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静课题3 制取氧气引言: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登山、潜水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本课题的主要内容:1、哪些物质可以产生氧气?2、怎样选择一套装置来制取氧气?3、怎样验证产生的气体是否为氧气?4、什么是催化剂?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原理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实验探究一(1)在试管中加入 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 复燃。不(2)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现象是 。
(3)在上支试管不再产生气泡时,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现象是 。迅速产生气泡,木条复燃又产生气泡,木条复燃 实验分析木条不复燃无氧气产生迅速产生气泡、木条复燃产生了氧气又产生气泡、木条复燃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
(无、液) (黑、固) 水+氧气H2O21、用过氧化氢制氧气 二氧化锰好象“永远用不完”,但却改变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催化剂(触媒):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催化剂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一般认为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指的是加快或减慢。2.催化剂虽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物的产率。3.催化剂可以根据需要而选择,不同的反应,催化剂可能不同。练习:下列有关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里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的物质。
B、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D、要使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出氧气,必须要加入二氧化锰,否则就不能发生反应。C二氧化锰加热氯酸钾
(白、固)氯化钾+氧气
(白、固)2、用氯酸钾制氧气KClO3 MnO2A__________B_________
C__________D_________
E___________F_________试 管铁架台酒精灯导 管集气瓶水槽 仪器名称:发生装置收集装置ABCDEF (1)原理:(暗紫色固体) (绿色固体)(黑色粉末)
KMnO4 K2MnO4 MnO2 O23、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思 考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和过氧化氢(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吗?化学反应之分解反应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多变一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A + B → AB → A + BAB(2)步骤:①检
②装
③固
④盛
⑤点
⑥收
⑦移
⑧熄(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试管中装少量高锰酸钾并在管口堵一团棉花)(连接好导管和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将集气瓶盛满水,盖上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点燃酒精灯给试管预热,然后给固体加热)(气泡连续均匀的刚出时,开始收集)(收集完氧气后,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原因?检验与验满检验: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验满: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3)注意事项①要先放好酒精灯,然后再考虑加热时试管应处的位置。
②试管口应向下倾斜,以防水倒流而使试管炸裂。
③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④药品应平铺于试管底部,增大受热面积。
⑤伸入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应只稍伸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⑥试管口堵住一团棉花,是防止固体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课堂习题 指出右图“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中存在的错误。
(1)试管口不应向上倾斜。
(2)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过长。
(3)没在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
(4)没有用外焰加热。 交流探讨:1.安装仪器的顺序:先左后右,先下后上。
2.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左右下上连装置,导管末端先入水,双手紧握容器壁,管口不断冒气泡,手离器壁水柱升,气密性良好再使用。
3.怎样向试管中装入固体试剂(粉末):“一斜二送三直立”。
4.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先把导管从水中拿出再移去酒精灯:防止加热停止后,装置内压强减小,水倒流炸裂试管。二、氧气的工业制法原料:空气
原理: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再低温蒸发(属于物理变化)
过程:空气 液态空气
降温加压升温蒸发氮气沸点 -196℃液氧沸点-183 ℃(贮存在漆成蓝色的钢瓶中)总结归纳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找原理、选装置、验证气体。
2、催化剂: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3、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基本反应类型,简记为“一变多”。4、两个分解反应中涉及的符号。
5、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优缺点:
优点: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
缺点: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
6工业上生产物质的原则:
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能否大量生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