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幻灯片4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幻灯片4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07 21:11:13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目 录


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曹操精通兵法,喜欢用诗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启并繁荣了东汉末年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乐府诗
文体常识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注释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自由朗读,思考: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可以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是想像的?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海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秋风
洪波
日月
星汉
澹澹
丛生
丰茂
萧瑟
涌起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竦峙


(虚景)
(实景)
海水荡漾
欣欣向荣
洪波巨澜
统领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动静结合






这四句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歌梳理
叙事
内容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诗句
情感
观海地点和目的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抱负
想象之景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景象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勃勃生机
乐观情怀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虚写
实写

写景




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雄伟壮阔之景,抒发自己要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主旨


李白
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唐代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诗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太白全集》
姓名: 字: 号:
朝代:
籍贯:
身份:
称号:
著作:

作者名片
绝句,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以四句为一首,短小精悍。按字数,可划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
绝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写景点时令
叙事表惊悉
抒情表牵挂
飘零之感
迁谪之远
情深意长
同情关切真挚动人
杨花
子规
漂泊无定
不如归去
写景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离愁别绪
关怀、思念


总 结
品诗欣赏
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是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好友使者。诗人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景中见情。
次句叙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小结


王湾
作者简介
王湾,字不详,洛阳人。唐代诗人,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
(693~751)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律诗共八句,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的每个双句称为一联,共有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句品析
首联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的景色,寓情于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诗句品析
2、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3、为何不用“风顺”?
1、颔联写了什么内容?
写船上所见之景
潮平”,两岸才显得“阔”,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面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开阔了。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诗句品析
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1、颈联写的什么时候?
2、“生”和“入”字好在哪?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句品析
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主题
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后人将其散曲集为《东篱乐府》,其中《天净沙·秋思》《夜行船·秋思》尤为著名。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杂剧就是戏剧。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单个的曲子,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去掉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去掉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课文中所选的元曲便属于这种形式。
元曲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
流水
人家
枯藤
老树
昏鸦
古道
西风
瘦马
读文赏图
小组研习
1、首句的三种景物创设出了怎样的氛围?
3、“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什么?
2、作者写“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图是什么?
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首句的三种景物创设出了怎样的氛围?
作者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独立的意象,着力渲染,突出
它们的“枯”“老”“昏”创设出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

2、作者写“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图是什么?
小桥流水近旁的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晚餐,炊烟袅袅。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反衬出游子
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3、“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什么?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作者通过写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衬托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独寂寞之情。
4、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主题。“断肠”一词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直抒胸臆,情景交融,道出天涯游子之悲。为全篇主旨所在。
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小令前三句,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个性鲜明的事物,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小结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