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化学 年 级 高一 班级 时间 04年 9 月15 日
课题 绪 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知识、能力、品德)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教 材 分 析 重点与难点:指导学习方法,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书 计 意 图板 设 示 框 一、化学的发展史实用技术————→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冶金、火药、造纸、酿造) (原子—分子论) (物质结构理论)二、我国在化学的发展史上的成就三、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1、化学与材料 2、化学与能源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近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 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提问]请同学们想想古代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引导)如:湿法冶铜、酿造制酒、火的应用、火药、炸药等。[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身边的化学,谈谈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引导)如:学生用具、洗衣粉、球鞋等。[提问]现代生活中的化学有哪些主要方面呢?[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讲解]照片上的两个字是在硅晶体表面,通过操纵硅原子“写出”的。“中国”两个字“笔画”的宽度约两纳米(1 nm=1×10-9 m),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说明人类已进入操纵原子的时代,目前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掌握。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过渡]化学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3页内容,归纳化学的发展史。[板书] 一、化学的发展史[板书] 实用技术————→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冶金、火药、造纸、酿造) (原子—分子论) (物质结构理论)[板书] 二、我国在化学的发展史上的成就[填空] 请同学们填空:我国在化学的发展史上的成就(1)我国在实用技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有 、 、 、 、 等。(2)在医学巨箸 中,记载了许多的化学鉴定的试验方法。(3)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化学活性的蛋白质是 。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 。[讲解]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冶金、造纸、火药等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都较早。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请同学们看课本牛胰岛素结晶、叶绿素结构式。化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的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材料。[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1、化学与材料 非金属材料 (如陶瓷)金属材料 (如合金)有机高分子材料 (如橡胶)复合材料 (如多功能)高功能材料 (如超导)结构材料 (如耐高温)信息材料 (如液晶)[讨论]以上这些材料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小结]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2、化学与能源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3、化学与环境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家用电器如冰箱、空调的使用,破坏了吸收紫外线的能手——臭氧,易诱发皮肤癌;我国山西某村、英国威尔士北部某村曾因镉污染形成了“女儿村”。这些环境污染都是化学污染,而防治环境污染也要靠化学学科。4、化学与生命人体中的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以及探索生命的奥秘都离不开化学。综上所述,在新世纪里,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的确,正像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所说“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板书]四、如何学好化学1、注重化学实验。2、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重视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4、联系实际,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5、扩大阅读量,以获得更多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讲解]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因此在今后化学学习中观察好演示实验,做好分组实验、家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在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在新学年里一定会学好化学。作业:1、认真阅读课后短文,写一篇读后感。 2、请列举五例日常生活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问题。
教 学 后 记
按化学组成分
按使用功能分
材料
PAGE
4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化学 年 级 高一 班级 时间 04年 月 日
课题 离子反应
(知识、能力、品德)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注意点⑴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⑵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注意点:⑴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⑵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 并分析结果。(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阅读][图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板书]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写出电离方程式)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讨论后填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完全部分溶液里粒子水合离子分子、水合离子同条件下导电性强弱物质类别强碱、强酸、大多数盐弱碱、弱酸、水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某此共价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 渐暗 熄灭 渐亮 反应为:Ba(OH)2+H2SO4=====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布置作业] P18习题一、1 习题四
教 学 后 记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化学 年 级 高一 班级 时间 04年 月 日
课题 离子反应
(知识、能力、品德)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布骤。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电离、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书 计 意 图板 设 示 框 三、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2.离子方程式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四个步骤。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复习提问、]在下列物质中:①CH3COOH ②HCl ③NaOH ④Cu(OH)2 ⑤AgCl ⑥Na2CO3 ⑦C2H5OH ⑧H2O ⑨SO2 ⑩Fe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4.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____________[小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据化合物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能否电离来划分的,能否导电只是能否电离的表现形式。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是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来划分的,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必然联系。[引入]因电解质溶于水可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板书]三、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演示实验1—2并投影]填写实验报告:[设问]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分析原因。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 Cu2+,能否用实验证明 请简单设计。[分析]上述实验“2”与“3”的反应本质:②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反应本质:Ba2++SO2-4=====BaSO4↓③CuCl2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反应本质:Ag++Cl-=====AgCl↓[小结]上述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板书]2.离子方程式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四个步骤。[讲解]①“写”,例:BaCl2+CuSO4=====BaSO4↓+CuCl2②“拆”,Ba2++2Cl-+Cu2++SO2-4=====BaSO4↓+Cu2++2Cl-注意: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即为:Ba2++SO2-4=====BaSO4↓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思考]你认为在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四步中,哪一步最困难,需多留意 [小结]四步中,“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既然拆是关键,拆时应注意作出准确判断,易溶、易电离物质应拆,难溶、难电离物质仍写化学式。[练习]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三组)。①HCl+NaOH ②H2SO4+KOH ③HNO3+Ba(OH)2[小结]三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均为:H++OH-====H2O,这说明该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不同物质间的相互反应。[板书]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讲解]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反应,如上述三个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了反应的本质。[设问]是否所有的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可表示为:H++OH-=====H2O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三组): ①Cu(OH)2+HCl ②CH3COOH+KOH ③Ba(OH)2+H2SO4[讲述]上述三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Cu(OH)2+2H+=====Cu2++2H2O [Cu(OH)2——难溶碱]CH3COOH+OH-=====CH3COO-+H2O (CH3COOH——难电离物)Ba2++2OH-+2H++SO=====BaSO4↓+2H2O[引导]通过上述比较可知,H++OH-=====H2O这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什么样的中和反应 [小结]强酸+强碱 可溶性盐+水的反应的本质为H++OH-=====H2O[提问]上述离子反应发生后,溶液中各离子的数目有何变化 (总有离子的减少)[归纳]离子反应的实质就是通过反应使某些离子的数目明显减少的过程。[讨论]哪些因素可以使离子数目明显减少 [板书]5.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物、难电离物质或挥发性物质。[思考 ]Fe+CuSO4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Fe+Cu2+=====Fe2++Cu)[小结]反应后Cu2+明显减少或者反应完。因此,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也是离子反应。[总结]本节学习了离子反应及其表示形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意义,还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其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一难点,又是重要的化学用语,能够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将为化学学习带来众多方便。希望同学们多练。[布置作业]1.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检验碳酸盐的化学反应原理。2.课后习题[板书设计]三、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2.离子方程式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四个步骤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5.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物、难电离物或易挥发性物。
教 学 后 记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化学 年 级 高一 班级 时间 04年 月 日
课题 离子反应
(知识、能力、品德)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2、能熟练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3、会由离子反应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4、会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努力进取的优良品质。2、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难点: 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书 计 意 图板 设 示 框 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即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即要依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判断。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提问]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出现之一者才能发生。例:(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2、BaSO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2)生成气态物质,如:H2S、CO2、SO2等。CaCO3+2HCl=CaCl2+H2O +CO2↑(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NaOH+HCl=NaCl+H2O[提问] 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时,离子浓度如何变化?[回答] 离子浓度减小。[板书]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即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即要依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判断。[练习] 1、判断下列离子反应能否发生,说明理由。(1)、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 (2)、碳酸钙和硝酸银溶液(3)、硫化氢气体通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 (4)、碘水和溴化钠溶液混合2、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 A、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 +S2— = CuS↓+SO42—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 +Cl— = AgCl C、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 = Ba2+ +H2O +CO2↑D、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 +6H+ = 2Fe3+ +3H2↑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 OH— = H2O[板书]六、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讲述]能否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关键在于能否选准方程式中各离子对应的物质,现将有关规律总结如下:离子方程式中如有H+存在,应选择强酸,但要注意同时有还原性离子存在,不要选用HNO3(如2H++S2-=H2S↑);如有OH-,应选择可溶性强碱;如有酸根离子,一般应选择钾、钠、铵盐;如有金属阳离子,一般选择强酸盐。[板书] H+——强酸OH-——可溶性强碱酸根离子——钾、钠、铵盐金属阳离子——强酸盐[练习] 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1)2H++S2-=H2S↑ (2)CO32-+ 2H+ = H2O + CO2↑(3)Cu2++2OH—=Cu(OH)2↓ (4)Zn + 2H+ = Zn2+ +H2↑[过渡]接下来讨论本节最后一个问题,有关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板书]七、关于离子大量共存问题:[讲述]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反之如离子之间发生反应则离子不能共存。[练习] 判断下列各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A Na+、HS-、Cu2+、Cl- B HS-、Na+、OH-.K+ C K+、MnO4-、Cl-、H+ D H+、Cl-、Na+、SO32- E K+、S2-、Cl-、Na+ F K+、SO42-、SO32-、H+、[拓展]1、因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CO32-、SO32-、S2-、HSO3-、HCO3-、HS-等不能大量共存;2、因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如Ag+与Cl-;Ba2+与CO32-、SO32-等;3、因生成难电离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如NH4+与OH-等;4、因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2-、I-等。5、受酸碱性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大量共存。如弱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在酸性、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存在。[练习]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环境下能大量共存的是C A.pH=1的溶液中Na+,S2―,K+,MnO4― B.pH=7的溶液中Al3+,Cl―,SO42―,HCO3― C.pH>10的溶液中Na+,AlO2―,SO42―,K+D.pH=0的溶液中Fe2+,ClO―,Na+,K+[布置作业] P19习题五、六
教 学 后 记
PAGE
9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化学 年 级 高一 班级 时间 04年 9 月15 日
课题 氧化还原反应
(知识、能力、品德)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知识、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识。2、用化合价变化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能力目标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 材 分 析 重点与难点巩固初中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和主要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加深认识。
书 计 意 图板 设 示 框 化学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C+O2====CO2A+B====AB分解反应```CaCO3====CaO+CO2↑AB====A+B置换反应C+CuO====Cu+CO↑A+BC====AC+B复分解反应AgNO3+NaCl====AgCl↓+NaNO3AB+CD====AD+CB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化学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C+O2====CO2A+B====AB分解反应```CaCO3====CaO+CO2↑AB====A+B置换反应C+CuO====Cu+CO↑A+BC====AC+B复分解反应AgNO3+NaCl====AgCl↓+NaNO3AB+CD====AD+CB
[讨论]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思考]Fe2O3+3CO=== 2Fe+3CO2、CH4+2O2====CO2+2H2O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根据上面二个反应可以知道.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不能包括所有反应,且不能反映化学反应本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也没有反映反应的本质。 练习: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1.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2.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3.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4.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反应。[讲述:]化学反应还有其他分类方法。例如,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分类,我们还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实验分析:
实例:CuO + H2 = Cu + H2O
↓ ↓
从得失氧分析:失氧 得氧
↓ ↓
从升降价分析:降价 升价
↓ ↓
电子转移分析:得e - 失e--
↓ ↓
反应结论: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理解: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偏移和电子的得失2、概念迁移:
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没有得失氧的反应。 (1)电子完全得失:2Na + Cl2 === 2NaCl
(2)电子对偏移:H2 + Cl2=== 2HCl 得出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的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讨论后完成下表:反应类型反应实例是否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化合反应3Fe+2O2 ====Fe3O4是相关化合反应CaO+H2O=====Ca(OH)2非分解反应2H2O=====2H2↑+O2 ↑是相关分解反应CaCO3 =====CaO+CO2 ↑非置换反应Fe+CuSO4 ====Cu+FeSO4是从属复分解反应NaOH+HCl====NaCl+H2O非对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比较表得氧和失氧观点化合价升降观点电子得失观点氧化反应得氧的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失氧的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氧化、还原关系得氧失氧同时发生,得失氧数相等化合价升降同时发生,且升降总数相等得失电子同时发生,且得失总数相等氧化还原反应有氧得失的反应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三、氧化剂和还原剂1、实例分析:
CuO + H2 = Cu + H2O
↓ ↓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
被还原 被氧化
↓ ↓
氧化剂 还原剂
↓ ↓
得电子物质 失电子物质
从反应物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还原反应-被还原-氧化剂”和“氧化反应- 被氧化-还原剂”的内联系 2、归纳小结:师生共同讨论。 综合得出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根推断线: 实质 判断依据 元素变化 反应物称为 反应物性质
失e —→ 升价 —→ 被氧化 —→ 还原剂 —→ 还原性
得e —→ 降价 —→ 被还原 —→ 氧化剂 —→ 氧化性例 根据下列反应: 2H2S+O2 === 2S+2H2O 4NaI + O2 +2H2O === 5NaOH + 2I2 Na2S + I2 === 2NaI + S 判断以上反应中氧化剂氧化性由大至小的排列顺序。 解析:此类试题应首先根据概念判断出各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然后根据“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的规律比较得出结论。由此可知: 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O2>氧化产物S 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O2>氧化产物I2 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I2>氧化产物S 答:氧化性:O2>I2>S
教 学 后 记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点燃
高温
点燃
通电
高温
高温
高温
PAGE
4高一年级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合计14课时)
第一课时:绪言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共4课时)第一课时(回忆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课时(用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课时(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补充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第四课时(练习及其讲解)
第二节:离子反应(共4课时)第一课时(电解质以及强弱电解质)第二课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三课时(离子共存的条件)第四课时(练习及其讲解)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课时)
实验二课时,复习一课时以及小考一课时
第二单元:碱金属(合计6课时)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共2课时)第一课时(钠的性质以及用途)第二课时(钠的化合物的性质)
第二节:碱金属(共2课时)第一课时(碱金属概述及其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第二课时(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复习1课时,练习1课时
第三单元:物质的量(合计13课时)
第一节:物质的量(共3课时)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所表示的含义)第二课时(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以及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第三课时(有关物质的量适用范围及其计算)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共3课时)第一课时(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阿佛加得罗定律及其推论)第二课时(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第三课时(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计算)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及其溶液的配制(3课时)第一课时(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注意事项)第二课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误差分析)第三课时(溶液浓度的计算与换算)
复习1课时 实验1课时 考试1课时 讲解1课时
第四单元:卤素(合计12课时)
第一节:氯气(共4课时)第一课时(氯气的物理性质、结构以及部分化学性质)第二课时(氯气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1课时
第二节:卤族元素(共2课时)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补充:卤素氢化物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1课时)
练习1课时,考试1课时
第三节:物质的量有关计算(3课时)
第五单元: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1课时)
第一节:原子结构(2课时)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三节:化学键(3课时)
复习2课时,考试1课时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化学 年 级 高一 班级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知识、能力、品德)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 材 分 析 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得失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书 计 意 图板 设 示 框 氧化还原反应1、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三、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复习引入]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受热分解放出CO2 B、以MnO2为催化剂,KClO3分解放出O2C、铁与稀硫酸反应 D、固体NaCl与浓H2SO4反应放出HCl气体2、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上升到从元素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提问]什么叫化合价?化合价的数值是如何确定的?[过渡]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有密切的关系。[板书]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
指导同学们看课本图1-8,指导学生认识NaCl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写出双线桥: 失去2×e-,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2Na + Cl2 = 2NaCl得到2×e-,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归纳] :氧化剂:Cl2,得到电子的物质;还原剂:Na,失去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降低)的价数=失去(得到)的电子数 同一反应中得到电子总数=失去电子总数请同学们分析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H2 + Cl2 = 2HCl 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结论]对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没有完全得失电子,只是电子的偏移,也是氧化还原反应。[设问]综合上述两种情况,你能说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吗?[板书]4、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 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 ↓ (本质) (特征)[板书] 三、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讨论] 双线桥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表示化学反应中同一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结果。[讨论]书写双线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注意:(1)首先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2)用双箭号表示,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且起止为同一元素。(3)在线桥上要注明“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总数, 且得失电子数目应相等。[练习] 用“双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分析哪种元素被氧化?哪种元素被还原?哪种物质是氧化剂?哪种物质是还原剂? (1)MnO2 + 4HCl(浓)= MnCl2 + 2H2O + Cl2 ↑ (2)2Fe + 3Cl2 = 2FeCl3介绍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总结] 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变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变成氧化产物[布置作业] 习题一(1) 习题二(1) 习题三(3)
教 学 后 记
PAGE
3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化学 年 级 高一 班级 时间 04年 9 月15 日
课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能力、品德)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2.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空气用量对燃料燃烧的利与弊,渗透一分为二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中能量观点的建立。
书 计 意 图板 设 示 框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燃料的充分燃烧 1:条件 2.煤的气化或液化 三、当今能源技术及未来瞻望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引入]在本章的开头,我们已经知道了火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猿人是最早使用火的人类,首先是利用火山爆发、陨石落地、雷电等产生的野火,有了火就可以来烧制陶器,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我们知道火就是从化学反应中获得的。另外,化学反应的特征不仅有新的物质生成,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对于有些反应我们利用的恰恰是反应产生的能量,如:燃烧木炭来取暖,用氢氧焰来焊接金属等等。因此,研究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对我们来说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板书]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板书]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讲解]从人类祖先发现野火起,人类便叩开了能源之门,开始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如今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如燃料的燃烧。 [提问]当今人类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有哪些? [小结]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及其制品。 [投影]课本图1—14 1990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构成示意图。 [师]由此可见,讨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实上能量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化学反应中,如物质发生聚集状态变化时,也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还有核反应时也伴随能量的变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所需要的能量的绝大部分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特别是由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过渡]是否化学反应均有能量放出?2。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学生实验] 实验1—3 测量铝与盐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1—4 Ba(OH)2·8H2O与NH4Cl晶体的反应。 [结论]铝片与盐酸的反应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Ba(OH)2·8H2O与NH4Cl晶体的反应要吸收热量使玻璃片上的水结冰与水烧杯粘在一起。 [小结]可见,化学反应伴有能量变化,常表现为热量的放出和吸收。 [讲述]像铝与盐酸放出热的反应还有很多,如甲烷、一氧化碳等燃料的燃烧,而类似H2与CuO的反应则要吸热。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热量的放出和吸收可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投影]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设疑讨论]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有放热或吸热现象呢? [投影分析]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身具有的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成表现即为放热或吸热。 [板书] [投影]课本P20图1—17,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生]观察和理解图1—17的能量变化原因,并通过阅读教材进一步理解吸热和放热反应的原理。 4。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常见的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 中和反应 大多数化合反应 金属与酸的反应(2)常见的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 C + CO2----- C + H2O-------Ba(OH)28H2O+NH4Cl-----[转引]目前人们所需大部分能量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是经过亿万年才形成的蕴藏量有限的非再生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能源以及开发新能源等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如何提高燃烧效率,节约能源是人们研究能源的前沿课题之一。 [板书]二、燃料的充分燃烧 [思考]1.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燃料不充分燃烧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3.为使燃料充分燃烧,要通入足够多的空气。是否空气越多越好? 4.增大燃料与空气接触面积可采取哪些措施? 5.煤直接燃烧会对环境产生哪些污染? 6.高效、清洁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有哪些?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结论1:充分燃烧的必要条件 [思考]对比燃料燃烧的条件和充分燃烧的条件。 [投影]结论2: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危害:会造成产热少,浪费资源,产生CO、烟尘等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结论3:燃料充分燃烧要有足够空气,但并不意味着空气越多越好,因为过量的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同样造成浪费,因此要适当控制。 结论4:大块固体燃料与空气接触面积小,燃烧往往不完全,为此可采用粉碎固体燃料,雾化液体燃料等办法,以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燃烧效率。 结论5:煤炭直接燃烧产生大量烟尘,产生二氧化硫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形成酸雨。 [屏幕显示]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结论6: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含硫煤的燃烧,因此采取排烟脱硫,回收二氧化碳用以其他生产,可使其变废为宝,采用对燃料脱硫的办法,综合开发煤、硫资源,可使物尽其用。另外,大力研究开发洁净煤技术,将固体煤气化或液化,是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酸雨以及提高煤炭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板书]2.煤的气化或液化 如:C(s)+H2O(g) CO(g)+H2(g) CO+2H2CH3OH 煤干馏得干馏煤气:H2、CH4、CO、CO2等。 [设疑]实际应用中煤仅作燃料而烧掉吗? [投影显示]资料:煤的气化和液化的意义 煤炭直接燃烧不仅产生大量的烟尘,而且煤中所含的硫在燃烧时会生成SO2,导致酸雨形成,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煤炭利用率至关重要,煤的气化和液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
所谓煤的气化(或液化)就是将固体煤经过处理后变为气体燃料(或液体燃料)的过程。如:水煤气、干馏煤气等气体燃料就是煤经一系列处理后气化的产物;甲醇等液体燃料是煤经处理后液化的产物: C(s)+H2O(g) CO(g)+H2(g)(煤的气化) C(s)+H2O(g) 合成气(CO+H2)CH3OH(l)(煤的液化) 固体煤经处理后变成气体燃料或液体燃料,达到了“去硫脱尘”的目的,因此,燃烧时大大减少SO2和烟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而且还因气化或液化后,燃料跟空气的接触面增大,使燃料更趋充分完全,燃烧效率更高。 [引导]随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对能源要求日趋增多,因此,在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的同时,必须开发新能源,研究能源技术。 [板书]三、当今能源技术及未来瞻望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A.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就一定能进行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是由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进行 2。下列反应既属氧化还原反应,又属放热反应的是 AD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A.天然气是气体,它不属于化石燃料 B.反应物的总能量就是反应物的总热量 C.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D.煤转化为煤气后燃烧,可以提高燃烧效率
教 学 后 记
PAGE
4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化学 年 级 高一 班级 时间 04年 9 月15 日
课题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课时)
(知识、能力、品德)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2、初步掌握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能力。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激发创造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教 材 分 析 重点与难点: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书 计 意 图板 设 示 框 四、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建议稍作拓展)常见的氧化剂:活泼的非金属单质:O2、Cl2、Br2等;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3、CuCl2等 含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H2SO4、HNO3、KMnO4、MnO2等。常见的还原剂: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K、Ca、Na、Al、Mg、Zn等;含低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2等;某些非金属单质:C、H2等;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HCl、H2S、KI等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复习引入]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特征是什么?2.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出化合价变化,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①PCl3+Cl2=PCl5 ②Ca(ClO)2+CO2+H2O=CaCO3↓+2HClO③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④AgNO3+HCl=AgCl↓+HNO33.用双线桥标出电子得失,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哪种物质被氧化,哪种物质被还原?①2Na+Cl2=2NaCl ②MnO2+4HCl=MnCl2+Cl2↑+2H2O③Cl2+H2O=HCl+HclO ④2H2S+SO2=3S↓+2H2O[板书]四、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建议稍作拓展)1、常见的氧化剂:活泼的非金属单质:O2、Cl2、Br2等;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3、CuCl2等 含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H2SO4、HNO3、KMnO4、MnO2等。2、常见的还原剂: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K、Ca、Na、Al、Mg、Zn等;含低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2等;某些非金属单质:C、H2等;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HCl、H2S、KI等。在可变元素的化合价的化合物中,具有中间价态的物质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如:Cl2、S、SO2、H2SO3等;学习中应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要以实际反应为依据,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作还原剂,也可以作氧化剂。因此对规律性的知识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死记硬背,灵活掌握知识,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1)依据元素化合价判断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练习]具有还原的离子是( )A、MnO4- B、NO3- C、Br- D、Fe3+(2)根据金属活泼性判断,K、Ca、Na、Mg、Al、Zn、Fe、Sn、Pb、Cu、Hg、Ag、At、Au单质的还原性(失电子能力)减弱对应的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得电子能力)增强注意:氧化性Cu2+ 〈 Fe3+ 〈 Ag=[讨论]将少量铁置于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先析出什么物质?(3)根据反应方程式判断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结论]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练习]: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Fe + CuSO4 = Cu + FeSO4 2FeCl2 + Cl2 = 2FeCl3 2FeCl3 + 2HI = 2FeCl2 + 2HCl + I2 [讨论] 如何用实验证明氧化性:Ag+ > Cu2+(1)一般而言,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价态越低,其氧化性越弱。(注:同一元素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越容易进行,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3)一般溶液的酸性越强或温度越高或浓度越大,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注意: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练习]1、下列变化需加入还原剂的是 ( )A. HCO3-→CO2 B. MnO4-→Mn2+ C. FeO→Fe3O4 D. H3AlO3→HAlO22、已知有如下反应:①2BrO3-+Cl2==Br2+2ClO3-,②ClO3-+5Cl-+6H+==3Cl2+3H2O,③2FeCl3+2KI==2FeCl2+2KCl+I2,④2FeCl2+Cl2==2FeCl3。下列各微粒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 A. ClO3->BrO3->Cl2>Fe3+>I2 B. BrO3->Cl2>ClO3->I2>Fe3+C. BrO3->ClO3->Cl2>Fe3+>I2 D. BrO3->ClO3->Fe3+>Cl2>I23、今有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①2FeCl3+2KI==2FeCl2+2KCl+I2 ②2FeCl2+Cl2==2FeCl3 ③2KMnO4+16HCl==2KCl+2MnCl2+8H2O+5Cl2↑4、若某溶液中有Fe2+和I-共存,要氧化除去I-而又不影响Fe2+和Cl-,可加入的试剂是 ( ) A. Cl2 B. KMnO4 C. FeCl3 D. HCl[布置作业] 习题三(1) (2)
教学后记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