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蝉》《贝壳》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蝉》《贝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07 23:03:00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学科七年级上学期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单元第3课 短文两篇《蝉》《贝壳》
生命的诞生!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
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
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
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
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
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美丽的生命在静静地绽放!
那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儿,,那海边美丽的小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短文两篇
贝壳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
聒聒(g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shù) :宽容饶恕。
短暂(zàn) 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      地方也不马虎。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小思,原名卢玮銮(luán),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1939年出生於香港。196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 新亚书院中文系毕业,1965年获罗富国师范学院 教育文凭,后任中学教师多年。1973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哲学硕士衔。现职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 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炼 ,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国情怀。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 《路上谈》、《日影行》、《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小思致力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曾任「香港文学双年奖」散文组评判、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学艺术顾问等 。
你们了解蝉吗,知道它的一生吗?
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蝉 的 一 生
卵会在树洞
里生活十
个月之久
幼虫会在六月
或七月从树洞
里爬出来
从树洞钻出前,若虫
马上脱皮而成一龄虫
两个月后,若
虫第二次脱皮而
成为二龄若虫。
一年后,若虫身体长
大两倍,然后再脱皮
称为三龄若虫。
再过一年。若虫
又长了两倍,再脱
皮成为四龄若虫。
再过两年,又长大两倍,
脱皮成为五龄若虫,
然后在夏天爬出地面
产卵后的第
六年夏天五龄
若虫羽化成虫
成虫大约只有
两个星期的生命
羽化后五、六天雄
蝉以歌声引诱雌蝉
来交配,等待死亡
交配后
的雌蝉
会在树
上产卵
1、作者对蝉的态度如何,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抑:
扬:
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2、课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文眼: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不管生命是长是短,都必须好好地活着。
3、课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有关蝉的古诗:
 《蝉》
 唐·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①秋风。
①藉,依靠。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①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典故,出自《左传》。楚人钟仪曾被郑人当囚犯献给晋。后世于是以南冠代被囚。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节选) 法布尔
普通的蝉喜欢把卵产在干的细枝上,它选择最小的枝,粗细大都在枯草与铅笔之间。这些小枝干,垂下的很少,常常向上翘起,并且差不多已经枯死了。蝉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即用胸部尖利的工具,把它刺上一排小孔——这样的孔好像是用针斜刺下去的,把纤维撕裂,使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被打扰与损害,在一根枯枝上,常常被刺成三十或四十个孔。它的卵就产在这些小孔里,这些小穴是一种狭窄的小径,一个个的斜下去。每个小穴内,普通的约有十个卵,所以总数约有三百或四百个。这是一个蝉的很好的家族。然而它所以产这么多卵,其理由是为防御一种特别的危险,必须要生产出大量的蛴螬,预备将会被毁坏掉一部分。经过多次的观察,我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就是一种极小的蚋,拿它们的大小相比较,蝉简直是庞然大物呢!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靠近中部的地方,伸出来时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会把它毁坏。这真是蝉的家族中的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竟镇静异常,毫无顾忌,置身于大怪物之前,真令人惊讶之至。我曾见过三个蚋顺序地排列着,同时预备掠
夺一个倒楣的蝉。蝉刚装满一个小穴的卵,移到稍高处,另外做穴时,蚋立刻就会到那里去,虽然蝉的爪可以够得着它,然而它却镇静而无恐,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它们在蝉卵之上,加刺一个孔,将自己的卵产进去。蝉飞回去时,它的孔穴内,多数已加进了别人的卵,这些冒充的家伙能把蝉的卵毁坏掉。这种成熟得很快的蛴螬——每个小穴内一个——即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几世纪的经验,这可怜的蝉的母亲仍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恶人,鼓翼其旁。它当然知道有其它昆虫跟在后面,然而它仍然不为所动,宁肯让自己做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改变原来的本能,解救它的家族,以免遭破坏。
从放大镜里,我曾见过蝉卵的孵化过程。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在一起组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可以帮助蛴螬冲出壳外。并且帮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而这恰恰是比较困难的事情。鱼形蛴螬到穴外后,立刻把皮脱去。但脱下的皮会形成一种线,蛴螬依靠它附着在树枝上。它在未落地以前,就在这里进行日光浴,用腿踢着,试试它的精力,
有时则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等到触须自由了,可以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在前面的能够张合其爪,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微风,就摇摆不定,在空气中翻跟斗。我所看到的昆虫中再没有比这个更为奇观的了。不久,它就落到地面上来。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它的绳索上摇荡,以防在硬地面上摔伤。身体渐渐地在空气中变硬。现在它开始该投入到严肃的实际生活中去了。此时,它当前仍有着千重危险。只要有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粘土上,硬得它不能钻下去。这个弱小的动物,有如此迫切的需要藏身,所以必须立刻钻到地底下寻觅藏身之所。天气是冷起来了,迟缓一些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四处寻找软土,毫无疑问,它们之中有许多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之前就死去了。最后,它寻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爬挖掘地面。从放大镜中,我看见它挥动斧头向下掘,并将士抛出地面。几分钟后,土穴完成,这个小生物钻下去,埋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见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未发现的秘密,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它未成长爬到地面上来以前,地下生活经过了许多时间而
已,它的地下生活大概是四年。此后,日光中的歌唱不到五个星期。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蒙古族女诗人。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她的作品还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写给幸福》 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她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1、作者对贝壳的态度怎样,请找出相关的描写语句。
2、作者对贝壳做了一番描述之后,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3、请试着概括文章的主旨。
作者想到贝壳里那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画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联想:
主旨:
人更应该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生命,更应尽自己所能把 事情做得更好.
4、课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要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5、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却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一只贝》
贾平凹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他们的软肉啮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他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项上。人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十   
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希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他,但没有找到。 
【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树的画像】
当迎风的笑靥已不再芬芳 温柔的话语都已沉寂 当星星的瞳子渐冷渐暗 而千山万径都绝灭踪迹 我只是一棵孤独的树 在抗拒著秋的来临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
  ——摘自《无怨的青春 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摘自《成长的痕迹 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摘自《生命的滋味》
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1、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生命是如此美丽,又是如此的宝贵,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2、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美]富兰克林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英]莎士比亚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1、课外收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名言或事例,抄写在《采蜜集》中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欣赏和品评并摘录一篇抄写在《采蜜集》中做为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