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教材中的内容
氨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之一,掌握氨的性质可以更好的认识它在工农业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本节选择了氨的性质和制法,以及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为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些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作用。本节内容编排有两个特点:
⑴重视知识的建构
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氨的主干知识是水溶液呈碱性,因此易与酸反应生成盐。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建构,用图示进行加深,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强化。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等形式来呈现。
⑵重视环境教育
对于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科书采用图片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氨是高中阶段唯一的一个碱性气体,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氮气的知识,知道氮气的性质稳定;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学习了氮的氧化物和硝酸,这都为本节课氨的知识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思路。
在学习氨的有关知识前,可以设法创设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是以物理性质进入学习的,此时可采用实验观察、课件模拟等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的直观性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在学习有关化学性质时,可结合前面的演示实验(喷泉实验)和进行分组实验(氨与氯化氢的反应)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突出氨与酸反应的实质。然后在了解铵盐的性质后,让学生得出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方法,最后进入用途的教学和完成思考与交流。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重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其通过动手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把学生喜欢学化学,愿意学化学作为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2.教学原则
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知识传授与操作训练相结合原则。
3.教学方法
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其实验室制法;
②了解铵盐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⑴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开始上课时设法创设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此次上课时,先让学生看一则新闻,让他们了解氨气泄露时现场的情况,以及由于事件而引发的严重后果,再提出三个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一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求知识的欲望。
⑵新课教学,突出重点。
①关于氨物理性质的教学
展示收集好的氨,对氨进行直观认识,经过看与闻,进行氨的第一点物理性质的认识;结合模拟的一个趣味实验得出氨的易液化性质;通过阅读有关内容,补充氨极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进而演示喷泉实验,通过启发、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形成喷泉的原因和实验现象的解释,再通过一道练习题进行知识点的巩固,突破教学难点。
②关于氨化学性质的教学
a、氨与水的反应:由喷泉实验中氨能够使滴加酚酞的水变红,引发学生的兴趣 ,进入氨与水反应的教学。理解氨水的成份。进而设疑:氨是一种碱性气体,是否可以与酸反应呢?从而引出氨与酸反应的教学。
b、氨与酸的反应: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氨与浓盐酸、浓硫酸反应,提醒学生实验过程相互合作,操作迅速,以减少污染,启发学生探讨玻璃棒靠近时何时不需接触,何时要接触,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③关于铵盐性质的教学
得出氨与酸的反应生成铵盐的结论后,插入铵盐性质的教学。在铵盐的受热分解性质中穿插了课外视野——氮肥的贮存和施用,以及科学视野——氯化铵的妙用;与碱反应的教学中加入一道思考题,为接下来氨的实验室制法做铺垫。
④关于氨实验室制法的教学
做好这个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跟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实验原理、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尾气吸收、验满方法以及干燥方法等,有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⑤关于 氨气用途的教学:
安排学生阅读有关内容,多媒体展示氨的主要用途,以性质决定用途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氨的性质来了解氨的用途。
⑥然后通过思考与交流进行分组交流、讨论,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⑦最后习题巩固及本节内容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大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播放《三国演义》影片。分析军士中毒原 因。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4分钟 【引入】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至秃龙洞地带,此地的毒泉中有一个“哑泉”,“人若饮之,则不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不久,蜀军先锋王平率数百军士前来探路,由于天气炎热,人马均争先恐后误喝哑泉水······【提问】看完影片后,大家思考军士中了何种毒,又是怎样解毒的呢?【解释】经当代的化学工作者 看影片。思考原因。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进入新课的学习氛围中。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大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地分析研究,发现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CuSO4,人喝了就会中毒,引起说话不清,呕吐腹泻,最后虚脱痉挛而死。喝安乐泉水为何能够解毒?原来该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饮此泉水后先中和胃酸,然后多余的碱又会在肠胃中与CuSO4发生离子反应:Cu2++2OH—=Cu(OH)2↓【导入】这种离子反应方程式要发生应遵循什么条件?今天我们来来学习第二点内容。 思考,引起疑问。
1. 离子反应特征:有离子参加。学生完成实验,填写实验现象。2. 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讲授新课分组实验,小结内容 6分钟 【板书】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1. 离子反应特征:有离子参加。【过渡】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是否有离子参加就能够发生反应呢?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介绍实验2-1,全班分为20组进行实验)【解释】第二个反应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Cl2=CuCl2+BaSO4↓ 分组实验并在表中填写实验现象,探究后总结规律。组1:1.无明显现象;组2:2.有白色沉淀生成。回答:现象表明,并不是有离子参加就能发生反应。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大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播放CuSO4与BaCl2反应的微观动画。总结规律,并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过渡】宏观我们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的现象,那微观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看微观的动画。【过渡】对,Ba2++SO42—= BaSO4↓,得到的这道式子就是一道离子反应方程式。也就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观看微观动画。引导学生回答:Cu2+和Cl—反应后还是存在溶液中,并没有反应,实际参加反应的只有Ba2+和SO42-。 模拟演示微观反应的过程,消除学习障碍。
⑴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播放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动画及讲解。 讲解 8分钟 【板书】2.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过渡】离子方程式又是怎样从化学方程式中改写出来呢?我们有方法总结。【播放及讲解】(播放过程进行讲解,重点强调改和删。【板书】(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②改:把能电离的物质改为离子形式;保留化学式:难溶于水的物质、单质、气体、氧化物、难电离物质。③删: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学生思考。倾听,看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动画。理解,提出问题,与其他同学合力解答,领悟。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分析离子反应如何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大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结 ④查: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小结】 书写四步中,“写”是基础,“改” 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记忆。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练习。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练习讲解 5分钟 【练习】1.将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Ba(NO3)2+Na2CO3=BaCO3↓+2NaNO32.将下列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NaOH+HCl=NaCl+H20KOH+HCl=KCl+H202NaOH+H2SO4=Na2SO4+2H202KOH+ H2SO4= K2SO4+2H20【评论】(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并给予表扬;发现学生改写过程出现的错误,给予指正。)【提问】由题2还可得到什么结论?一道离子方程式可不可以代表多道化学反应方程式?【引导】对,因此我们得到另一个结论。【板书】(2)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练习学生甲(演练)1.①Ba(NO3)2+Na2CO3=BaCO3↓+2NaNO3②Ba2++2NO3-+2Na++CO32-=BaCO3↓+2Na++2NO3-③Ba2++CO32-=BaCO3↓学生乙:2.都是H++OH—=H2O思考,结论: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回答:可以。 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习,要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大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练习和讲解。总结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分组实验练习小结 8分钟 【思考】复分解反应发生应具备的条件?【过渡】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同样来通过分组实验来解答。(介绍实验2-2内容)【练习】3.写出这三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Na2SO4+BaCl2=2NaCl+BaSO4↓;Na2CO3+2HCl= 2NaCl+CO2↑+H2O;NaOH+HCl= NaCl+H2O。【总结】以上三道都是属于复分解型的离子反应,分别生成了沉淀、气体和水。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板书】3.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思考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探究后总结规律。组3:1. 有白色沉淀生成;组4:2. 气球膨胀;组5:3.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再由红色变为无色。练习答案:Ba2++SO42-=BaSO4↓;CO32-+2H+=CO2↑+H2O;H++OH-= H2O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大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了解离子反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思考交流讨论 5分钟 【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化合物组成的分析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请你举出几个具体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思考与交流。讨论后各组回答所举例子。一些学生的例子:①提取AgNO3和Ca(NO3)2混合溶液中的Ag+,可加入盐酸溶液;②检验CO32_,可用CaCl2溶液;③用沉淀法使硬水软化。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合理的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巩固练习 练习 5分钟 【课堂练习】1.下列物质间离子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A.KCl+NaOH=NaCl+KOHB.Na2CO3+Ca(OH)2=CaCO3↓+2NaOH C.AgNO3+NaCl=AgCl↓+NaNO3 D.2NaCl+Ca(NO3)2=CaCl2+2NaNO3 2.下图是德国的一座石雕像,经历了近代60年,已经彻底被酸雨毁坏了,石雕像的主要成 练习回答:ADCaCO3+2H+=Ca2++H2O+CO2↑C 第1题考查的是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2题考查学生对离子方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大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总结布置作业 3分钟 分是石灰石,请写出它与酸雨(含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下列反应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 Ba2++SO42-=BaSO4↓表示的是( )A.Ba(NO3)2+H2SO4=BaSO4↓+2HNO3B.BaCl2+Na2SO4=BaSO4↓+2NaCl C.BaCO3+H2SO4=BaSO4↓+H2O+CO2↑ D.BaCl2+H2SO4=BaSO4↓+2HCl【课堂小结】【布置作业】P29习题4、5。 式书写的灵活运用用;第3题重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七.学习评价表
学 生 班级 教学内容 教师
评 价项 目 评价标准 分 值100 自 我评 价 小 组评 价 教 师评 价
学 习态 度 ①上课态度②练习情况③作业态度 10
学 习兴 趣 ①主动回答问题次数②提出创意问题次数③交流与讨论情况 30
学 习方 法 ①化学学习方法②化学实验方法③化学信息收集和处理方法 10
实 验能 力 ①实验操作能力②实验合作能力③实验创新能力④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30
知识运用能力 ①解决问题能力②运用知识能力 20
教 师评 语 总分
八.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特色一. 引入的设计中配合多媒体教学播放了一段《三国演义》的影片,先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特色二. 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做实验认识离子反应的特征和总结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特色三. 通过播放CuSO4与BaCl2反应的微观动画,模拟演示微观反应的过程,消除学习障碍,进而提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特色四. 学生通过观看离子方程式书写的flash动画,加深对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的掌握,通过听讲,达到初步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十分抽象,学生学习和接受都较为困难。为了使学生能轻松学习这部分内容,我做了如下处理。
引入新课时,我先是通过收集有关离子反应的资料,查找中发现了有关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至秃龙洞地带,误喝“哑泉”水的记载。所以就从《三国演义》影片中进行片断的剪切,成功的进行课前引入,激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效果非常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还安排的学生实验,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自身体验离子反应的微观过程,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模拟,使它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效果好。最后,思考与交流也是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如现象的归纳、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律的总结、课本中的思考与交流,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