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鼎湖山听泉谢大光作者简介谢大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 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 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 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 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了解鼎湖山鼎湖山石像 鼎湖山远景鼎湖山飞水潭蓝天碧水寒翠桥
补山亭庆云寺 读准下列字的音:
肇庆( ) 泠泠 淙淙
迸跳( ) 一泓( )
佯装( ) 依偎( )
了无( ) 楹联 ( )
拾级( ) 怅惘( )
古刹( ) 菩提( )
万籁俱寂( ) 繁衍( )
汩汩( ) 遐想( ) 污垢( )zhàolínɡcónɡbènɡhónɡyánɡwēiyínɡliǎochànɡwǎnɡshèchàlàiɡǔpúyǎnɡòuxiá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2、初步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自学提纲1、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
2、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默读课文,划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根据本文的两条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1、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 ⑴听泉。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⑵从题目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2、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即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又有时间的变化。 3、划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 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
——半山庆云寺 体现时间的变化的词语黄昏——晚饭后——夜间 4、根据本文的两条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巩固练习1、《基础训练》一、二、三。
2、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的内容? 作者听到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不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等;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3、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写山泉的句子:
(1)“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2)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3)“安 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 子。”
(4)“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 的灵魂。”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 渐入山中
(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 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不同点作业 1、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自由诵读全文。
2、作者笔下的鼎湖山的泉美丽无比,他是用哪些方法把它写得这么美呢? 作者笔下的鼎湖山的泉美丽无比,他是用哪些方法把它写得这么美呢? 比喻、联想、拟人鼎湖山听泉谢大光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自学提纲1、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2、作者是如何由山泉联想到爱女的?
3、第三部分的内容似乎与听泉无关,你能体会它们的作用吗?
4、第⑧段用乐声来比喻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喻体?为什么先举喻体,然后再举本体? 1、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2、作者是如何由山泉联想到爱女的? 作者步入山中,见到时隐时现的山泉,不由联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绕膝爱女。山泉与人,本来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是泉的踪影不可捉摸,显示出的“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似乎与调皮的娇女有着想通之处。这样,由爱女而爱泉,由一般的品赏、出于好奇心的探究而萌生爱意转入用听觉去领略和感受泉声,就显得很自然了。 3、第三部分的内容似乎与听泉无关,你能体会它们的作用吗? 为下文听泉的感悟蓄势;给作者的感受赋予时代特色。(从鼎湖山的变迁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 4、第⑧段用乐声来比喻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喻体?为什么先举喻体,然后再举本体? 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 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鼎湖山的风景十分美丽,课文中也涉及了很多。但文中主要是借山泉的美来表现山林的美,揭示从泉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你能说说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吗? 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 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小结: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鼎湖山作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生态环境优美,可写之景很多,作者却着重抓住“泉”来写,在表达方式上又以“听”组合材料,揭示了从泉水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历史生生不息,美感充满生机。巩固练习 1、作者在雾中观山到听到泉声这期间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失落怅惘 — 顿生雀跃之心 2、请找出第③段中表现作者由自然景物感悟人生哲理的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的内涵。 如描写补山亭,作者学到亭内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这楹联,看似是作者介绍风景时随意的一笔,细细品味,才发觉作者的匠心独运。作者用楹联中的“已无尘半点”含蓄地点明鼎湖山的自热之景能涤荡人的心灵、怡养人的性情。 3、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游览鼎湖山是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写法借鉴1、移步换景。
2、工于取材。
3、写景中融入感情和对生命的感悟。
4、语言追求典雅凝重,多用书面语,整散句结合,于变化之中又有节律感。作业完成《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