.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D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建立
C.《万国公报》的创办 D.《定国是诏》的颁布
8.下图是某报刊登的上海广智书局的新书广告,其内容表明当时知识界流行的思想是( B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9.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包括( D )
①皇帝没有实权 ②顽固派的反对 ③康有为、梁启超的逃走 ④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中导致中国“国将不国”的条约是:( D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历经苦难的中国因哪一个条约的签订,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2.1900年6月,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进犯北京。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 B )
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大平天国运动 D.变法运动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根据材料二,分析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
材料三: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3)根据材料三,指出维新变法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何积极的作用。“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答案:(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2)裁撤冗官冗员,废除八股,裁减绿营等。(3)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戊戌政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揭贴
材料二 1901年在战略要地天津门户大沽口,清朝的官兵正在拆毁炮台,老百姓疑惑地问:“炮台拆毁了,来了敌人咋办?”清军无可奈何地说:“谁知道?这是皇上的旨意。”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义和团把斗争矛头指向谁?义和团提出的口号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2)材料二中的“皇上”是谁?他为什么下了这样一个糊涂的圣旨?
(3)材料二中皇帝除了颁布圣旨拆毁炮台外,他还有可能颁布有关于哪些内容的圣旨?
答案:(1)帝国主义;“扶清灭洋”;结果:失败,遭到镇压。
(2)“皇帝”指光绪;因为清政府签署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一项的要求。
(3)还有可能包括加大对老百姓的税收;不准人民组织团体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不准中国人进入东交民巷等。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康有为在一次上书中说,局势“ 譬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四面皆应……割台之后,两载遂有胶州……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而不可得矣……故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割台”指什么事?
(2)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案:(1)“割台”指的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
(2)主题思想是要变法图强.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右图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个重要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C )
A.曾国藩、李鸿章 B.左宗棠、张之洞
C.康有为、梁启超 D.光绪帝、谭嗣同
2.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B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3.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明定国是”诏书。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C )
A.1894年(农历甲午年) B.1901年(农历辛丑年)
C.1898年(农历戊戌年) D.1911年(农历辛亥年)
4.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B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5.戊戌变法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D )
A.挽救了民族危 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 D.推进了思想启蒙
6.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D )
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
7.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谭嗣同临终愤慨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两个不同的事件却有着相类似的结局,主要说明( D )
A.他们失败的相同根源在于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B.他们都没有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
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D.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8.维新派的改革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是因为( A )
A.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B.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
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9.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A )
A B C D
“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1895年以后,中国官绅产生普遍醒觉,行动日渐积极,并扩大方向。”这说明甲午战争( A)
A. 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 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导致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答案:(1)民族危机加深。
(2)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3)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898年我国中文报刊统计
时间 报刊总数(种) 华人创办报刊数(种) 华人创办报刊数比例
1895 7 3 43%
1898 47 39 83%
材料二 梁启超《变法通议》一书,犹如当头一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后,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仍然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胡适
(1)19世纪晚期,华人创办报刊数量增加主要是什么历史运动推动下的产物?
(2)材料二表明,该历史运动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3)比较洋务运动和该历史运动在学习西方内容方面的侧重点。
答案:(1)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2)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军事器物);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选择题
1.近代时期,在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首次出现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条款的是:( B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2.下列外国记者对历史史实记录有误的是(B )
A.怀特:1839年我的鸦片被中国人搜缴,我被迫承诺永不带鸦片来中国
B.詹姆斯:1845年向清政府申请在香港开办工厂
C.约翰:1860年我们与法国军人一起冲进夏宫,我拿了我几辈子都用不完的钱
D.财富奥托:1900年8月我们进入清国皇帝的宫殿,还到居民家中夺得许多战利品
3.1895年,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中的“割地”是指清政府( D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割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给俄国
C.割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给俄国
D.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4.“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有此场景的史实是( C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黄海大战 D.义和团运动
5.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表述正确的是(B )
A.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
B.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C.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D.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今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指出:“l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里主要是指甲午战后( D )
A.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7.近代,中国人进入日本在苏州开设的工厂里做工,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C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瑷珲条约》签订后
8.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B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厂
9.右面是1895年美国《PUCK》杂志上刊登的《一只新孵化出的鸡》的漫画。漫画中一只全副武装、手拿军刀的日本鸡破中日战争的蛋壳而出,脚下踩着清政府的龙旗。此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使( D )
中国地主阶级开始近代化的探索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标志
C.中国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D.列强对中国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
10.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结论说明的是( C )
A.《南京条约》的影响???????B.《瑷珲条约》的影响
C.《马关条约》的影响???????D.《辛丑条约》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乡。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诗中“酷炎的夏日”是哪国侵略者?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曾有过三次分离,导致台湾与祖国大陆第二次分离的是近代哪次战争?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
(2)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一文件?该文件是在何时签订的?当时中方代表是谁?
(3)除材料一、二相关内容外,该文件还涉及哪些有损中国利益的规定?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日本侵略者。甲午中日战争。(2)《马关条约》。1895年。中方代表是李鸿章。(3)规定:还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2.观察图片,感知历史,回答问题:
(1)这是近代史上中国和日本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场景,请说出该条约的名称。
(2)该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该条约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答案:(1)《马关条约》
(2)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3)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选择题
1.《同治夷务》中说:“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观点并付诸实施的是 ( B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资产阶级
2.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中国近代最早创建的几支海军是 ( D )
①南洋 ②北洋 ③西洋 ④福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l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B )
A.引进了西方机器工业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4.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在战争中需要的枪支弹药船只,不可能来自( A )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福州船政局
5.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里的“近代化”最突出的表现是(A )
A.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B.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各类人才
C.建设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D.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6.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右图)交接入列,大大提高了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的现代化水平。中国海军起步于( C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洋务运动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7.“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 D )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作用
8.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A )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②出现了中国人创办的近代企业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2017年4月26日,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同时也是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001A正式下水,为建设强大海上作战力量,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回顾历史,我国的近代化海军始建于( B )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D.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10.“1840年以来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能够印证“始而言技”的史实是( D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25卷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内容是清朝什么政治派别的主张?
(2)这一派别在19世纪60——90年代进行了哪些主要实践活动?
答案:(1)地主阶级洋务派。
(2)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以及新式学校,培养人才。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洋务运动使中华民族开始了强国之梦,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的曙光,是中国处于十字路口时历史的选择。
材料一
(1)洋务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烟囱凸起,矗立云霄”“化铁炉之雄杰,碾轨床之森列,汽声隆隆,锤声丁丁,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耶!”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哪些主要内容。
(3)下方图片再现了洋务派创办的哪两大企业?这两类工业之间有何共同点?(举出两个方面即可)
材料四
(4)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五
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忧外患(内外交困)。
(2)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和兴办新式学堂。
(3)图一为江南制造总局;图二为汉阳铁厂。都由洋务派创办;都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等。(举出两个方面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真心支持洋务运动;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不从根本上变革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5)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②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④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