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 硝酸 硫酸[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氨 硝酸 硫酸[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6-09-29 21: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氨 硝酸 硫酸
 第二课时 《硝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深入理解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利用实验的手段,使学生学会硝酸的特性——强氧化性;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浓硝酸的氧化性大于稀硝酸的氧化性;利用分析演绎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硝酸与碳的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浓硝酸与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质变”规律和尊重客观实际、力求实事求是的原则的教育。通过微型实验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硝酸性质实验的设计。
主要实验器材:1mL一次性注射器 小青霉素瓶 小试管 50mL烧杯  玻璃棒
实验药品:浓硝酸 稀硝酸 NaOH溶液 稀硫酸 Na2SO4溶液 铜丝 纯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图片引入】观看硝酸泄漏的新闻图片。【设疑】硝酸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运输浓硝酸的器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学生观看,初步认识硝酸的特殊性。 为学习硝酸的性质做铺垫,给学生具体的形象记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硝酸的性质。【板书】第四节 硝酸【讲述】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不仅可以制氮肥,还可以做染料、炸药等。简要介绍我国硝酸的年产量和在工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认识学习硝酸性质的意义
【板书】一、硝酸的性质(一)物理性质【探究】请用自己实验桌上的药品(一瓶浓硝酸、一瓶水)和仪器(烧杯、玻璃棒)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 每两人一组,进行观色态,闻气味;掂轻重(同水比);打盖观雾;与水混合放热。由一名学生综合概括,得出结论: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比水重,能溶于水。 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评价能力。
【展示】利用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硝酸的样品进行提问:为什么呈黄色?【启发】先判断黄色物质可能是什么,然后推测硝酸的分解还必应有什么物质生成? 分析,讨论发黄的原因。结论:可能有NO2产生,由于NO2溶于硝酸而变黄。分析:在HNO3中,由于氢元素和氮元素都处于最高价,又因NO2的生成,是氮元素的化合价 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硝酸的化学性质【板书】(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浓硝酸的不稳定性4HNO3=====2H2O+NO2↑+O2↑ 降低了,所以只能是HN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因此,可能有氧气生成。
【导入】在化学性质上,浓硫酸的特点是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铜,硝酸是否也有如此性质呢?【实验设计】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装置。【要求】:没有气体泄露,安全节约【提示】:浓硝酸盛装在小青霉素瓶中,已为大家准备好不同长短的铜丝。 学生探究,四人一组展开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各组汇报方案。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合作,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讨论获得一种成功的快感。
【组织交流】: 评价总结出较合理的实验方案 较好的方案:将细小的铜丝(约4mm长)事先放在1mL一次性注射器中,然后向装有浓硝酸的小青霉素瓶(带橡胶塞)中抽取约0.2mL的浓硝酸,立即将注射器插在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另一个青霉素小瓶中(带橡胶塞)。 装置的改进:①可以做到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②有毒的NO2气体用碱液吸收,防止污染空气。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⑶微型化实验,培养节约意识。
【板书】2、浓硝酸的强氧化性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由学生得出结论。现象:针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其中反应液的颜色变为绿色,被气体压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青霉素瓶中,产生蓝绿色沉淀。结论:铜和浓硝酸常温下能快速,剧烈地反应。推测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现象,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推测反应产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设疑】在Cu与浓硝酸的反应中,体现强氧化性的微粒是什么? 分析得出是NO3-。 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追问】⑴将铜丝插入盛有NaNO3溶液的小试管(配有橡胶塞,防止污染)中,观察现象;然后小心加热片刻。⑵再向上述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可适当加热)再观察现象。 学生做实验⑴,观察现象:铜丝在NaNO3溶液中即使 受热也不反应。⑵加入稀硫酸后,开始缓慢产生气泡,试管中气体逐渐变为浅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发现问题) 激发探究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启发】你能从上述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你还需要哪些实验来支持你的观点? 分析问题:NaNO3溶液中加入硫酸,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NO3-、SO42-、Na+、H+(提出假设):与铜丝反应的可能是Na2SO4、H2SO4、HNO3(通过实验NaNO3已经排除)(实验论证):分组实验,分别取上述物质的稀溶液于试管中,将铜丝分别插入,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铜只有在稀硝酸中有反应现象(有气泡,溶液变蓝)。(得出结论):Cu能与稀硝酸反应。 教给学生一种探究问题的思路方法:发现问题→提出观点→实验论证→得出结论
【总结】NO3-在酸性条件下才体现强氧化性;;无论稀硝酸还是浓硝酸都能与铜反应,都具有强氧化性。【板书】3、稀硝酸的强氧化性3Cu+8HNO3=3Cu(NO3)2+2NO↑+4H2O 回忆Cu分别与浓、稀硝酸反应时的实验现象,并作出对比:⑴反应速率,⑵反应液颜色变化;⑶产生气体的颜色。 对比法分析问题。渗透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设疑】硝酸能氧化不活泼的金属铜,能否氧化较活泼的金属呢? 学生猜想。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收敛。
【演示】将锌片插入一盛有少量浓硝酸的烧杯中,有红棕色气体放出,立即拿出,用水冲洗。再将铝条、铁钉放入浓硝酸中。请大家用已学过的浓硫酸的性质推测浓硝酸能否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观察现象:无明显变化。结合铝、铁常温下遇浓H2SO4发生钝化的现象判断铝、铁遇浓HNO3发生了钝化。 以实验的方法学习钝化;以对比的方法掌握知识点。
【介绍】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和历史故事介绍王水:王水的成分: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1∶3。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用“王”的构成(“三”和“∣”)形象记忆王水的配比。 观察有关王水的故事片断。 联系生活,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并回忆初中知识,归纳硝酸的化学性质。【板书】强酸性(但和金属反应一般不放出氢气);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学生讨论、总结。 锻炼自学阅读能力,学会总结。
【评价总结】同学的表现和本节知识。 做“随堂检测” 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附:
随堂检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根据硝酸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⑴.保存硝酸应注意哪些问题?
⑵.工业上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硝酸?
2、在这一节课的开头,我们观看了某路段上发生硝酸泄漏事故的新闻图片,下面是记者对事发现场报道的部分资料,通过阅读这段文字,大家能从中认识到硝酸的一些特性,请同学们从文字中找出体现硝酸性质描述,并指出分别体现了硝酸的哪些性质?
资料:
昨天下午1时许,安徽长丰东方运输公司的司机吴某驾驶着皖A.76532解放牌加长罐车前往镇海一家小化工厂。行驶到北环西路时,吴某突然从后视镜中看到车子的右后侧冒出一股黄色烟雾。吴某急忙将车停靠在路边,一面报警求助,一面从路边的河沟里打水对泄漏的液体进行稀释。
接到报警后,我市消防、公安、环保、安监等部门启动了化学危险品紧急处置预案。50余名消防队员迅速赶到了现场。这时,整个事故现场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酸臭味。车辆泄漏处,黄色的烟雾四处弥漫,路边绿化带中的花草遭泄漏物腐蚀后迅即凋萎。
大家初步确定,罐体内装载的是高危化学品———硝酸。
由于浓硝酸的化学性质十分活跃,一旦遇到易燃物,就会引起燃烧并放出有毒气体。
闻讯赶来的环保监测人员立刻对现场进行了检测,pH试纸刚扔进正要流入下水道的消防稀释水,立刻就变成红色,环保部门立即调运来一批石灰,撒进附近的下水道里缓解水质污染。
课后思考:
1、 列表总结并比较浓硫酸与硝酸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
2、 探究: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稀硝酸与Cu反应产生的气体是NO?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关于铜与硝酸的反应能否设计出更优化的实验方案?
2006.8.

或光照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