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
周庄简介:
北宋元佑年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200亩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古称贞丰里,历经900多年沧桑,是江南六个着名古镇之一。
古画家吴冠中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被誉为“梦里水乡”。
周庄简介:
镇内河汊纵横。南市北河、后港河、邮车漾河、中市河四条水道将古镇分割为“井”字形,形成八条长街。镇上建筑,古色古香,粉墙花窗,依水而筑。“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拱桥、水巷、石板街、古屋,构成了周庄水乡特有的风貌。
南 湖
南湖园
全福寺
迷楼
沈厅
贞丰桥
双桥
澄虚道院
张厅
富安桥
荷花池
周庄主要景点介绍
(1) 和谐的声音
(2) 指韵母或章节的收音
(3) 指诗赋词曲
(4) 风雅、高雅
(5) 风度
(6) 气韵、神韵
(7) 美、标致
通过欣赏朗读,你知道本文为何命名“周庄水韵”而不是“周庄水乡”、“古镇周庄” ……周庄水韵的“水韵”指什么?
水韵:水的情趣,水的韵律。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柔美。
作者简介
赵丽宏,男,当代作家。1951年生,大学毕业后,曾任上海《萌芽》文学杂志编辑,之后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以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见长,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30多部诗集、散文集和报告文学集(结合《学案》)。
第一部分(1~3):
叙述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 4~6):
写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总
分
自学指导一
整体感知文章的行文结构及内容
精读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它的本体、喻体、并说说其作用。
1.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
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2.“ .…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
本体:倒影着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的水面;
喻体:彩绸
用“彩绸”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倒映着美景的周庄水面的美丽画面,有形有色,有静有动。
1、“还有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精读第二自然段,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反问。
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 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
精读第三自然段:
1. 第三自然段写到周庄的布局,那么它是怎么布局的,请同学们从书上找出原文。
2.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看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3. 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1. 河道成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缀为一体。
2. 这是对周庄水乡的高度评价。也突出了周庄所具有的特别的水的特点。
3.点题;表述作者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水中倒影---波动似绸
小河泛舟---富有诗意
整体布局---井形河道, 古镇为一体。
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画面
评价
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古桥、小舟、行人、游客,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总体印象
欣赏了这些图片以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有一个怎样的印象呢?(提示:可以运用一些诗词句或修辞手法,然后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
1、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
3、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赏析文中精美的语言, 重点赏析三次游周庄的不同感受。
2、把握文中的写作特点。
阅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作者前两次去周庄分别是什么时候,天气情况怎么样?
第一次去周庄是仲春,天下着小雨;第二次去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2、前两次周庄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第一次作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作者仿佛看到了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修辞手法:比喻
作者前两次到周庄的感受不同,分别是: “水墨画”和 “版画”。两者有何不同?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版 画:指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铜版、锌版、木版、石版、麻胶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国画。
水墨画特点:
一切景观全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感
第一次:
仲春烟雨笼
罩的周庄迷蒙
的水墨画。
欣赏水墨画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来雨雾中周庄的飘忽宁静而又恬淡幽雅,给人幽深、飘忽、朦胧的感觉。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次到周庄的语段,用以下提示品析本段语言。
提示: 1、修辞手法的运用。2、句式的长短 与整散。3、语言的音韵美:叠词、反复构成动听节奏;押韵、声音的平仄起伏。
4、按时令写景, 多角度写景。
欣赏版画
1、“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拟人,把阳光人格化,突出了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舒适的感觉。
拟人
2.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形成节奏的参差美。
3.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
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动词形容,用词丰富不单调。
4.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缠绵细腻,富有柔情的特点。另外,叠词的运用,产生音韵的和谐美。
版画特点:黑白分明,线条流畅,带有一种古朴典雅的神韵。
第二次:
冬天积雪斑斑的周庄动感版画。
形象地写出了雪后日出的周庄的特色,给人以色彩鲜明、耀眼炫目的感觉。
3、作者两次到周庄时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周庄水韵的?
视觉:色彩
第一次:
第二次:
视觉:色彩 ;
听觉:声音
略
写
前两次作者去周庄对周庄的感觉分别用了“水墨画”和“版画”来比喻,那第三次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吗?
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油画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什么景色?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阅读第5、6自然段,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节日夜景
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
时 间
时间先后
空 间
岸上
河中
天上
地上
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声、礼花、彩光、欢呼声等;
河中
1.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由静到动,充分展现了水光相映,摇曳生辉的情态。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品味: 从滴水、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的水声充满柔情。由水声联想到“江南丝竹”,而下文第三次游周庄真的在河面上听到江南丝竹管弦声,先虚后实,前后照应,意境优美。
只流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了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着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一次、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所以本文写了三次周庄水乡之游,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所以第三次周庄游详写。
你所得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哪些?
(1)选择典型景物,多角度描写。
(2)按照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详略结合描写。
(3)运用生动准确的词语和多种修辞。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春夜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图
小结
仲春雨中
冬天雪后
春夜旅游节
视觉(色彩)
视(色)
听(声)
视(色)
听(声)
水墨画
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
光带
梦境
恬淡宁静
色彩鲜艳
万般柔情
多姿多彩
略
写
略
写
详写
归纳:从不同季节,选择不同景物,多角度描写“水韵”。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次数 时间 观察
角度 作者
印象 景物特点 详略
一
二
三
总 结
水韵
水的情趣,水的韵律。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
小河泛舟
春雨泛舟
冬雪融化
乘船夜游
思考:
1.读周庄,它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2.作为游记,作者几游周庄?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水韵图画”?
小桥流水人家
烟雨迷蒙水墨画
冰雪融化的版画
水天一色梦幻图
修辞方法多样
1、? 拟人手法:“一支弯曲的木橹…悠然搅动“
“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动的木橹搅碎“
————形象刻画出游客观赏美景悠闲自在的心情
2、比喻手法:“倒映在…犹如风中漾动的一还长长的彩绸”
————形象生动地写出周庄水面富有变化的美丽倒影。
“一幅画在纸上的水墨画”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前句写出仲春中周庄给人以飘忽宁静、恬淡儒雅的感觉,后者形象写出雪后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蕴含凝重的历史韵味。
3、设问手法:“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富有诗意?
4、引用手法:“相看两不厌”(李白《独坐敬亭山》)
————写出行人与乘客之间双方看来都是动人的景象,营造一份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