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
教学目的:
欣赏这首中胡独奏,分析其曲调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在小组集体中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难点:
老师通过听、唱、吹、奏来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愉快的音乐课又开始了,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听音点将。
二、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想!
师:在看的时候如果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跟着唱、打拍子等等(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视频给学生看。)
1、情境想象,进入主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老师作提示: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草原有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什么?生:天上有白云,地上有羊、马、狗,草原有绿色、蓝色、红色、白色、棕色,绿色是草和山,蓝色是天空和河流,白色是云和绵羊,还有蒙古包是白色红边的,棕色是马和狗。)
2、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师:下面再给你们听一首歌,也是关于草原的。听的时候要思考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放《草原上》这首歌,并把有草原图片展示出来。)
(1)比较:再听学过的《小酒窝》(片断),对比一下以上四种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
师:同学们请再听一段《小酒窝》,对比两首曲子的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
学生回答:《草原上》速度比《小酒窝》慢,是中速,情绪比较舒展,节奏宽广,旋律优美。(出示答案。)
(2)老师与学生一起小结内蒙古歌曲的风格:结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草原上》)这两首歌的节奏非常舒展、宽广,旋律十分优美,使人感到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当中,抒发了牧民热爱和赞美家乡的情感。
3、进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蒙古人,唱蒙古歌,跳蒙古舞。
三、导入教学。
知识点。
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听这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一些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
师:请一组的同学把这两个音前的短音唱出来,另一组同学接着用竖笛把长的这两个音吹来来感受一下。(一组同学唱短音,另一组用竖笛吹长音,然后轮换。)
师:我们把这个长音叫做二分音符,短音叫做四分音符,虽然二分比四分还少两个数,但二分音符要比四分音符多唱长一点时间,表现二分音符的音后面还拖着一根线,那么四分音符有没有?
生:没有,只有一个音。
师:对了,以后看到了音后带一根线的要唱得怎么样啊?
生:唱长一点。
师:对,同学们很聪明!
四、实践活动。
师: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表现短音?(请回答的同学来演示一下,一些同学用碰铃表现长音,一些用拍铃鼓表现短音。)
师:在草原有什么动物奔跑?
生:马!
师:那么可以再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呢?
生:双响筒!(让这位学生来演示。)
师:你们看过马跑吗?
生:看过!
师:那么马跑得怎样的啊?
生:很快
师:所以我们敲双响筒时应该要敲得怎么样?
生:要快一点!
师:而且要按节奏来快,听老师示范(老师演示一遍马蹄声,然后让同学来表演。)
另一位学生发言:生:老师铃鼓还有一种方法表演,可以摇动它来表现长音(请其演示)。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好!现在就请这些同学来伴奏表演,请你们用刚刚所创造的演奏方法来表演,其他同学请你们来给他们唱并讨论一下谁表演得好。(学生在歌声中用自选的打击乐器表演,并选出了演得较好的一位。)
五、课堂总结。
1、总结风格。
师:我们已经听过了内蒙古歌,跳过内蒙古舞了,那么你们感觉到内蒙古人的性格应该是怎么样啊?
生:很开朗。
师:对了,而且很热情好客,如果你们到内蒙古去做客,他们一定会很热情地招待你,这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名组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下课。
师:好,现在下课,请同学们离开这个美丽的大草原。
PAGE
PAGE
1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二、授新课。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
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欣赏琵琶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
三、总结。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PAGE
PAGE
1
《三六》
教学内容:
欣赏独奏《三六》。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
2、认识古琴,感受古琴古朴、深远的音色。
3、分辨乐曲中主题的三次变化。
4、结合歌颂梅花的诗词,理解音乐所塑造的梅花的坚强性格。
教学重点:
欣赏古曲《三六》,了解相关文化。
教学难点:
听辨音乐的结构及音乐表现的意境、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遥知不是雪,味有暗香来。”写的是什么花吗?(学生回答)。
师:那你们能说一说梅花有什么特点吗?比如它的形状,生长情况等。(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
二、欣赏古琴独奏《三六》。
1、听赏全曲。
2、简介:古琴曲《三六》,又名《梅花三弄》、《三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三六》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 3、再次听赏,分析乐曲。
全曲共有十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六段,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即以"三弄"为核心的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后四段,音乐的发展侧重于此。
全曲通过这样两个部分并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在静与动两种状态中的优美形象。
4、分段细听。
乐曲第一小段是全曲的引子,音调亲切优美,音色浑厚明亮,节奏平稳舒缓,与后面的跌宕起伏形成生动鲜明的对比。
一弄,静夜明月之下的梅花,一朵朵,一瓣瓣,晶莹剔透,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随后,节奏的变化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起来。
二弄,风雪鼓荡,梅花飘遥,初显傲雪身姿。
三弄,风吹雪压,梅自傲立……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在这部分三次循环出现,它形象地表现了梅花恬静端庄、晶莹剔透的神态,而这一主题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我国古琴以拥有众多的泛音而著称,十三个琴徽是泛音所在的标志,七根弦上则相应有九十一个泛音,其中包括对称重复的泛音在内。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
曲调的三次出现,类似古代诗词的反复吟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乐曲的第二部分开辟了另一种境界。它运用一系列的快节奏,表现出风雪交攻的气氛,用富于动态的画面,来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欣赏和学习了一首中国传统乐曲,希望大家能从中认识到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也能够用心去体会我们祖先给我们贸下来的音乐精华。
PAGE
PAGE
1
《小放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小放驴》,并能给歌曲设计一种演唱形式。
2、能力目标:了解河北吹歌演奏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对民歌有所了解,启发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了解歌曲背景,能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同学们今天的状态真精神,希望你们表现的也会同样精彩。)
二、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地秧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关于地秧歌的歌曲。
师:你们听出了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师:这是河北民间的一首歌曲,叫做河北吹歌,是用唢呐演奏的。
三、新课教学:
(一)聆听歌曲:
师:同学们,我们一同来听,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欢快、活泼、诙谐、粗犷,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景象。
师:在这首歌曲的演奏形式上大家有什么发现呢?
生:他们在一问一答地进行演奏。
师:小结,进行评价。
师:让我们再次聆听,同学们可以仔细聆听这首歌曲的表演特色?
(二)简介歌曲。
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风格。它豪爽奔放,歌唱性很强。从结构上看,它采用了起、承、转、合、再转、再合的形式,可谓严谨、工整。特别是乐曲的句子或长或短地都有所重复,因而在民间把这种重复现象称之为“句句双”。
师:让我们再来听听歌曲,看谁最能说出歌曲的音乐特点?
(三)小结:
歌曲以欢快、活波的音乐风格,表现了河北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面貌。
四、表演:
(一)完整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你能带着这种情感的变化来演唱,表现这首歌曲吗?
(二)设计演唱形式:
师:如果让你给这首歌曲设计演唱形式,你会怎样设计呢?
生:女生——男生——合唱。(你的设计有想法)
师:按演唱形式演唱,师伴奏。
五、小结:
师:丰富的演唱形式可以让这首歌曲更饱满、更具有感染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答)。
PAGE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