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页 共 6 页
2019高考语文二轮基础练:古典诗歌鉴赏(1)含答案
题点对点练1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石 湖
文徵明
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
芳草自生茶磨岭,画桥横注越来溪。
凉风袅袅青萍末,往事悠悠白日西。
依旧江波秋月坠,伤心莫唱《夜乌栖》①。
注①《夜乌栖》即《乌夜栖》,是一支古老的乐府歌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景远近结合。先写远望湖面深处,雾气与水波融成迷茫的一片,再写湖边各色花儿开得正盛,花丛中群鸟竞啼。
B.颔联写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山坡之上,无人管问的野草欣欣然地自由生长;越来桥下,河水同样流得自在活泼。
C.颈联写春天的世界充满生机,令诗人迷恋,直到晚风轻轻从湖面飘起,带来凉意,白日西下,往事涌上心头。对此诗人感慨万千。
D.诗人笔下的石湖风光,和谐清淡,娴静温柔,只有“湖上花深鸟乱啼”一句稍显热闹,但并未具体描摹其色彩与声音,没有打破全诗的和谐。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寄予了哪些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
(2)作品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来源:Zxxk.Com]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陈与义
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
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
城东陈孟公①,久阔今何如。
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
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②。
似闻有老眼③,能作荐鹗④书。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
注①陈孟公:东汉名士陈遵,字孟公。②东家驴:杜甫《逼仄行赠华曜》“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③有老眼:杜甫《闻惠子过东溪》“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④荐鹗:指推荐贤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前两联说俗子易来、贤士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一句的意思很接近。
B.“久阔今何如”中的“久阔”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阔谈宴”的“契阔”,都表示“久别重逢”之意。
C.最后一联的上句将“我不念功名”之意写成“功名勿念我”,颠倒主客,寓意深远,别有一番韵味。
D.这首五言古诗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
E.用典是本诗的一大艺术特色,此外,本诗前两联还运用了对比,尾联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
(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平 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属朱门帝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来源:Zxxk.Com]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来源:Z*xx*k.Com]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 参①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来源:学科网ZXXK]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来源:学科网ZXXK]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题点对点练19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
1.(1)B 解析 B项,“虚实相生”在原诗中找不到依据;这两句都是写远望看到的景色。
(2)参考答案 ①嗟叹时光流逝(年华易逝)。“白日西”意味着一天时光的流逝,从眼前之月联想到去年的月亮,意味着一年时光的流逝;②感叹人生无着落(一事无成)。尾联以乌鹊夜栖反衬人生无所着落。
解析 根据颔联“往事悠悠白日西”一句可知,诗人有感叹时光流逝之意。尾联“依旧江波秋月坠,伤心莫唱《夜乌栖》”中“夜乌栖”一语双关,一是指乐府的曲子《乌夜栖》,二是指乌鸦夜栖。诗人用乌鸦夜栖反衬人生无所着落之感。通过“秋月坠”和“伤心”“夜乌栖”等可以理解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情。
2.(1)C 解析 C项,“情景交融”错,此两句没有写景。
(2)参考答案 ①同:都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心随友人情意相通的深情。②异:本诗还抒发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王诗中还有对彼此都远离故乡外出做官的同病相怜的伤感,两人别离后虽远隔天涯却心如近邻的豁达情怀。
解析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本诗的思想情感从“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可以知道,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失落之情;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的是一种豁达之情。
3.(1)AC 解析 A项,“儒雅谦恭”有误;“揖三公”表现诗人早年远大的志向。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这是对当年抗金生活的回忆。
(2)参考答案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从“当年”的志向和现在“一簪华发醉秋风”,可见诗人壮志未酬;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可见诗人的不得志和年老迟暮之感;从“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可见对友人的怀念和自己孤独寂寞之情。
4.(1)BD 解析 B项,“久阔”是指分别太久。D项,“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错,从最后一联可以看出是直抒胸臆。
(2)参考答案 ①对世风的感叹。如“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暗示了当时世风日下、请托盛行的情况;没有才德的俗人纷纷到“我”这里来求官做,这让“我”十分疲惫。②对友人的思念。如“城东陈孟公,久阔今何如”,作者对贤才的渴望,对老朋友的挂念之情,跃然纸上。③对功名的鄙弃。诗歌的尾联“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厌弃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分析要围绕诗句展开,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词,“病”“不受折简”“久阔今何如”“作荐鹗书”“功名勿念我”“扫除”等均包含有诗人的情感。
5.(1)C 解析 C项,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指明朝的军队。
(2)参考答案 “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解析 诗歌的尾联“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愿望;“愧我谈经鬓有华”,表达了自己人生迟暮之感。
6.(1)BD 解析 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不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2)参考答案 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得不到“圣主”的重用,却仍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 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第 6 页 共 6 页
2019高考语文二轮基础练:古典诗歌鉴赏(2)含答案
题点对点练2 把握形象,赏析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扑 蝴 蝶
赵师侠
清和时候,薰风来小院。琅玕①脱箨②,方塘荷翠飐。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园林绿阴初遍。
景何限?轻纱细葛,纶巾和羽扇。披襟散发,心清尘不染。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远。浮名薄利休羡。
注①琅玕:翠竹的美称。②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主要以景物描写为主,薰风来院,脱箨琅玕,方塘翠荷,清新雅致又不乏生机。
B.“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句式倒装而形成的错位结构具有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来源:学&科&网]
C.下片“景何限”一句承上启下,诗人通过美景何限的惋惜,进而引发世事沧桑的感慨。
D.“一杯洗涤无余”,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心绪在饮酒中释怀,表现了其淡泊名利的心境。
(2)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安 贫
韩 偓①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②。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注①韩偓:唐末五代诗人,唐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逐出朝廷。后来朱温篡唐,建立梁朝,韩偓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②蒲卢:又名螺嬴,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中的“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衰的身体。
B.颔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出“安贫”的题旨。“野马”一句形容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尘埃在窗前日光下浮动。“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
C.《新唐书·韩偓传》记载,一次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
D.尾联紧承颈联对往事的回忆,运用了“滥竽充数”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满腔的愤懑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2)诗作题为“安贫”,诗人真的安贫吗?这首诗反映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桃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芳 草 渡
贺 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①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撚青梅”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撚梅的情景。
C.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2)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张 继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
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来源:学。科。网]
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
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结合诗题和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与友人在杨公台上宴饮集会,共度重阳节。诗中涉及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重阳习俗。
B.颔联描写了高台所见之景,染上秋霜的群山寒浪阵阵,空中一行早雁已翩然飞来。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广阔的秋景图。
C.“捣练”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劳作,即捣制煮过的熟绢,为缝制寒衣做准备。正日暮时分,孤城响彻捣练的声音,以声衬静,越发渲染了秋日黄昏的寂寥冷清。
D.“菊花三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笑”生动地写出了菊花绽放得灿烂热烈的景象。诗人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将盛放的菊与客之“哀”形成对比,更显其哀。
E.诗歌观察细致,描写传神,用语清新,将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熔于一炉,以寻常语写眼前景,却能做到心物感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满堂的嘉宾却令诗人备觉神清气爽。
C.七、八两句写出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来源:Zxxk.Com]
题点对点练20 把握形象,赏析情感
1.(1)C 解析 C项,“景何限”结合全词是词人对美景由衷的赞美和感叹,并无惋惜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2)参考答案 刻画了一位雅致洒脱、心境明澈、超脱而不慕名利的词人形象。词人对所写之景的喜爱,如薰风小院,绿竹翠荷,侧面烘托出词人的情趣雅致。词人轻纱细葛、羽扇纶巾、披襟散发的装束中自有一份洒脱非凡气度。“心清尘不染”“洗涤无余”“万事消磨”“浮名薄利休羡”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明澈、不慕名利的超脱心境。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词中人物的形象,要抓住词中的描写和抒情分析。如从上片中描写的景象,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致,下片中“心清尘不染”“洗涤无余”“万事消磨”“浮名薄利休羡”等直接体现了词中人物的性格。
2.(1)D 解析 D项,尾联“表达自己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的理解不准确。诗人的心情是矛盾的,并非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来源:学,科,网Z,X,X,K]
(2)参考答案 不是真的安贫。颈联中诗人敢于坚守礼法,触怒权贵。他感到自己虽愚拙,但报国不避艰危,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忠诚。尾联,诗人有感于世事黑暗,没有明辨贤愚的明君,人才只能沉默无言,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无奈。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表现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 解答此题,须准确理清诗歌的核心思想。从“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一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敢于公正执法,触碰权贵,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表明一种忠贞不屈的人生态度。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处可施展才华,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
3.(1)AE 解析 A项,错在“早春季节”,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E项,错在“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
(2)参考答案 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解析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例如:“官闲”,闲适之情;“残红”,恋春之情;“城门近”“日正长”,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4.(1)C 解析 C项,“用一种幽怨的语气”有误,“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出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精神,故而没有“幽怨”。
(2)参考答案 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③“留”“送”“撚”“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
解析 此题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雁”的解释;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由此可准确判断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女子,“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通过这些,不难把握人物形象。
5.(1)BD 解析 B项,非“白描”“不事雕琢”,上句描写群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其寒的特点,下句写高飞的雁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雁阵的整齐;D项,菊笑与客哀没有反衬关系,菊笑暂时驱散了旅途的忧愁。
(2)参考答案 诗人的情感由悲转喜。首联“凄凄”“秋凉”寓情于景,表达了登台的凄凉心境,“客思哀”直抒胸臆,表达了思乡之愁。颔联写景,“寒浪”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早鸿”寄托着思乡之情。颈联虚实结合,诗人听到了妇女赶制寒衣的捣衣声,想象远方的游子写信回家索寄寒衣,归期杳杳,由个人之愁推及到天下游子思妇共同的忧愁。尾联收束到自身,表达了寓居他乡的漂泊之愁,而“菊花三笑”暂时驱散了郁结的忧愁,诗人暂时开颜,情感由悲转喜。
解析 作答本题先点明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诗歌中“哀”和“笑”可以看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再结合诗歌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6.(1)B 解析 B项,“令人厌烦”错误。宴集恰逢下雨,不仅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公务骤减,一身轻松。再加上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不禁喜形于色。
(2)参考答案 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①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②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解析 从“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看,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从“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是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
第 6 页 共 6 页
2019高考语文二轮基础练:古典诗歌鉴赏(3)含答案
题点对点练 品味语言,鉴赏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雪夜感旧①
陆 游[来源:Zxxk.Com]
江月亭②前桦烛③香,龙门阁④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⑤,小市孤城宿两当⑥。[来源:学*科*网Z*X*X*K]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山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③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④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⑤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奉节)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⑥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2)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晚次湖口有怀(节选)
刘长卿[来源:学科网ZXXK]
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
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
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
B.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想象自己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
C.“白发”在古人眼里象征年老,“沧波”则是眼前的湖水,三、四两句的写法是实写。
D.诗句中的“扁舟”跟“今夜谁家扁舟子”“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扁舟”均指小船。
E.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入眠,增添了许多愁情。
(2)诗歌的尾联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玉楼春 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两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净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两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面,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两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初归石湖
范成大①
晓雾朝暾②绀③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①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②朝暾:刚出的太阳。③绀:稍微带红的黑色。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
D.颈联第一句写诗人信步行走在石湖畔,因为路是旧时认识的,所以不必担心走错,照应了诗题中的“初归”二字。
E.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第(1)~(2)题。
苍洱临眺
李 京①
水绕青山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
鸟从云母屏②中过,鱼在鲛人③镜里行。
翡翠罘罳④笼海气,旃檀⑤楼阁殷秋声。
虎头⑥妙墨龙眠⑦手,百帧生绡⑧画不成。
注①李京,字景山,河间(今河北献县)人。元大德五年至云南,曾任乌撒、乌蒙宣慰使。苍洱:大理苍山、洱海。②云母屏:云母镶嵌的画屏。③鲛人:鱼尾人身,美人鱼。④罘罳(fú sī):屏风。⑤旃(zhān)檀:檀香木。⑥虎头: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⑦龙眠: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号龙眠。⑧生绡:素色丝织物,古人以之作画。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写出了大理的独特景观:水环绕着青山,山环绕着古城;大理人烟繁盛,山川明丽。[来源:学科网ZXXK]
B.此诗描写苍山洱海,“云母屏”“鲛人镜”“翡翠罘罳”,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
C.诗人看到大理的风光,情满于山,意溢于海,遂以客观写实笔法描绘了大理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D.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作者置身苍山洱海秋天美景中的感受,洱海如玉,秋声悠远。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题点对点练21 品味语言,鉴赏手法
1.(1)AD 解析 A项,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所见之景,而是陆游回忆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上的所见所感。D项,“比喻”一说有误,“绿沉金锁俱尘委”借兵器被尘埃埋没无用武之地,寄寓了作者的无奈之情,借物抒情;“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一说较为片面。
(2)参考答案 “那信”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更能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解析 首先答出“那信”的含义: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然后分析效果: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2.(1)A 解析 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
(2)参考答案 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要紧扣颔联所写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意境和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
3.(1)BC 解析 B项,“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错误。应为“站在湖口向帝乡眺望”。C项,“写法是实写”错误,应是虚实结合。
(2)参考答案 ①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②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而产生的失意之情;③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艺术效果。尾联“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可以看出,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而产生的失意之情,以及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之感。
4.(1)D 解析 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不恰当,应为一种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
(2)参考答案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民族气节的高洁情怀。(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词。从词后的注释和词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早年抗清复明,后来隐居山林;词的最后两句“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正是借白莲表露自己高洁情怀的。据此分析即可。
5.(1)CD 解析 C项,“孤单落寞”错,“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一说于诗无据。D项,颈联第一句只照应了诗题中的“归”字。
(2)参考答案 诗歌的尾联写当年亲手所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了。“无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两句运用对比,表现了今夕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 诗歌的尾联“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可见是以景结情,将“当时”与“现在”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手法正确,意思符合即可。
6.(1)C 解析 C项,“客观写实”不准确,没有描绘“风土人情”。
(2)参考答案 虚实结合。前三联均为写实,最后一联为虚写——哪怕顾恺之、李公麟再世,就算他们有生花妙笔,用尽百幅生绡,也画不出大理的美景。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实写中又有虚写:鸟飞、鱼游乃实写,云母屏、鲛人镜又是虚写。
解析 本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虚实结合。前三联均为写实,是远眺的景色;最后一联为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